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什么”走向“怎么学”
王翠萍
图书介绍
《热情投入的主动学习者——学前儿童的学习品质及其培养》马里奥-希森著
该书是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EYC)多年来关于学习品质问题研究的一个成果总结.在系统梳理学习品质的概念、结构要素、框架标准以及积极学习品质的重要作用之基础上.具体论述了该如何在实践中培养儿童的积极学习品质.从课程选择、教学方法、评估、教师、家庭等多个角度提出了培养儿童积极学习品质的工具.将对儿童学习品质的研究推进到了实践层面.对我国幼儿教育界认识、把握以及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自学习品质提出后,教育界的关注也从儿童“学什么”转向了“怎么学”。学习品质具有丰富的内涵,包含了衡量和评价幼儿学习质量的一些关键因素,如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等。
带着问题和困惑,我开始深入阅读《热情投入的主动学习者》,并有如下启示。
启示一:环境创设,要能提供有意义的、有挑战性的选择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深入推进,大部分教师的角色意识和课程理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但是由于长期处于“执行者”的角色地位,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还比较薄弱,有待提升。
例如,在晨间来园环节,以往我们多数是进行桌面游戏、擦拭小椅子(中、大班)等活动。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不少幼儿都是被动地按照老师的指令、流程来活动,游戏兴趣和水平并不高。
现在,我们通过持续教研,以课程的视角来审视“晨间来园”游戏。于是,我们分年龄段(按照小、中、大班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设置了不同的签到环境:小班幼儿(刚入园,需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以照片插牌的形式来签到,中班幼儿则以书写学号的方式进行签到,大班幼儿可以用书写姓名的形式签到。一段时间后,幼儿逐步适应了签到打卡的习惯。
这时,我们叉开始思考如何进一步设计和开发序列化签到游戏环境,丰富和拓展幼儿的签到经验。针对小班幼儿依恋性强的年龄特点,我们设置了“心情墙”。根据中班幼儿好奇、爱探索的年龄特点,中班老师们还设计开发了有趣、富有挑战性的签到游戏环境——“穿项链”。大班幼儿在完成来园签到后,需要制订“日计划”,决定自己和谁一起玩,以及玩什么、怎么玩,并用图画或简单的符号进行表征。
启示二:调整课程内容,促进幼儿积极学习品质的发展
《热情投入的主动学习者》提出:课程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课程本身的价值,需要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条件下才能实现。具有课程意识的教师,认识到整齐划一的教案仅仅是课程实施中的一种文本性资源,教案是可以被选择、超越甚至更改的。
例如,一位中班幼儿把家中养的蜗牛带到了幼儿园。教师发现幼儿对蜗牛的好奇集中在“蜗牛住哪儿?”“蜗牛吃什么?”等几个问题。于是,针对这几个问题,教师带着幼儿进行了探索。实质上,幼儿在班本课程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并把关于蜗牛的科学探索活动融入到了其他领域的课程活动中。
启示三:回顾分享,提升幼儿的自我效能感
《热情投入的主动学习者》提出:儿童是充满创造力的生物,创造力叉推动他积极发现自我。他们觉得自己有能力并且坚信自己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完成一些事情。那么如何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发现他们的学习机会和可能性呢?
在“蜗牛奇遇记”活动中,教师用照片和视频的形式记录了幼儿在具体活动时的表现和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通过团体讨论的形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讨论中,幼儿获取了“照料蜗牛”的工具和方法。
他们以讨论的形式分析了蜗牛死亡的可能原因:第一,泥土太干了,需要保持蜗牛所在泥土湿润;第二,蝸牛缺乏食物,需要定时定量给蜗牛提供新鲜的蔬菜叶子;第三,蜗牛居住的环境产生了大量的垃圾,需要定期进行清理等。随后,幼儿总结了“照顾蜗牛”的解决方案:第一,每天早晨定时给蜗牛清理便便;第二,每天定时给蜗牛投放新鲜的食物:第三,不用尖锐的物体触碰蜗牛;第四,每天要记录下蜗牛的生长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幼儿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学习品质得到发展。
幼儿的学习品质养成不是—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个过程。教师要改变过去在游戏中单一注重幼儿动作、技能的量化评价,而应关注幼儿在游戏中身体动作、心理品质、社会适应等多方面发展,更要关注幼儿在学习与发展中的成长路径,为孩子今后的延伸与扩展提供更多、更为广阔的思路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