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的意蕴及其当代价值
林伯海 师晓娟
摘要:家风是人们在家庭生活中世代相传逐步形成的传统习惯、生活作风、处世之道、道德风尚的综合,蕴含于家训、家规、家书乃至日常家庭生活之中,具有传承性、时代性和多样性等特征。在新的历史时期,优秀家风应将勉学立志、修身养性、齐家兴业、保国安民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进行有机融合,使其在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进程中充分发挥思想引领、价值形塑和行为养成的功能与作用。
关键词:家风;意蕴;载体;价值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5.023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5-0111-05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家风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发表关于家风的重要讲话,他强调:“优秀家风的传承与建设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家庭作为构成社会整体的基本单位,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1]。无论社会发展到何种阶段,家庭始终是绝大多数人的第一个课堂,有什么样的家风,就能培育出什么样的人。当今时代,各种社会思潮与价值观念竞相涌现,对人们的思想与行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家风文化,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家风的意蕴
家风,作为一个社会民风与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文化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能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但对其实质却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究竟什么是家风?优秀家风的意蕴又是什么?厘清这些基础性的理论问题,不仅能为培育和创建社会主义优良家风奠定基础,更能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条件。
1.家风的概念与内容
家风一词,始于西晋文学家潘岳的作品中。在其《家风诗》一文中,他通过自述家族风尚、歌颂祖德、称美自己的家族传统进行自我勉励。两晋以后,这个词语渐次流行,推广于北朝。从它发轫之初,就往往和门风同义而互用。到了近代社会,国内有关家风及相关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学界对“家风”课题的研究渐兴。就“家风”这个概念而言,可谓见仁见智。总体而言,可以归纳为“文化说”、“教育说”、“家规说”、“价值观说”等四种最具代表性的观点。[2]“文化说”认为家风代表着一个家庭的传统和文化,以隐性的状态存在于家庭生活之中,是一种关于伦理道德的文化现象;“教育说”认为家风就是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家庭教育的全过程;“家规说”认为家风即一个家庭世世代代祖辈相传的规矩与祖训,能够影响家庭成员的精神、品德及言行;“价值观说”则认为家风是对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及其实现手段与方法的传承。我们认为,家风是指人们在家庭生活中世代相传逐步形成的传统习惯、生活作风、处世之道、道德风尚的综合,它通过家训、家规、家谱、宗约等实现教化育人。[3]因此,家风并非是虚无飘渺的,而是具体的、历史地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
我国的家风文化源远流长。西周时期的《易经·家人卦》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由此可见,家庭成员恪守其位、各尽其责的家庭伦理文化与家风初露端倪。之后,孔子提出家庭伦理最重要的是以仁为本,以孝为先,善事父母。曾子在孔子相关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维护家庭伦理原则和规范的普遍意义,认为子女对父母的孝道是不可违逆的道德操守。孟子则将亲亲的伦理原则绝对化,将“事亲”、“尊亲”的道德看成是为人之至德,一切皆不得与此相违背。正如有学者所总结的那样,“我国传统家风以传统的伦理道德为指导,以修身齐家为核心,倡导家庭成员修身正心、安分守己,家庭成员间有严格的尊卑贵贱,尊崇父慈子孝、兄仁弟悌和夫唱妇随的基本准则。”[3]一般说来,优秀传统家风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勉学立志。古人认为,“立志”是一个人进入社会,成就事业的起点,有志者不一定都能取得成功,但是成功的人一定都是有志者。“人须立志,志立则功就”、“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立志是人生开始的起点,志向的大小则决定了一个人成就的高低,燕雀之志与鸿鹄之志所带来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俗话说得好,“夫当志存高远”,否则“不免于下流”。在子女确立了志向以后,督促、帮助孩子增强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和运用能力,拓展丰富眼界,也是古代家庭劝学的基本内容之一。
二是修身养性。古人认为,虽然“人之初,性本善”,但是一个人的品性必须依靠后天不断的修炼与培育,才能变得更加完美。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百善孝为先。儒家《孝经·开宗明义》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可见子女对父母恭敬顺从,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除了父母與子女以外,一个家庭中还存在着亲属关系,例如夫妻之间应该以相互敬爱为美,丈夫要守节义,做到“见色不忘义,富贵不失伦”,妻子要守六德,做到“柔顺、清洁、勿妒、俭约、恭谨、勤劳”,只有夫妻双方相敬如宾,家庭才能和美幸福。另外,兄弟关系也是家庭中的重要关系,兄弟之间只有互相扶持,彼此帮助,才能收到“兄弟怡怡,宗族欣欣”的理想效果。但上述方面的德行都需要在和睦的家庭生活中习得和修行,以内化为个体的德性,外化为个体的德行。
三是齐家兴业。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何使家庭和睦安宁是传统家风教育中的关键内容。司马光则提出“治家必以礼为先”;朱元璋认为家庭里应该长幼有序,严守礼法;明末清初理学大家孙奇逢认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夫妻同心是治家之道。综上所述,家庭成员之间做到互相尊重谦让、公允公正、严肃有序,是管理好一个家族的根本要义。与此同时,在实现了家庭和睦安宁基础上,还要做到勤俭兴家。这是因为古代社会,由于整体的社会生产力较为低下,所以“勤劳”以开源,“节俭”以节流,是当时创造积累物质财富以满足家庭成员温饱需求的重要途径。正所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於成也。”都表达了古人勤俭持家的美好德性与德行。即便是在物质丰裕的今天,勤俭持家的美德依然有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四是保国安民。《礼记·大学》中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里,治国平天下是理想人生的终极目标,无论能否实现,都是绝大多数人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正如南宋民族英雄岳飞之母姚氏在其后背刻上“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的故事,可以被看作是古代家风文化重视爱国教育的典范。“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其因祸福避趋之”、“出门忘家为国,临阵忘死为主”、“国之兴亡,匹夫有责”,“为国捐躯赴战场,丹心可并日争光 ”等正气凛然、流传至今的诗句,无不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的往圣先贤投身家国大业、保国安民的执着态度和坚定信念。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家风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时至今日,与传统家风内容相比较,现代社会的家风既有传承,也有革新。新的历史时期,在培育优秀家风的过程中,既要继续坚持立志成才、修身养性、齐家兴业、保国安民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还需结合当前实际,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根本指导,按照“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中华优秀传统家风的传承与现代转换。
2.家风的特征
家风作为世风与民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生发于一个家庭世代生活经历的叠加进程之中,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过时,反而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因为经受住了重重的考验而更加光彩夺目,进而彰显出传承性、时代性、多样性等特征。
一是传承性。从时间上来看,家风并非一时形成的,它是经过至少三代人代代相传从而被一个家庭或家族所有成员共同认可、一致遵从的做人做事的准则、理念、规矩、方式。“家风”一词最早见于西晋文学家潘岳的《家风诗》,其中有云:“绾发绾发,发亦鬓止。日祗日祗,敬亦慎止。靡专靡有,受之父母。鸣鹤匪和,析薪弗荷。隐忧孔疚,‘我堂靡构。义方既训,家道颖颖。岂敢荒宁,一日三省。”在该诗中,作者通过歌颂自己祖先的美德和家族传统进行自我勉励,体现了家风最初就表达了一种继承先辈品格的特点。随着“家风”一词的渐次流行,在论及家风时人们多以“家风世德”、“世守家风”、“世其家风”等词语来表达后人对先辈传统的继承意义,这表明了家风所具有的传承性特点。[5]
二是时代性。 传统家风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起于封建父权时代。儒家道德规范是传统家风的价值取向,耕读传家是传统家风的基本范式。“家教”、“家学”是传统家风的传承方式。“家规”、“家法”、“家训”是传统家风的符号标志。[6]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国情、社情、民情早已不同于往昔。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社会两性关系愈加平等,家庭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代家风的建设亟待在继承优秀传统家风的基础上,根据时代要求注入新的元素,做出新的发展。但不论发展到何种程度,何种阶段,诸如“仁义礼智信”等优秀品德依旧是我们应该教于后人、传于后世的精义。另外,在继承优秀传统家风的同时,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将之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培育进程之中,推进“和谐小家”到“和谐大家”的道德实践,也是现代家风建设所必须遵循的新的时代要求。
三是多样性。家风具有多样性的文化特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家风各有差异,同一国家与同一民族在不同时段的家风也不尽相同。我国家庭过年通常喜好粘贴春联,有的横批是诗书传家、耕读传家、勤俭持家,有的则是为官传家、经商世家等。从这些不同的内容就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家庭,具有不同的家风文化取向性。同样,有的家风强调仁义,有的注重孝廉,有的突出团结互助等,家风具有的多樣性特征,既满足了不同家庭的需要,也彰显了家风文化的多彩特质。在多样性优秀家风文化熏陶下,不同家庭成员会受到各具特色的家教、家训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家庭成员的成长和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一些不良的家庭文化,则也会对后世之人的成才与成人乃至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综上,家风是人们在家庭生活中世代相传逐步形成的习惯、风俗与道德风尚的综合体现,它通过多种形式展现出来,具有传承性、时代性、多样性等特征。
二、家风的载体
家风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它的传承与实现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展现出来。经过成百上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家规、家训、家书便成为家风得以具体呈现的三种最为常见、也最为主要的载体形式。
首先,家风通过家规来形塑。家风是一个文化概念,是所有家庭成员要共同遵守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原则以及处世哲学。家规是家庭或家族中的规矩,是家人所必须遵守的规范或法度,是父祖长辈为后代子孙所制定的立身处世、居家治生的原则和教条,它是借助尊长的权威,加之于子孙族众的一重道德约束,有的甚至具有法律效力。[7]家风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一般而言是隐性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的;家规则不同,作为家风的一种表现形式,常以可见可闻的家谱文本展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将家规看作教化家人的教科书,而家风则是日积月累的教化产生的结果,它像空气那样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需要借助于家规、家训和家书而显性化和显型化。
其次,家风通过家训来呈现。家训是某一种家庭或家族中父祖辈对子孙辈、兄辈对弟辈、夫辈对妻辈所作出的某种训示、教诫,教诫的内容既可以是教诫者自己制定的,也可以是教诫者取材于祖上的遗言和族规、族训、俗训或乡约中的有关条款,或者具有劝谕性,或者具有约束性,或者两者兼有[8]。我国传统家训发轫于先秦时期,历经了先秦、汉魏六朝、隋唐、宋元明清及近现代等五个历史时期。在这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例如:“家范”、“家诫(戒)”、“家仪”、“家订”、“家政”等。尽管如此,所有的家训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都是一种家庭教育的手段,凝聚着先辈丰富的人生经验,表达了长辈父母对后代子女在言行举止、道德修养、人生追求等各方面的期盼和要求。通过家训,传统美德和优良精神得以一代一代地传承与延续。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家训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因缺乏科学思想的指导而印刻上时代的烙印,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为此,在对待家训文化之时,我们需要采取一种批判继承的态度,既要取其精华,更要弃其糟粕。
再次,家风通过家书来彰显。家书与家训有着相关性,很多时候家书是一种以书信形式来告诫子孙的家训之作。但并非每一篇家书都是家训,只有与家庭教育相关的家书才可以称之为家训。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诫子书》;南北朝文学家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颜氏家训》,全文仅五百多字,通俗易懂;还有清代言简意赅的《朱子家训》。历史上较为著名的治家名篇当属曾国藩的家书。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在他外出为官的漫长时间里,曾给家人写了大量家书,里面涉及到了做人、治家、修养、为学、交友等多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傅雷家书》则凝聚着作者对祖国和儿子深厚的爱,教导儿子做人要不骄不躁,要谦虚严谨,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婚恋观等。这些经典家书,无不处处体现着先辈对后人的殷切期盼与教诲之情。
家训、家规、家书作为家风文化不同的表现形式,彼此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家书是家训的载体,家训则是家书具体内容的呈现,家规又是家书可供诵读的文本。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凝聚着前辈对后生的期待与希冀,包含着各种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生活智慧的结晶,对优秀家风的继承,社会秩序的稳定,思想文化的统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优秀家风的当代价值
家风不仅关乎一个家庭或家族的兴衰成败,它还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民风与社会风气的好坏。好的家风可以培育出更多品性端正、思想健康的优秀人才来服务国家与社会,而不良的家风则既不利于其家庭成员的精神成人,还会培养出有损于他人和社会利益的人。因此,创建优秀家风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家族的兴衰,更关系到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未来的和谐稳定与发展繁荣,因为它具有思想引领、价值形塑和行为养成等价值功能与作用。
首先,优秀家风具有思想引领的价值功能。优秀家风既包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些基本要素。在家庭道德教育中,传统家风中忠孝仁义、正直善良、诚实守信、仁爱宽厚、谦虚谨慎、勤俭节约等能引领人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应该被继续发扬光大。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培育和践行亟待融入到家风建设之中,以便实现落细落小落实。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近年来一批问题官员纷纷落马,表面看似是一些社会问题,其实都与家风有着一定的内在关系。家庭作为绝大多数人接受人生第一课的课堂,优良的家风直接或间接地引领着一个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总之,融汇古今美德思想于一体的优秀家风,在促进人生成长的每一阶段将会起到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
其次,优秀家风具有价值形塑的功能作用。“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风文化历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由于生活环境和生存条件的差异,不同的家庭或家族会形成不同风格的家风,不同的家风又会有不同的价值形塑效果,优秀家风则有利于助人们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家是小的国,国是大的家,一个人的成长,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事,也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因此,一个人在确立人生目标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前途,还应思虑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家庭作为人生的启蒙之地,对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最原生的影响。在当下的家庭教育中,应把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个人志向的确立上,应鼓励青少年主动将国家民族的发展纳入其中,“立志当立天下志,留名当留万世名”,从家庭的视角帮助他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激励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第三,优秀家风具有行为养成的实践价值。家庭对孩子心理品质与言行举止的影响,是其他任何机构与组织都无法比拟的。孩子从出生起,父母、长辈及其他家庭成员便是接触孩子最亲密的主体,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9]在优秀家风的熏陶下,孩子便会形成健康、积极的人格;在不良家风的侵蚀下,孩子则可能会养成消极、不良的缺陷人格。优秀家风的培育,应以家长为主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将自尊自爱、善待他人、诚实守信、遵规守纪等良好的行为习惯传递给下一代。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教导孩子爱惜自己的生命与名誉,不做有损于身心健康的事情,坚持简朴醇厚的生活方式,切忌骄奢淫逸;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应心怀善意,主动关心帮助他人,建立一种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在社会工作中,应秉持诚实和信誉,遵纪守法,切不可为了金钱利益而做出有损他人、民族、国家权益的行为,必须依靠自身的辛勤劳动获取正当收益。
总之,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风好坏不仅事关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整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无论处在社会发展的哪一阶段,我们都需要十分重视优良家风的传承和培育,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发挥优良家风对家庭成员的思想引领、价值塑造和行为养成的功能作用,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进而发挥优良家风对民风、社会风气的促进作用,实现党风和政风的根本好转,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而汇聚磅礴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6.
[2]康雁冰.论家风的实质及发展价值[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12):58-61.
[3]牛绍娜,陈延斌.优秀家风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21.
[4]靳义亭.培育好家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4.
[5]王娟,蒋志强.涵育优秀家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途径[J].环球信息导报,2016(38).
[6][7]朱明勋.中国家训史论稿[M].成都:巴蜀书社,2008:17,19.
[8]刘迪.古代家训的现代家庭教育价值研究—以《颜氏家训》《曾文正公家训》为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9]刘伟;陈锡喜.現代性视阈下的文化批判与文化理想——《巴黎手稿》文化思想的主体性意蕴及其当代意义[J].广西社会科学,2016(3):182-187.
[责任编辑:张俊华]
摘要:家风是人们在家庭生活中世代相传逐步形成的传统习惯、生活作风、处世之道、道德风尚的综合,蕴含于家训、家规、家书乃至日常家庭生活之中,具有传承性、时代性和多样性等特征。在新的历史时期,优秀家风应将勉学立志、修身养性、齐家兴业、保国安民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进行有机融合,使其在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进程中充分发挥思想引领、价值形塑和行为养成的功能与作用。
关键词:家风;意蕴;载体;价值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5.023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5-0111-05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家风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发表关于家风的重要讲话,他强调:“优秀家风的传承与建设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家庭作为构成社会整体的基本单位,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1]。无论社会发展到何种阶段,家庭始终是绝大多数人的第一个课堂,有什么样的家风,就能培育出什么样的人。当今时代,各种社会思潮与价值观念竞相涌现,对人们的思想与行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家风文化,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家风的意蕴
家风,作为一个社会民风与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文化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能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但对其实质却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究竟什么是家风?优秀家风的意蕴又是什么?厘清这些基础性的理论问题,不仅能为培育和创建社会主义优良家风奠定基础,更能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条件。
1.家风的概念与内容
家风一词,始于西晋文学家潘岳的作品中。在其《家风诗》一文中,他通过自述家族风尚、歌颂祖德、称美自己的家族传统进行自我勉励。两晋以后,这个词语渐次流行,推广于北朝。从它发轫之初,就往往和门风同义而互用。到了近代社会,国内有关家风及相关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学界对“家风”课题的研究渐兴。就“家风”这个概念而言,可谓见仁见智。总体而言,可以归纳为“文化说”、“教育说”、“家规说”、“价值观说”等四种最具代表性的观点。[2]“文化说”认为家风代表着一个家庭的传统和文化,以隐性的状态存在于家庭生活之中,是一种关于伦理道德的文化现象;“教育说”认为家风就是家长的言传身教,是家庭教育的全过程;“家规说”认为家风即一个家庭世世代代祖辈相传的规矩与祖训,能够影响家庭成员的精神、品德及言行;“价值观说”则认为家风是对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及其实现手段与方法的传承。我们认为,家风是指人们在家庭生活中世代相传逐步形成的传统习惯、生活作风、处世之道、道德风尚的综合,它通过家训、家规、家谱、宗约等实现教化育人。[3]因此,家风并非是虚无飘渺的,而是具体的、历史地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
我国的家风文化源远流长。西周时期的《易经·家人卦》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由此可见,家庭成员恪守其位、各尽其责的家庭伦理文化与家风初露端倪。之后,孔子提出家庭伦理最重要的是以仁为本,以孝为先,善事父母。曾子在孔子相关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维护家庭伦理原则和规范的普遍意义,认为子女对父母的孝道是不可违逆的道德操守。孟子则将亲亲的伦理原则绝对化,将“事亲”、“尊亲”的道德看成是为人之至德,一切皆不得与此相违背。正如有学者所总结的那样,“我国传统家风以传统的伦理道德为指导,以修身齐家为核心,倡导家庭成员修身正心、安分守己,家庭成员间有严格的尊卑贵贱,尊崇父慈子孝、兄仁弟悌和夫唱妇随的基本准则。”[3]一般说来,优秀传统家风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勉学立志。古人认为,“立志”是一个人进入社会,成就事业的起点,有志者不一定都能取得成功,但是成功的人一定都是有志者。“人须立志,志立则功就”、“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立志是人生开始的起点,志向的大小则决定了一个人成就的高低,燕雀之志与鸿鹄之志所带来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俗话说得好,“夫当志存高远”,否则“不免于下流”。在子女确立了志向以后,督促、帮助孩子增强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和运用能力,拓展丰富眼界,也是古代家庭劝学的基本内容之一。
二是修身养性。古人认为,虽然“人之初,性本善”,但是一个人的品性必须依靠后天不断的修炼与培育,才能变得更加完美。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百善孝为先。儒家《孝经·开宗明义》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可见子女对父母恭敬顺从,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除了父母與子女以外,一个家庭中还存在着亲属关系,例如夫妻之间应该以相互敬爱为美,丈夫要守节义,做到“见色不忘义,富贵不失伦”,妻子要守六德,做到“柔顺、清洁、勿妒、俭约、恭谨、勤劳”,只有夫妻双方相敬如宾,家庭才能和美幸福。另外,兄弟关系也是家庭中的重要关系,兄弟之间只有互相扶持,彼此帮助,才能收到“兄弟怡怡,宗族欣欣”的理想效果。但上述方面的德行都需要在和睦的家庭生活中习得和修行,以内化为个体的德性,外化为个体的德行。
三是齐家兴业。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何使家庭和睦安宁是传统家风教育中的关键内容。司马光则提出“治家必以礼为先”;朱元璋认为家庭里应该长幼有序,严守礼法;明末清初理学大家孙奇逢认为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夫妻同心是治家之道。综上所述,家庭成员之间做到互相尊重谦让、公允公正、严肃有序,是管理好一个家族的根本要义。与此同时,在实现了家庭和睦安宁基础上,还要做到勤俭兴家。这是因为古代社会,由于整体的社会生产力较为低下,所以“勤劳”以开源,“节俭”以节流,是当时创造积累物质财富以满足家庭成员温饱需求的重要途径。正所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於成也。”都表达了古人勤俭持家的美好德性与德行。即便是在物质丰裕的今天,勤俭持家的美德依然有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四是保国安民。《礼记·大学》中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里,治国平天下是理想人生的终极目标,无论能否实现,都是绝大多数人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正如南宋民族英雄岳飞之母姚氏在其后背刻上“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的故事,可以被看作是古代家风文化重视爱国教育的典范。“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其因祸福避趋之”、“出门忘家为国,临阵忘死为主”、“国之兴亡,匹夫有责”,“为国捐躯赴战场,丹心可并日争光 ”等正气凛然、流传至今的诗句,无不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的往圣先贤投身家国大业、保国安民的执着态度和坚定信念。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家风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时至今日,与传统家风内容相比较,现代社会的家风既有传承,也有革新。新的历史时期,在培育优秀家风的过程中,既要继续坚持立志成才、修身养性、齐家兴业、保国安民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还需结合当前实际,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根本指导,按照“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中华优秀传统家风的传承与现代转换。
2.家风的特征
家风作为世风与民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生发于一个家庭世代生活经历的叠加进程之中,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过时,反而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因为经受住了重重的考验而更加光彩夺目,进而彰显出传承性、时代性、多样性等特征。
一是传承性。从时间上来看,家风并非一时形成的,它是经过至少三代人代代相传从而被一个家庭或家族所有成员共同认可、一致遵从的做人做事的准则、理念、规矩、方式。“家风”一词最早见于西晋文学家潘岳的《家风诗》,其中有云:“绾发绾发,发亦鬓止。日祗日祗,敬亦慎止。靡专靡有,受之父母。鸣鹤匪和,析薪弗荷。隐忧孔疚,‘我堂靡构。义方既训,家道颖颖。岂敢荒宁,一日三省。”在该诗中,作者通过歌颂自己祖先的美德和家族传统进行自我勉励,体现了家风最初就表达了一种继承先辈品格的特点。随着“家风”一词的渐次流行,在论及家风时人们多以“家风世德”、“世守家风”、“世其家风”等词语来表达后人对先辈传统的继承意义,这表明了家风所具有的传承性特点。[5]
二是时代性。 传统家风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起于封建父权时代。儒家道德规范是传统家风的价值取向,耕读传家是传统家风的基本范式。“家教”、“家学”是传统家风的传承方式。“家规”、“家法”、“家训”是传统家风的符号标志。[6]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国情、社情、民情早已不同于往昔。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社会两性关系愈加平等,家庭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现代家风的建设亟待在继承优秀传统家风的基础上,根据时代要求注入新的元素,做出新的发展。但不论发展到何种程度,何种阶段,诸如“仁义礼智信”等优秀品德依旧是我们应该教于后人、传于后世的精义。另外,在继承优秀传统家风的同时,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将之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培育进程之中,推进“和谐小家”到“和谐大家”的道德实践,也是现代家风建设所必须遵循的新的时代要求。
三是多样性。家风具有多样性的文化特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家风各有差异,同一国家与同一民族在不同时段的家风也不尽相同。我国家庭过年通常喜好粘贴春联,有的横批是诗书传家、耕读传家、勤俭持家,有的则是为官传家、经商世家等。从这些不同的内容就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家庭,具有不同的家风文化取向性。同样,有的家风强调仁义,有的注重孝廉,有的突出团结互助等,家风具有的多樣性特征,既满足了不同家庭的需要,也彰显了家风文化的多彩特质。在多样性优秀家风文化熏陶下,不同家庭成员会受到各具特色的家教、家训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家庭成员的成长和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一些不良的家庭文化,则也会对后世之人的成才与成人乃至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综上,家风是人们在家庭生活中世代相传逐步形成的习惯、风俗与道德风尚的综合体现,它通过多种形式展现出来,具有传承性、时代性、多样性等特征。
二、家风的载体
家风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它的传承与实现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展现出来。经过成百上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家规、家训、家书便成为家风得以具体呈现的三种最为常见、也最为主要的载体形式。
首先,家风通过家规来形塑。家风是一个文化概念,是所有家庭成员要共同遵守的价值观、人生观、生活原则以及处世哲学。家规是家庭或家族中的规矩,是家人所必须遵守的规范或法度,是父祖长辈为后代子孙所制定的立身处世、居家治生的原则和教条,它是借助尊长的权威,加之于子孙族众的一重道德约束,有的甚至具有法律效力。[7]家风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一般而言是隐性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的;家规则不同,作为家风的一种表现形式,常以可见可闻的家谱文本展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将家规看作教化家人的教科书,而家风则是日积月累的教化产生的结果,它像空气那样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需要借助于家规、家训和家书而显性化和显型化。
其次,家风通过家训来呈现。家训是某一种家庭或家族中父祖辈对子孙辈、兄辈对弟辈、夫辈对妻辈所作出的某种训示、教诫,教诫的内容既可以是教诫者自己制定的,也可以是教诫者取材于祖上的遗言和族规、族训、俗训或乡约中的有关条款,或者具有劝谕性,或者具有约束性,或者两者兼有[8]。我国传统家训发轫于先秦时期,历经了先秦、汉魏六朝、隋唐、宋元明清及近现代等五个历史时期。在这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形式,例如:“家范”、“家诫(戒)”、“家仪”、“家订”、“家政”等。尽管如此,所有的家训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都是一种家庭教育的手段,凝聚着先辈丰富的人生经验,表达了长辈父母对后代子女在言行举止、道德修养、人生追求等各方面的期盼和要求。通过家训,传统美德和优良精神得以一代一代地传承与延续。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家训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因缺乏科学思想的指导而印刻上时代的烙印,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为此,在对待家训文化之时,我们需要采取一种批判继承的态度,既要取其精华,更要弃其糟粕。
再次,家风通过家书来彰显。家书与家训有着相关性,很多时候家书是一种以书信形式来告诫子孙的家训之作。但并非每一篇家书都是家训,只有与家庭教育相关的家书才可以称之为家训。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诫子书》;南北朝文学家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颜氏家训》,全文仅五百多字,通俗易懂;还有清代言简意赅的《朱子家训》。历史上较为著名的治家名篇当属曾国藩的家书。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在他外出为官的漫长时间里,曾给家人写了大量家书,里面涉及到了做人、治家、修养、为学、交友等多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傅雷家书》则凝聚着作者对祖国和儿子深厚的爱,教导儿子做人要不骄不躁,要谦虚严谨,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婚恋观等。这些经典家书,无不处处体现着先辈对后人的殷切期盼与教诲之情。
家训、家规、家书作为家风文化不同的表现形式,彼此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家书是家训的载体,家训则是家书具体内容的呈现,家规又是家书可供诵读的文本。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凝聚着前辈对后生的期待与希冀,包含着各种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生活智慧的结晶,对优秀家风的继承,社会秩序的稳定,思想文化的统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优秀家风的当代价值
家风不仅关乎一个家庭或家族的兴衰成败,它还关系到一个社会的民风与社会风气的好坏。好的家风可以培育出更多品性端正、思想健康的优秀人才来服务国家与社会,而不良的家风则既不利于其家庭成员的精神成人,还会培养出有损于他人和社会利益的人。因此,创建优秀家风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家族的兴衰,更关系到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未来的和谐稳定与发展繁荣,因为它具有思想引领、价值形塑和行为养成等价值功能与作用。
首先,优秀家风具有思想引领的价值功能。优秀家风既包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些基本要素。在家庭道德教育中,传统家风中忠孝仁义、正直善良、诚实守信、仁爱宽厚、谦虚谨慎、勤俭节约等能引领人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应该被继续发扬光大。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培育和践行亟待融入到家风建设之中,以便实现落细落小落实。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近年来一批问题官员纷纷落马,表面看似是一些社会问题,其实都与家风有着一定的内在关系。家庭作为绝大多数人接受人生第一课的课堂,优良的家风直接或间接地引领着一个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总之,融汇古今美德思想于一体的优秀家风,在促进人生成长的每一阶段将会起到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
其次,优秀家风具有价值形塑的功能作用。“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风文化历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由于生活环境和生存条件的差异,不同的家庭或家族会形成不同风格的家风,不同的家风又会有不同的价值形塑效果,优秀家风则有利于助人们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家是小的国,国是大的家,一个人的成长,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事,也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因此,一个人在确立人生目标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前途,还应思虑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家庭作为人生的启蒙之地,对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最原生的影响。在当下的家庭教育中,应把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个人志向的确立上,应鼓励青少年主动将国家民族的发展纳入其中,“立志当立天下志,留名当留万世名”,从家庭的视角帮助他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激励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第三,优秀家风具有行为养成的实践价值。家庭对孩子心理品质与言行举止的影响,是其他任何机构与组织都无法比拟的。孩子从出生起,父母、长辈及其他家庭成员便是接触孩子最亲密的主体,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9]在优秀家风的熏陶下,孩子便会形成健康、积极的人格;在不良家风的侵蚀下,孩子则可能会养成消极、不良的缺陷人格。优秀家风的培育,应以家长为主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将自尊自爱、善待他人、诚实守信、遵规守纪等良好的行为习惯传递给下一代。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教导孩子爱惜自己的生命与名誉,不做有损于身心健康的事情,坚持简朴醇厚的生活方式,切忌骄奢淫逸;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应心怀善意,主动关心帮助他人,建立一种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在社会工作中,应秉持诚实和信誉,遵纪守法,切不可为了金钱利益而做出有损他人、民族、国家权益的行为,必须依靠自身的辛勤劳动获取正当收益。
总之,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风好坏不仅事关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整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无论处在社会发展的哪一阶段,我们都需要十分重视优良家风的传承和培育,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发挥优良家风对家庭成员的思想引领、价值塑造和行为养成的功能作用,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进而发挥优良家风对民风、社会风气的促进作用,实现党风和政风的根本好转,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而汇聚磅礴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6.
[2]康雁冰.论家风的实质及发展价值[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12):58-61.
[3]牛绍娜,陈延斌.优秀家风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21.
[4]靳义亭.培育好家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4.
[5]王娟,蒋志强.涵育优秀家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途径[J].环球信息导报,2016(38).
[6][7]朱明勋.中国家训史论稿[M].成都:巴蜀书社,2008:17,19.
[8]刘迪.古代家训的现代家庭教育价值研究—以《颜氏家训》《曾文正公家训》为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9]刘伟;陈锡喜.現代性视阈下的文化批判与文化理想——《巴黎手稿》文化思想的主体性意蕴及其当代意义[J].广西社会科学,2016(3):182-187.
[责任编辑:张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