初中生社会行为发展的差异与影响因素研究

    余婷婷 刘文萍

    [摘要]对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2015年数据的分析表明,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退缩行为处于中等水平,且存着在一定的攻击行为。女生的亲社会和退缩行为多于男生,独生子女的亲社会行为多于非独生子女,农业户口学生的攻击和退缩行为多于非农业户口学生,寄宿生的攻击行为和退缩行为多于非寄宿生。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自信是影响初中生社会行为发展的关键因素,且父母教养方式的严格程度和学习困难程度也会对其产生影响。引导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应构建和谐的亲子、同伴和师生关系,因材施教、关注特殊群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其自尊心、自信心。

    [关键词]初中生社会行为;发展差异;影响因素;CEPS

    [中图分类号] G635.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2-0030-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2.007

    初中是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关键阶段。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表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1],心理和行为发展呈现出矛盾的特点:一方面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希望独立决定自己的行为目标和方式;另一方面,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更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且社会经验的缺乏使其难以整合多个社会角色,容易产生固执和偏激情绪,导致不良的社会行为。良好的社会行为有利于初中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因此,了解初中生社会行为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掌握影响其社会行为发展的因素,把握关键期,并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进行引导,对其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相关研究文献

    笔者对初中生社会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和退缩行为3种典型。亲社会行为指自愿做出的、目的是使他人受益的行为[2];攻击行为指以伤害他人、自身或物体为目的的故意行为[3];退缩行为指在社会环境下表现出的独自游戏、消磨时光的孤独行为[4]。

    当前学界对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成果较丰富。郭雯采用亲社会倾向量表(PTM)对贵阳市750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总体稍高于一般水平[5];张梦圆等人采用自编的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量表,以北京市2 450名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发现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整体表现良好,且女生的亲社会行为表现优于男生,低年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表现优于高年级学生[6]。谢芳等人采用班级戏剧问卷(Class Play Questionnaire)和瑞文推理测验(RPM)对初中一二年级共783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习困难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显著弱于非学习困难学生,攻击行为显著强于非学习困难学生,但二者在敏感退缩行为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7]。

    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对子女的社会行为产生一定影响,如民主的抚养方式和劝导相结合可以显著增加子女的亲社会行为[8],母亲的温暖关怀可以缓解子女的攻击行为,而不当的教养方式如惩罚、拒绝等会增加子女的攻击行为[9]。但也有研究认为,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亲社会行为无显著影响[10]。家庭亲子关系越好的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水平越高[11]。在家庭结构上,离异家庭的子女比完整家庭的子女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12]。

    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也会影响青少年的社会行为发展。受到孤立、没有朋友的青少年会表现出更多的逃避或攻击性行为[13]。张铭迪等人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促使学生形成对社会更多的信任,促进其亲社会行为的增多,而不良的师生关系会增强学生的挫折情感体验,影响学生移情和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的亲社会行为[14]。

    个体因素对社会行为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邓赐平等人发现,幼儿的情绪认知与亲社会行为呈正相关,与退缩行为呈负相关,与攻击行为的相关性不显著[15]。此外,有研究发现,具有社会退缩行为的儿童往往自尊水平较低[16]。

    总体来说,当前社会行为的研究对象多为大学生、高中生或儿童,对初中生社会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多集中在对某一类行为的研究上,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较多,对攻击行为和退缩行为的研究较少,缺乏对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整体考虑和比较,且对影响因素的研究尚未形成一致性结论。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相关量表对某一地区的初中生进行调查,缺少全国性的样本。笔者采用全国范围内随机抽样的调查数据,力图从总体上分析初中生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和退缩行为的现状,并从家庭、学校和个人3个层面上分析3类社会行为各自的影响因素,以获得更深入和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数据与方法

    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库(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设计并实施)。通过整理2014—2015年数据得到本研究需要的数据集合,包括来自28个县(区),112所学校,436个班级的有效学生样本9 449人。其中,女生4 452人,男生4 997人;样本中农业户口学生比例为53.4%,寄宿学生比例为30.5%,独生子女比例为44%。

    (一)变量及其操作化

    初中生社会行为的测量采用CEPS学生问卷中D1、D2和D3的部分题目。其中,亲社会行为的测量选取“帮助老人做事情”“遵守秩序,自觉排队”“待人真诚友善”等3个题项,攻击行为选取“骂人,说脏话”“吵架”“打架”“欺负弱小同学”等4个题项,退缩行为选取“我很害羞”“我常自己一个人坐着,而不愿与别人在一起”“与同学或同伴在一起时,我不常讲话,多数时间是听他们说话”等3个题项。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采用五点量表、退缩行为采用四点量表。自评分数越高,表明该行为出现的频率越高。

    笔者根据已有研究结论,选取“家庭结构”“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学习困难”“自信”作为影响因素。根据对“家庭结构”的问卷填答情况,将父母的婚姻状态为“结婚”的答案赋值为“1”,表示正常家庭;婚姻状态为“离婚”“父亲去世”“母亲去世”的答案均赋值为“2”,表示离异或单亲家庭。学生与父母的关系由自评三点量表得到,得分越高表示亲子关系越亲近。父母教养方式采用“你父母在以下事情上管你严不严”题项进行测量,得分越高说明父母的管教越严格。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分别采用“班里大多数同学对我很友好”和“班主任老师经常表扬我”的题项进行测量,得分越高表示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越好。学生各科的学习困难程度得分越高說明学习困难越大。自信的测量采用“你对自己的未来有没有信心”题项,得分越高说明越自信。

    本研究的控制变量包括“性别”“户口类型”“是否是独生子女”和“是否是寄宿生”,将“男生”“农业户口”“独生子女”和“寄宿生”均赋值为“1”,反之赋值为“2”。

    (二)模型设定

    笔者以初中生的社会行为为被解释变量,以学生个体、家庭、学校层面因素为解释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表达式为:Y=β0+β1P+β2F+β3S+β0+μ。其中,Y表示初中生的社会行为,具体包括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退缩行为三类;表示学生的个体因素,在本文指初中生的自信水平;表示家庭层面的因素,包括“家庭结构”“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表示学校层面的因素,包括“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学习困难”;表示控制变量,包括“性别”“户口类型”“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寄宿”。

    三、研究结果及讨论

    (一)初中生社会行为发展状况的整体分析

    根据量表计分标准,各维度得分越高,说明该维度对应的行为发生的频率越高。由表1可知,初中生各类社会行为的出现频率由高至低,依次为亲社会行为、退缩行为、攻击行为。初中生亲社会行为均值为3.79,介于“偶尔”和“经常”之间,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攻击行为均值为1.64,说明初中生仍然存在一定的攻击行为;退缩行为均值为1.96,接近中等水平,说明初中生的退缩行为同样不容忽视,应引起关注。

    (二)初中生社会行为发展状况的差异分析

    对来自不同群体的初中生社会行为发展水平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表2)发现,初中生社会行为的3个维度在“性别”“户口类型”“是否为独生子女”与“是否寄宿”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在亲社会行为方面,女生的亲社会行为显著多于男生(T=-0.72,P<0.01),非农业户口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显著多于农业户口学生(T=-10.12,P<0.01),独生子女的亲社会行为显著多于非独生子女(T=8.62,P<0.01),寄宿生的亲社会行为显著少于非寄宿生(T=-4.51,P<0.01);在攻击行为方面,男生的攻击行为显著多于女生(T=17.29,P<0.01),农业户口学生的攻击行为多于非农业户口学生(T=6.99,P<0.01),非独生子女的攻击行为显著多于独生子女(T=-8.28,P<0.01),寄宿生的攻擊行为显著多于非寄宿生(T=10.67,P<0.01);在退缩行为方面,女生的退缩行为显著多于男生(T=-1.77,P<0.1),农业户口学生的攻击行为显著多于非农业户口学生(T=4.32,P<0.01),非独生子女退缩行为显著多于独生子女(T=-3.18,P<0.01),寄宿生的退缩行为显著多于非寄宿生(T=1.86,P<0.1)。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在于:在性别方面,总体来看女生比男生更容易出现亲社会和退缩行为,而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出现攻击行为。这和已有的研究结论相一致,与男女的个性差异有关。有研究表明,初中男生在个性上比女生表现出更多的精神质(因素),该因素的主要行为表现为“自我中心”“冷漠”“冲动”“攻击性”等[17]。因此,初中阶段的男生往往情绪不稳定,做事鲁莽,而初中阶段的女生则多文静怯懦,更为合群。

    在户口类型方面,农业户口学生的攻击和退缩行为多于非农业户口学生。一般而言,农村家长接受教育的程度有限,多采取打骂或放任的教育方式,忽视了对子女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质的培养。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农村学生在行为上更缺乏控制,更易冲动暴躁。且农村环境较为闭塞单一,缺少正式的社交场合,使多数农村学生在社会交往上更加胆怯,易出现退缩行为。

    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独生子女的亲社会行为显著多于非独生子女,而非独生子女的攻击行为和退缩行为显著多于独生子女。有研究发现,中学阶段独生子女的社会交往比非独生子女更好[18],且独生子女的乐群性、心理健康素质和宽容性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19]。本研究的结论与之类似,相对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能够得到家庭更多的关注和关爱,对他人和社会也持有更多善意。此外,一般来说独生子女更多来自城市家庭,能够得到更科学的教育,不良行为能及时得到矫正,因此更多出现亲社会行为,更少出现攻击和退缩行为。

    在是否寄宿方面,寄宿生的亲社会行为显著少于非寄宿生,且寄宿生的攻击和退缩行为显著多于非寄宿生。一方面,学校为实现安全管理,对寄宿生通常有更多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反而更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情绪;另一方面,寄宿生与家庭的联系受到限制,遇到问题时无法及时与家人进行情感交流,更容易产生孤独感,进而形成内向、退缩的性格,出现更多的退缩行为。

    (三)初中生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

    笔者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对初中生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依次以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退缩行为为因变量,以家庭、学校、个人层面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多元回归结果显示,“性别”“户口类型”“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寄宿”变量进入回归模型,对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和退缩行为均产生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女生的亲社会行为和退缩行为多于男生,攻击行为少于男生(P<0,01);独生子女的亲社会行为多于非独生子女,攻击少于非独生子女(P<0.01);农业户口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少于非农业户口(P<0.05);寄宿生的攻击行为多于非寄宿生(P<0.01)。此部分回归分析结果与差异检验结果一致。此外,“户口类型”对初中生的攻击行为和退缩行为未产生显著影响,“是否寄宿”对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和退缩行为均未产生显著影响。

    亲子关系是影响初中生社会行为发展最重要的因素,表现为与父亲的关系每增加一个等级,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将增加0.059个单位(P<0.01),攻击行为减少0.07个单位(P<0.01),退缩行为减少0.075个单位(P<0.01);与母亲的关系每增加一个等级,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将增加0.085个单位(P<0.01),攻击行为减少0.56个单位(P<0.01),退缩行为减少0.05个单位(P<0.01)。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也有显著的影响,父母对子女的严厉程度每增加一个等级,子女的亲社会行为显著增加0.244个单位(P<0.01),攻击行为显著减少0.151个单位(P<0.01),但对子女的退缩行为未产生显著影响。这说明,父母对子女学习、交友等方面进行更多的关心和管教有利于规范其行为习惯。此外,家庭结构也是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之一,表现为离异和单亲家庭的初中生的攻击行为更多(P<0.1)。这说明家庭环境会对子女的社会行为产生影响,离异和单亲家庭的环境会造成子女亲情的缺失,削弱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作用,使其更易产生攻击行为。这与已有的研究结论一致。

    学校是初中生学习和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学校中的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都会对初中生的社会行为发展存在显著的影响:同伴关系每增加一个等级,亲社会行为将增加0.186个单位(P<0.01),攻击行为减少0.023个单位(P<0.01),退缩行为减少0.103个单位(P<0.01);师生关系每增加一个等级,亲社会行为将增加0.051个单位(P<0.01),攻击行为减少0.036个单位(P<0.01),退缩行为减少0.018个单位(P<0.1)。语文学习困难和英语学习困难程度的增加会显著减少亲社会行为(P<0.01),数学学习困难和英语学习困难程度的增加会显著增加攻击行为(P<0.01),语文学习困难会显著增加退缩行为(P<0.01)。其中,语文学习困难程度对初中生的社会行为影响最大——语文学习困难程度每增加一级,亲社会行为减少0.061个单位,退缩行为增加0.054个单位。挫折—攻击理论表明,挫折可能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不良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学习困难程度的增加都会增加初中生的挫折感,使之产生不良的情绪体验,认为身边的环境都是有敌意的,因而更容易产生攻击行为。不良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学习困难还会打击初中生的自信心,使之更加害羞,出现退缩行为。

    在个体层面上,初中生个体的自信水平对其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和退缩行为都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自信水平每增加一个等级,亲社会行为将增加0.155个单位(P<0.01),攻击行为减少0.052个单位(P<0.01),退缩行为减少0.096个单位(P<0.01)。这说明,自信对初中生保持良好的社会行为有显著的激励作用,自信心更强的学生更加相信自己会有美好的未来,对他人会有更多的善意,更敢于表现自己。

    四、结论与建议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退缩行为处于中等水平,且初中生存在一定的攻擊行为。初中生不同群体的社会行为发展有显著差异,女生的亲社会和退缩行为多于男生,农业户口学生的攻击和退缩行为多于非农业户口学生,独生子女的亲社会行为多于非独生子女,寄宿生的攻击和退缩行为多于非寄宿生。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自信是影响初中生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因素,父母教养方式的严厉程度和学习困难程度也会对初中生的社会行为产生影响。对初中生社会行为的正确引导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来实现。

    (一)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对初中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及时进行管理

    亲子关系是初中生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退缩行为的有效预测变量,因此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增加初中生亲社会行为、改进问题行为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学生家长自身要积极关注子女的身心发展,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积极进行情感沟通交流,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和学生家长的联系,帮助学生家长及时了解子女的在校动态,形成教育合力。

    (二)因材施教,对农业户口、非独生子女、寄宿生、学习困难学生投入更多的关注

    针对退缩行为表现较多的女生,家庭和学校应营造更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多尝试独立与他人交往;针对攻击行为表现较多的男生,其父母应言传身教,避免在家庭中出现粗暴的言行。非独生子女的父母需要平衡子女间的关系,使非独生子女得到更多的公平感。家庭和学校还要更关注农业户口、寄宿生和学习困难学生的内心情感和学业发展,使之更多地体验到受人帮助的快乐,从而减少其攻击和退缩行为。

    (三)引导初中生团结互助,形成正面型非正式学生群体

    同伴关系良好的初中生往往拥有较强的观点采择能力和移情能力,能够对成功和失败进行积极的归因,倾向于产生亲社会行为,较少产生攻击和退缩行为。因此,学生家长和教师应该对初中生的同伴交往及时进行指导和干预,引导初中生树立正确的择友观,形成正面型的非正式同伴群体,增加不同学生之间的接纳度,鼓励初中生与同伴共同进步,互帮互助,为初中生的社会行为发展提供人际支持。

    (四)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初中生的自尊自信

    自信的学生更容易产生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效能感,能够更多地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中,学生家长既要对子女进行适度严格的管理,又要给予其自由发展的空间。教师应树立平等的师生观,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对学生取得的进步及时给予赞赏,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在教育中还要不断关注初中生的情感变化,及时对初中生的负面情绪进行疏导,鼓励其正确认识自我,多做积极的自我暗示,提高自信心。

    参考文献:

    [1]郭婷.浅谈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J].理论导报,2010(6):32-33.

    [2][3][美]史蒂芬·弗兰佐.社会心理学(第三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456

    [4]郑淑杰,陈会昌,陈欣银.儿童社会退缩行为影响因素的追踪研究[J].心理科学,2005(4):833-836.

    [5]郭雯.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特征及与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无线互联科技,2015(15):112-114.

    [6]张梦圆,杨莹,寇彧.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发展[J].青年研究,2015(4):10-18.

    [7]谢芳,马林.学习困难初中生社会行为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2):30-31.

    [8]Dekovic M,Janssens JM.Parents child-rearing style and childs sociometric statu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2, 28(5):925-932.

    [9]Chen X,Wang L,Chen H,etal.Noncompliance and child-rearing attitudes as predictors of aggressive behaviour: A longitudinal study in Chinese childre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02(3):225-233.

    [10]李丹.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学, 2000(3):30-33,126.

    [11]赵容.初中生亲子关系、感戴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3.

    [12]史俊霞,余毅震,黄艳等.初中生攻击行为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4(4):42-43.

    [13]杨晶,余俊宣,寇彧等.干预初中生的同伴关系以促进其亲社会行为[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2):239-245.

    [14]张铭迪,刘文.青少年初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J].社会心理科学,2012(8):7-12.

    [15]邓赐平,桑标,缪小春.幼儿的情绪认知发展及其与社会行为发展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2(1):6-10.

    [16]Ladd G W. Peer rejection, aggressive or withdrawn behavior, and psychological maladjustment from ages5to12: an examination of four predictive models[J].Child Development,2006(4):822-846.

    [17]章競思,梁丽萍.初中生男女个性差异的EPQ测查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108-111.

    [18]风笑天.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J].中国社会科学,2000(6):118-131.

    [19]景怀斌.独生、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若干社会性心理品质的比较研究[J].逻辑学研究,1997(6):149-156.

    (责任编辑:刘新才)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