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语与静听

    Opal

    

    

    

    陈婕的作品没有太多的修饰,不夸饰、不乖张,总是给人一种凝练、沉静的感觉。作品之中满溢中浓厚的生活趣味和生命气息,令人不由的产生亲近感。

    提到荷兰我们总会自然联想到绘画以及风格派,想起哈尔斯、伦勃朗、维米尔,想到蒙德里安、凡杜斯堡、胡札、万东格洛、欧德和里特维尔德。作为世界范围内最早产生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国家之一,荷兰设计专注于手工与简约,借助实用产品的外在形式生动诠释了风格派的艺术理论与审美追求。荷兰设计朴素、实用、谦逊且富于幽默感,良好的艺术和设计氛围也使得荷兰民众具有极高的艺术素养和设计品味。

    我们总是强调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对创作活动主体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可以见诸于艺术风格、审美旨趣、创作诉求等诸多层面。陈婕便是一位浸润在荷兰艺术氛围中的中国设计师,她将中国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与荷兰的艺术语境有机融合,秉持着“思考与再思考,作用与反作用”(THONKONG&RETHONKONG,ACTION&REACTION)的创作理念,消解了设计作品的“国界限定,将产品的功能性与简约的审美观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具有极强生活气息和生命温度的作品风格。

    有別于很多年轻设计师,陈婕本科就读于江南大学广告学专业。2009年她参与“WUZU”项目时,与工业设计专业的师生一起到苏黎世进行学术交流,在此期间她萌生了到欧洲攻读产品设计的想法,并经过努力顺利进入了设计名校——埃因霍芬设计学院(DESIGN ACADEMY EONDHOVEN)开始攻读自己的第二个学士学位。谈及选择赴荷兰留学的原因,她解释道:“荷兰整体的设计环境有着自己特有的自由和诚恳,有着非常自由的思辨环境,既大胆又有着自己独特的坦诚,这样的坦诚非常适合设计师的成长”。毕业后,陈婕并没有选择回国,而是在荷兰成立了自己的同名设计工作室,并继续着对陶瓷材料、造型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荷兰设计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这种设计思想也深刻地影响到了陈婕的生活设计理念。在她的作品中,我们很难看到对造型、色彩等元素的夸张运用,以及对工艺炫技似的夸耀和卖弄,更多的是一种通过简化的物象所传达出的个体对艺术、对设计以及对生活的体悟。这是一种经过积淀后的凝练,至简,至真,一如设计师本人所强调的:“尽我所能去创造诚实的、温暖的、有趣的东西”。

    “我自己一直觉得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充满智慧,这些智慧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确实出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之中。理解自己的土壤,辨证的观察我们的生活、思考和理性的地看待趋势,找到合适的设计语言,花时间好好斟酌造型色彩材料和工艺,做出的的作品就会有可读性。”设计师回归自然和情感,将个体记忆与生命经验注入创作过程,由此得到了令人愉悦、放松、优雅的作品。没有振聋发聩地呐喊,仿佛一阵耳语需要人们驻足静听、细细体味。

    《设计》:请介绍下您的艺术经历。

    陈婕:作为一名年轻的产品设计师,其实从接触到设计和选择这一行作为职业的时间并不长,有幸一路上得到很多亲友和师长的指导和帮助。2006年我考入无锡江南大学广告学系,并在那里完成了四年的本科课程学习。大三时我与工业设计专业的同学和老师一起参加了学院对瑞士的交换活动(WUZU),期间萌生了本科毕业以后到欧洲继续学习设计的念头。2010年本科毕业后,通过一系列的准备和考核,我进入荷兰埃因霍分设计学院(DESIGN ACADEMY EINDHOVEN)开始了自己第二个学士阶段的学习,并于2015年毕业。毕业后,我决定在荷兰成立同名设计工作室,继续本科毕业设计时对陶瓷材料、造型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设计》:哪些原因促使您选择到荷兰留学?荷兰总体的设计环境是怎样的?

    陈婕:最初选择来欧洲继续设计学习的时候,很多本科阶段的设计学习是没有英语教学的。荷兰埃因霍分设计学院是欧洲少有的在本科就开始进行英语教学的设计学院。由于历史的影响,荷兰整体的设计环境有着自己特有的自由和诚恳,有着非常健康的思辨环境,这一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对我选择荷兰的设计院校以及毕业后在荷兰成立自己的工作室有很大的影响。

    《设计》:哪些艺术家或者艺术作品影响了您的创作风格?

    陈婕:这个问题其实挺难回答。反观我的作品,我的创作风格受到了各式各样的影响,比如我的家乡带给我的生活方式,我在中国学习阶段的老师、学长,在欧洲学习的见闻和良师益友,以及我荷兰籍的先生,都对我的创作风格造成了有趣的影响。

    《设计》:您希望如何定义自己的设计风格?陈婕:尽我所能去创造诚实的、温暖的、有趣的东西。

    《设计》:您所奉行的设计哲学是什么?陈婕:在概念初期,设计师塑造产品的概念和形态,在一步步进行推进的设计过程中,材料和形态会开始生长出自己个性和语言。设计师需要用自己的知识和双手帮助产品发挥其个性、传递其语言,去创造有“灵气”的产品。

    《设计》:您认为设计艺术应当如何介入生活?

    陈婕:理解自己的土壤,辨证地观察我们的生活、思考,理性地看待趋势,找到合适的设计语言,花时间好好斟酌造型色彩材料和工艺,做出的作品就会有可读性。设计艺术有了可读性,并切入正确的层面中,介入生活之中的过程应该就会变得非常自然。

    《设计》:生活中的哪些事物最能激发您的创作灵感?

    陈婕:自然、动物、历史、烹饪、日常琐事,似乎越是土壤感强烈的元素越是可以给我新的灵感。

    《设计》:您是如何涉足陶瓷设计领域的?为什么选择陶瓷设计作为自己的方向?

    陈婕:真正开始涉足陶瓷应该是从我的毕业设计开始。在埃因霍分设计学院的学习过程中,课程安排了学生对多种材料的学习和探索。木材、金属、塑料、纺织品等材料都会以更具设计意图的形式出现在产品中。我虽然之前也有习作选择陶瓷作为材料,但是直到毕业设计才对这种材料进行了研究和系统的探索。

    选择陶瓷的第一个原因是我喜欢喝茶,陶瓷和茶这两个元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另一个原因是对我来说陶瓷产品的制作过程反应了设计的两个部分:一方面在概念阶段要积极地思考、寻找新的方向,天马行空;另一方面在具体的制作过程中需要极度的逻辑严谨、耐心细致。我个人非常喜欢在这样的两种工作状态中不断交替。

    《设计》:您意认为陶瓷材质具有哪些特性?如何使用它来传达设计意图?

    陈婕:对我个人来说,陶瓷的性格是很多变的,伴随产品设计意图的变化,陶瓷的表现形式也非常多样。我自己在陶瓷这个材料上也是一个初学者,探索这个材料可能性的过程令我非常着迷。

    《设计》:除陶瓷外,您在设计中还会用到或者偏好哪些材质?它们有何特性?

    陈婕:我还喜欢木材、纺织品等材质,纸与陶瓷也有非常有趣的对话。在我的设计作品中用到了陶瓷、皮革、木材、纺织品、纸、竹子,利用材料特性来讲述完整的故事非常有挑战性,也非常有趣。

    《设计》:您在作品中融入了很多中国传统元素和东方审美旨趣,其原因是什么?

    陈婕:打个比方吧,就好比留学荷兰多年,虽然入乡随俗对西式的饮食方式早已适应,但是冬夜的一碗撒着葱花热腾腾的汤面还是让你茅塞顿开,欲罢不能。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浸没在东方的土壤里,就像种子生根发芽,即使不去留意其土壤的精神和性格也会自然的出现在设计作品中。

    《设计》:目前而言,您最偏爱的个人作品是哪一件?设计初衷是什么?

    陈婕:2016年的毕业作品《MOSEY TEA》应该是我倾注最多心血、花费时间最长的一件作品。

    我来自安徽,皖南是茶区,家里人又爱喝茶,所以茶自然而然成为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五年前来荷兰读书的时候,我也将茶具带到了荷兰。在荷兰读书的日子里几乎所有的朋友都来我家喝过茶。喝茶的时候大家无所不谈,而从这些茶话里,我对荷兰及埃因霍芬都有了更深地了解。这套作品由此出发,利用茶具形态可以互相叠加收纳的特点,鼓励人们把茶席带到各种不同的地方去,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人一起喝茶聊天,让茶会有了不同的体验。

    《设计》:毕业后为何选择留在荷兰?成立工作室的初衷是什么?

    陈婕:因为历史的原因,荷兰有着大胆而又诚恳的思辨环境,这一点对新的工作室和新的产品来说是非常健康的成长环境。

    在荷兰学习期间,我遇到了我的先生。有趣的是,虽然我们来自完全不同的专业背景、文化背景,但是却毫无障碍的把对方纳入自己的生活之中,相互理解并尊重。在他的鼓励和支持下,我选择了成立工作室这样一个更有挑战性、更加辛苦,但更加自由的工作方式。

    《设计》:未来有怎样的创作计划?

    陈婕:工作室当前的项目是在原有毕业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受众的反馈和工艺的革新,制作一套新的《MOSEY TEA》茶具并推向市场。上半年工作室的主要任务是让新的《MOSEY TEA》的开发和生产走上正轨,同时开始对新材料的实验和产品的开发,制作更多温暖并有趣的陶瓷用品。

相关文章!
  • 融合正向建模与反求计算的车用

    崔庆佳 周兵 吴晓建 李宁 曾凡沂<br />
    摘 要:针对减振器调试过程中工程师凭借经验调试耗时耗力等局限性,引入反求的思想,开展了

  • 浅谈高校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

    聂森摘要: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教育领域改革之中也逐渐引用了先进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很

  • 卫星天线过顶盲区时机分析

    晁宁+罗晓英+杨新龙<br />
    摘 要: 分析直角坐标框架结构平台和极坐标框架平台结构星载天线在各自盲区状态区域附近的发散问题。通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