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为核心全方位实施课程建设

杨宏伟 张 静 杜洪光 王一珉 姜广峰
“有机化学”课程作为化工、材料、生命、环境、能源等学科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一直是北京化工大学重点建设的核心课程。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有机化学”以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为核心,全方位实施课程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机化学”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2008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09年被评为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以“有机化学”课程教学队伍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工科化学教学团队2007年被评为国家教学创新团队。
改革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堂教学体系
初学“有机化学”课的学生往往觉得有机化学很难学,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知识点较为散乱,难于掌握。“有机化学”的内容确实比较多,但并不是毫无章法。“有机化学”的核心和重点是正确理解和掌握结构与性能的关系,难点是有机反应机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因此,课程组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这个关键,采用“四两拨千斤”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的难题,反复强调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在介绍每一类化合物的性质之前,先介绍这类化合物的结构及其特点,分析可以发生反应的位置和反应类型。在介绍反应机理时,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中的动画来演示反应过程,总结反应规律和特点,始终运用空间效应和电子效应理论解释反应规律,特别是对反应活性、反应区域和立体选择性的影响。注意引导和教会学生逐步掌握和运用规律,再加上以机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类似反应及其机理的类比教学,使学生从错综复杂的有机反应中找到规律性,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课程组对课程的内容进行了全面梳理,采用脂肪族和芳香族混合体系架构课程内容,将以官能团体系组织教学的“有机化学”课程体系改变成以有机化学研究内容,即命名、结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化学性质、分离提纯与鉴别、制备与来源等来组织教学。例如,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和物理性质是有机化学的基本内容,涉及各类化合物,一般的课程体系的做法是将其分散到各章进行讲述。为了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深入系统的理解,新的课程体系对该部分内容先集中介绍,然后在后续各章中反复应用。这样的内容组织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的系统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新的课程体系不仅反映了学科的发展和进步,而且对整个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使其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在注重基础的前提下,提高了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强调了有机化学内容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进一步反映了有机化合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同时,新的课程体系强调有机化学的研究规律和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有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重组、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构筑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
作为大化工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有机化学”实验具有重要的作用。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取知识、验证理论和掌握实验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机化学”实验教学遵循“加强基本训练、着重能力培养、培养创新精神”的原则,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在要求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重视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创新,重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有机化学”实验以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三层次来构筑实验课程体系,按多层次的能力培养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重组。
第一层次是基础训练实验,包括基本操作训练和简单的有机合成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术,熟练使用有机化学实验常用的仪器,学会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第二层次是综合实验,按照有机化合物制备─结构鉴定─成分分析─性质测试为主线来组织实验教学内容。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能力培养,养成良好的科学素质。
第三层次是设计实验,根据教师的科研课题或文献资料选定实验项目,供学生选择,进行开放式教学。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制定实验方案,与教师讨论后实施实验,最后写出实验报告并进行交流。设计实验提高了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重在培养综合素质,提高其创新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课程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积极将成熟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有机化学综合实验和研究型实验。教学与科研的互动,不仅充实了实验教学内容,使实验内容与学科发展紧密联系,并且能起到良好的现身说法的示范效应,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加强教材建设,反应学科动态和教学改革成果
“有机化学”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总结和固化改革成果,并有利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前行,课程组在鲁崇贤和杜洪光教授的组织下,编写并出版了《有机化学》教材。该教材具有内容新、体系先进、实践性强等特点,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2006年被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在实验教学方面,课程组编写了《大学化学实验》教材,2001年由化工出版社出版。新教材设计了新的实验体系,强调对学生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除保留部分经典实验外,更新了实验内容,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将教师的部分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实验中,并增加了微量、半微量实验。该教材于2004 年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教材第二版被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以学生为主体,实施研究式和分层次教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程组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实施研究式教学。课程前半段注重引导启发式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后半段运用这些规律和方法进行研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研究式教学法首先改变的是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由教给学生知识转变为教会学生自己去获得知识,教师作为引导者出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和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这种研究式教学,不单局限在为引发思考而提问,问题的设计还遵循有机化学学科的规律,如对相关内容进行比较。虽然学习的顺序是各个章节依次展开,但学生通过对不同化合物的比较和分析,知识与知识之间融会贯通,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较之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研究式教学中学生自己思考得到的知识印象更深刻,更能开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学生也更愿意迎接这样的挑战,享受探索研究的成就感。
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课程组贯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开展多层次的教学实践,分实验班、提高班和基础班3个层次进行授课。实验班由需求最深的学生组成,使用国外优秀的原版教材,由有国外留学经历的教授主讲,个性辅导,中英文双语教学。提高班由应用化学专业基础较好的学生组成,由有国外留学经历的博士主讲,中英文双语教学。基础班教学中体现有机体系的深度、广度、前沿,分层次辅导。另外,有机化学作为基础学科,在教学中结合高分子、材料、生工、制药等不同专业的特点,开设了工科课程班。
分层次教学克服了优秀生“吃不饱”、基础薄弱生“吃不了”的弊病,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个性化教学和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流教学团队
课程组一直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工作,经过努力,形成了一支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结构合理、富有朝气、学历层次高、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较高的研究型教师团队。
课程组以“内部提升与适度引进”为原则,对师资队伍结构进行调整。1996年以来,有4名教师在职学习,获得了博士学位;2000年以来,从国外引进了4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目前,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针对教师队伍比较年轻的特点,注重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两方面均衡发展,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使其能够尽快在教学和科研上成熟起来,成为教学和科研骨干。实行新老教师互帮互学制度,为青年教师配备指导教师,以老带新,使其教学早日过关。新教师进校后要先听老教师讲课,在老教师指导下进行备课、辅导,待试讲合格后适当安排小班少学时的课堂教学,教学效果良好后再考虑安排大班教学。课程组定期召开教学研讨活动,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用以指导教学活动;定期集体备课,交流教学经验、心得和体会,商讨疑难问题,处理、解决教学困难。课程组还特别设立了“青年教师科研基金”,支持青年教师提高科研能力。青年教师的稳步成长,使“有机化学”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受到了学校和学生的好评。
教学改革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前提,课程组立足于教学实际,积极探索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师在承担教学工作以外,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近年课程组共承担了10项教改课题,其中国家级6项、北京市1项、学校3项;获得教学研究成果10项,其中国家级两项、北京市5项、学校3项。
通过建设“有机化学”课程,形成了一支富有朝气、学历高、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较高的研究型教师团队。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3名,62%的教师具有高级职称,92%教师具有博士学位, 38%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经历。课程组杜洪光教授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八届高校青年教师奖(教学类)三等奖,4人被评为校级优秀青年主讲教师, 3人在学校举行的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上获得二等奖, 1人获学校第四届化新奖教金新星奖,1人获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建设贡献二等奖”。近5年,课程组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1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近百篇,其中被SCI和EI引用的50余篇。2007年,以“有机化学”教学队伍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工科化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
(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责任编辑:张雯]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