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朗读文本 提高解读能力
何艳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思辨作为一种思考方式,是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理答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教师的智慧理答来实现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话题。
一、提升情感,在朗读中激发思辨
理答与思辨的课堂应顺应学生立场。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针对文本进行排列组合,采用朗读的方式强化解读,激发思辨。例如,教学《诺贝尔》一文时,教者引导学生“三读名言”,在朗读和理答中提升情感,思考人物的品质。
具体过程:一读名言: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全文,设置问题。(1)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诺贝尔?并用一两个词语或成语加以概括。(2)你是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来的呢?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朗读才能更加精彩,课文为什么那么样去表达?在此基础上,二读名言:深情朗读名言:“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从而体验其中的情感,被诺贝尔对科学的不悔追求所感动。三读名言:针对文句“……分别奖给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领域中成就最突出的人”,提出质疑:为什么诺贝尔专设这五个领域的奖项呢?学生讨论交流,被诺贝尔爱好和平的精神深深感动。再次出示名言:“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从中深层思辨:一篇写人的文章往往既写人的“才”,更要写人的“品”。
二、引导学生思路,在辩论中激发思辨
辩论是一种能让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以及思辨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很好提高的活动。现行各版小学语文教材在综合性学习中都不同程度地设立了“辩论活动”的内容。如一位特级教师教学《九色鹿》一文时,没有进行直接的灌输,而是开拓学生的思路,指导学生围绕“救与不救调达”的话题进行辩论,给学生一个不断自我思考、思辨的空间。片段如下:
师:如果调达再掉进河里,你是九色鹿还会去救调达吗?”(许多学生都说“救”,教者没有理答,而是出示了《农夫与蛇》《东郭先生和狼》两篇文章,让学生去阅读)
师:读了这两篇文章后,你还想救调达吗?(生沉思)
生1:不救。因为像调达这样的人,关键时刻会毫不犹豫地出卖自己的恩人。
生2:不救。因为调达有着蛇、狼一样的心肠,他会害人。
师:还有没有同学想要救调达的?
生3:我还是会救的,这次再救他,说不定他会因感动而重新做人。
生4:会救,但我救后会教育他,让他的灵魂干净一点。
生5:会救,但我救后会远离,不让他再找到我。
师:人性是复杂多样的,对于一个恩将仇报的人,我们不做农夫和东郭先生,否则就是愚昧。老师尊重同学们的观点,但我更赞同后三位同学的说法,如果要救,更主要的是拯救灵魂。
三、刨根问底,在追问中激发思辨
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回答后,为了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可创设一些问题。通过纵向深入式追问,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内容理解。
如:一位教师执教《孔子游春》一课时,要求一学生朗读课文3-8节,让学生交流描写孔子对水有情谊的段落。
师:可以看出什么?
生1:有情谊。
师(追问):从哪些词语可以直接看出孔子对水有情谊?
生2:“遇水必观”。
生3:“动情地望着”“沉思”。
师:“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顺温,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他好像善施教化……”温柔,从这句话中,你想到了什么?
本課教学中,教者通过刨根究底式的追问,让学生逐渐明晰了学习思路,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能力。
四、表扬激励,在评价中激发思辨
潘新和教授曾说过:“语文教学是一种言语感觉和言语智慧的传递,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言语睿智唤醒鸿蒙未启的学生的言语灵性和悟性。一个缺乏言语感悟力和感染力的教师,是无法敲开学生的言语心智法门的。”在语文教中,教师正确、恰当的评价,能激励学生积极思维,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如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采用激励性理答,激发学生内在潜能,催化学生对下一环节的学习。
师:你课文读得很有自己的风格,一定非常喜欢这一段。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一段话“话中有话”。
师:话中有话?你说的话也是“话中有话”,能否把你的“话中话”告诉我们?
生:文中最先写了天游峰的“高”和台阶级数的“多”,告诉我们老人每天要扫很多台阶。
师:还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老人每天扫天游峰非常辛苦!
师:你真聪明!我看你的眼睛就是一双慧眼,能读出“话中有话”。
你把文章内涵都读出来了,这就叫会读书、会思考!
本课教学中,针对学生课文朗读干脆利落的特点,教师不仅肯定了学生的回答,还赞美其有一双慧眼,会思考,从而激励学生继续思考,积极认真读书。
五、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学生、教师与编者的对话等,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学生个人,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总之,追寻学生智慧理答,必须把文本读透,在读中悟情,情中感化,在交流思辨中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