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语文教学困境的思考与探索
常常听到我们身边多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同行抱怨:教了那么多年语文,有时真是感到越教越不会教了。其实,这些同行的困境也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困境。每当为完不成学校下达的“任务”而烦恼时,我们何尝不是这样抱怨的?
抱怨归抱怨,我们还得面对现实,找到走出困境的正确方法。从我们语文教师的角度来讲,我觉得这个方法就是要“跳出语文教语文”。
“跳出语文教语文”,至少包含两层含义:其一,作为语文教师,首先我们自己要能从思想上跳得出来,牢固树立大语文观、大课程观;其二,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围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不拘形式展开。前者是能不能跳出来的问题,后者是怎样跳出来教的问题。
那么怎么样才能真正“跳出语文教语文”?下面谈谈我的探索和尝试。
一、提高自身素养,让自己“能”跳出来
关于师范,陶行之先生曾有一句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想借陶先生的这句名言,说说我们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提高的问题。毋庸讳言,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的素养水平。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正视自身素养提高的问题。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我们才能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才能够真正拨开迷雾见青天,真正地从“语文”中跳出来。
记得一次我有幸参加观摩了本市的一次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比赛。比赛时,有位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的观点大加赞赏。对此,省教育厅教研室的冯善亮老师提出了严肃批评,尖锐地指出:我们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自己的认识要跟得上来,不能还跟学生保持在同一个认识水平上,你自己对金钱都没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知,怎么能够能够正确引导学生?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它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是多么重要!于是这些年我做出了不少努力来提高自己。我先后参加了市中青年教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比赛和“语文报”杯全国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大赛等,那些经历锻炼了我,让我真正知道了语文教学的天地有多么广阔。当意识到自身还需要充电学习时,我毅然报考了教育硕士,继续进行专业深造。当感觉个人力量还不足以改变现状时,我与科组老师合作,进行课题研究,撰写教研论文,不断累积教育科研经验。当感觉学习的机会不够时,我参加名师工作室跟岗学习。总之就是抓住一切学习机会,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二、重建师生关系,放低身段交朋友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但在过去的传统教育影响下,在我们语文教师身上,还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师生对话不平等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正常的师生关系。
关于师生关系,叶老曾有这样一段名言:“我如果当小学教师,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1]
叶老的告诫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重建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我们进行正常语文教学的重要前提。
我自己就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一次,一个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拿着一面小镜子玩,还悠哉游哉地对着镜子梳头发。我感觉我的课堂没有受到尊重,上前准备没收了镜子,可是等我上前时,那个学生竟然拿着个镜子左手右手的藏来藏去,还带着一种挑衅的眼神瞪着我,结果我跟那个学生拉拉扯扯,差点打起来。事后我才知道,那个学生之所以差点跟老师打架,是因为他觉得老师一点没有给他面子。我回头一想:假如当时我只是悄然不觉地走到他旁边,瞟他一眼,是不是问题就不会弄得那么复杂。
这下我意识到:观念再不转变的话,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永远建立不起来。怎么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放低身段,跟学生交朋友。观念一变,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早几年开始,我的很多学生在课余的时候,并不是喊我老师,而是喊我“澜哥”,我感到很亲切。有时,我临时不在学校,就有同学发电子邮件或者通过QQ告诉我班里发生的事情。有时,一些我以前教过的学生还把自己的作品发到我的电子邮箱里让我欣赏或修改,有些同学还成了我的“博友”(博客上的朋友——作者注)或者QQ好友。
随着与学生关系的改善,学生学语文的自觉性也提高了。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多起来了;晚自修的时候,自觉学习语文的同学多起来了。学生自我监督、自我提高的能力明显增强了。叶圣陶说:“教都是为了达到不用教。”[2]真正要教好语文,达到不用“教”,不重建师生关系,行么?
三、改革教学方式,突破“传统”教语文
传统语文教学中,我們过多的强调课堂教学,语文学习也因而更多的被狭隘地定义为在课堂上进行语文技能技巧的传授和训练的活动,久而久之,语文课本身的丰富的人文底蕴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语文课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一门学生厌上的课。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曾经指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信然!脱离生活、脱离实践的语文教学最后只能走进死胡同。
关于实践,《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中有这样的描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可见,从实践中学语文,是语文学习的题中应有之义。而这一点恰恰是我们传统语文教学的软肋。我们习惯于教教材上的已经烂熟于心的现成的东西,而不太愿意进行一些探索性的语文实践。
我也是在新课程改革推出以后才幡然醒悟的。这几年我的主要做法有:
(一)引导学生对报纸上,电视上和身边发生的一些话题性的新闻进行讨论,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语文就在自己身边。比如韩寒现象、比如郭敬明涉嫌抄袭现象等等我就专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通过讨论甚至争论,同学们参与语文学习的意识增强了,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当立场观点不一致的时候,大家还学会了去找相互妥协的办法,又或者想到再去找来资料与对方辩驳。总之,大家的信息量增大了,话题增多了,口头表达能力也提高了,这不也是学语文吗?
(二)经常开展一些资料搜集整理工作,让学生知道语文学习的天地无限广阔。我就组织过学生搜集和整理街头上、报纸上、电视上还有各种广告中常见的一些错别字,并把它们制作成专题,全班交流;结合一些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等,我还组织学生搜集和整理关于这些节日的来源、相关民俗表演活动及诗词文化等资料,也分别制成专题,全班交流;这些实践活动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三)经常性开展一些语文学习的“星级”评比活动,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很多语文老师都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但怎样评估学生这项活动的成效呢?这个操作难度很大,所以往往最后收效甚微。实际上不单评估操作难度大,评估的工作量也很大,如果让老师天天亲自去检查评比,那老师根本就不用再干其它工作了。怎么办?我想到了组织评星的方法。我引导学生制作了一些小五星,组织了一个语文兴趣小组,跟这些同学一起制定了评比规则,然后指导兴趣小组的同学定期检查评比,给同学们的观察日记分别贴上不同的“星级”标志。这个做法既达到了检查的目的,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效果还真不错。
(四)建立班级优秀作品集和学生自己的作品集,让学生可以“触摸”到自己语文学习的成果,看到自己的进步。每个学期,我都会把一个学期以来的班上的优秀作文收集起来,制成一部班级优秀作品集。为使她真正成为全班同学的至爱,我有时还亲自给作品集命名,并为之作序。每个学期,我也要求我的学生利用假期整理自己的作品,制成自己的作品集,并引导他们为作品集取名、作序,组织大家集体评比,互相交流。同学们渐渐端正了写作态度,也大大提高了学语文的兴趣。有些同学考上高一级学校以后,还会来向我借他们原来班级的优秀作品集去看,可见这些做法对他们的巨大影响。
這些探索和尝试,也许并不新鲜,但确实让我从传统课堂教学的观念中跳了出来,路已经越走越宽了。跳出语文来教语文,让我的语文教学的一些关节打通了,让我的语文课越教越活了,让我逐渐走出了语文教学的困境。我觉得它也应该成为我们语文老师走出困境的选择。
注释:
[1]叶圣陶.如果我当教师.智慧之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2]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技出版社.
占澜,广东省东莞市茶山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