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格教育要以儿童心理为本

    吴佩

    

    〔关键词〕儿童心理;教育本质;现实教育

    微博上有一篇转载率很高的文章,是作家刘继荣写的《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文章以自己学习成绩并不优秀的女儿为原型,塑造了一个无论家长如何努力、无论孩子如何用功,成绩永远处于中等的女孩形象。这个女孩相貌平平,也无才艺,但就是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会织围巾,会讲笑话,会在大家聚餐后默默收拾,会想办法帮助闹矛盾的同学解围,就是这么一个被传统思想贴上“不务正业”“平庸普通”标签的女生却成为全班一致公认最受欢迎的同学。她的母亲百思不得其解,孩子提起曾听老师讲过的一句格言: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她不想成为英雄,她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转载的读者无不被这个不想成为英雄的女孩所感动。这世间有多少人,年少时渴望成为英雄成为佼佼者,最终却成了烟火红尘里的平凡人。如果健康,如果快乐,如果没有违背自己的心意,我们的孩子,又何妨做一个善良的普通人。

    文章的结尾是这么说的:长大成人后,她一定会成为贤淑的妻子,温柔的母亲,甚至,热心的同事,和善的邻居。在那些漫长的岁月里,她都能安然地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作为父母和教师,还想为孩子祈求怎样更好的未来呢?

    令人欣慰的是,文中的老师和父母欣然接纳并认可了这个平凡女孩成绩虽一般、人却很优秀的事实,让孩子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健康地生长,而不是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把他们驱赶到功利战场上毫无乐趣生机地拼搏。

    如何界定孩子的优秀,如何教育孩子才能让他们优秀?多少家长、教师孜孜以求,渴望获得一把开锁的金钥匙。这就需要领悟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作为家长、教师,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一、从儿童心理出发,折射最好教育的本质

    在世界著名的教育家杜威先生的教育理论中,“教育即生长”是其核心命题,他指出教育应尊重儿童,合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杜威的教育理论所阐述的教育的本质说明了教育是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儿童教育的本质就是从儿童心理出发,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

    如果我们能让儿童的品质按自然的方式发展,不是进行道德说教,而是在儿童自愿关心某些事,并对这些事感兴趣时,将这些问题同他们认真交谈,给他们以积极行动的机会,儿童的理想就能建立起来。人的一切成功、进步,都是靠人的内心力量。构建了理想,拥有了内心力量,才能获得健康成长,才能实现人生价值。教育的本质体现在智育上是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体现在德育上是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体现在美育上是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可见,孩子优秀与否与掌握知识的多少、考试成绩的高低并无必然联系,更多是精神灵魂的健康丰富。让儿童完善发展的教育核心就是从儿童心理出发。

    二、从儿童心理出发的缺失,成为了现实教育的短板

    了解从儿童心理出发的教育思想并不难,难就难在我们发自内心地去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成人以惯有的思维,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打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幌子,借着爱的名义采取违背从儿童心理出发的行为比比皆是。成人甚至包括不少教育工作者浑然不觉、习以为常,从而使得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

    孩子不满周岁就开始学习英语,才上幼儿园就忙着参加各类培训补习班,低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开始准备各类学科竞赛……如今,希望子女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热衷于让孩子参加各类培训班,以求早早挖掘潜能。殊不知,过早地逼迫孩子学习过多的技能,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和厌烦心理,甚至有可能扼杀孩子的潜能。并且,当知识填满一个孩子的脑袋时,他的心灵就会失去成长的空间和时间。

    男孩打了架,一通劈头盖脸的呵斥、惩罚,或是将体罚的戒尺名正言顺地交给家长,目的只是为了压制住孩子,让他们乖乖听话。殊不知,所有立竿见影的压制教育都是对儿童心灵的摧残,孩子或是逆反,与人为敌,或是成为木偶,变得冷漠畏缩,无法和他人交流。

    当我们看到孩子犯错误时,总是要说“看看,我早对你说过”“你怎么这么笨”等等,殊不知,错误本身对儿童就是一种激励,儿童从来都不太重视他是否能一次成功,儿童非常喜欢重复,儿童的挫败感恰恰来自于成人的态度。

    以上种种都是没有真正从儿童心理出发的教育行为,它真实而又普遍地存在于教育过程中。基于从儿童心理出发,教育者应该是儿童这个百花齐放的大花园的园丁,了解每一株花草树木不同的习性,据此浇水、施肥、光照,无需扭曲枝叶摆出令人愉悦的造型,无需幻想每一朵花都如牡丹一样引人注目,更无需自欺欺人“拔苗助长”。教育者是为儿童天性本能的健康发展服务的,而不是左右他们思想灵魂的主人。

    三、从儿童心理出发的实现离不开爱和等待

    小学生课外读本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讲的是小妖怪迷上换东西,淘气的她把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拿去交换,换来一堆稀奇古怪甚至还有些危险的东西,给妈妈惹了不少麻烦闯了不少祸。每次妈妈都平静地看着她,没有讲大道理,等着小妖怪自己去感受去体验去承担,并不时提醒自己“要做懂孩子心思的好妈妈”,最后小妖怪居然去换身体器官——鼻子、耳朵、牙齿……给妈妈带来更大的麻烦,妈妈终于忍无可忍控制不住要呵斥她的时候,却听到了小妖怪在梦中说的一句话:“不行,只有妈妈不可以换,因为我的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妖怪妈妈再次欣慰地提醒自己要做懂孩子心思的好妈妈。

    童话故事也能给成人带来深刻的思考:妖怪妈妈的教育无声胜有声,站在小妖怪的立场,充分尊重了孩子的天性和需求,让孩子在个人体验中深刻感受母爱、感恩母爱,一个纯真的灵魂在健康地成长,从小在爱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更能将爱施予他人。

    妖怪妈妈始终用心灵和孩子对话,能看到孩子的渴求,知道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心情,感知孩子的苦难,这就是从儿童心理出发,从儿童心理出发的教育的实现离不开爱和等待。

    爱是什么?爱是尊重,尊重儿童的人格、隐私、兴趣、爱好,即便对行为不当的“问题孩子”也不要挖苦讽刺,因为他们内心的“尊重需要”更强烈,他们也是要面子的;爱是信任,获得信任的儿童才能敞开心扉,敞开心扉的儿童是阳光的;爱是理解,陶行知说得好:“孩子如给你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元的慷慨;他受了你盛怒下的鞭打,连在梦里也会有被法西斯追打的恐怖;他失手打碎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母亲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爱是等待,需要放慢脚步,创造机会等待儿童自我发现、自我创造、自我完善,教育没有起跑线,教育不存在输赢,人生旅途漫漫,教育需要慢慢浇灌。

    有一首小诗在网络上广泛流传,叫做《和蜗牛一起去散步》,诗文用感性动情的语言告诉我们,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和孩子一起走过他的孩提时代和青春岁月,虽然也有被气疯和失去耐心的时候,然而,孩子却在不知不觉中向我们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快乐、自信、勇敢和充满爱意。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孩子的视角是独特的,我们又何妨放慢脚步,把自己主观的想法放在一边,从儿童心理出发,陪着孩子静静体味生活的滋味,倾听孩子内心声音在俗世的回响,给自己留一点时间空间,从没完没了的生活里探出头,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孩子。

    让我们从儿童心理出发,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爱去等待,去发现教书育人真正的快乐和成就。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第十五中学,宜昌,443001)

    编辑 / 黄才玲 终校 / 于 洪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