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陈红
学生只有心中常有疑问,才能常思考、有发现、能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让他们学会提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创造性地去思考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降低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消除他们担心因提问不当而受到嘲笑的顾虑。为此,教师要创设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与他们一同探索、一同研究。教学中,教师还要尽量用生动幽默的语言,结合教材,适时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著名学者的成长故事,介绍他们是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进行发明创造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乐于提出问题的意识,养成勤于提出问题的习惯。
二、运用多种策略鼓励学生提问题
要想让学生养成常存疑问的习惯,首先教师本人要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上课时,尽量做到避免满堂灌,合理调整教学结构,引导学生正确阅读教材,多设疑,多探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设问、思考、探索,帮他们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构建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中心的数学教学结构,使学生好问、善问、有创见地问。一般而言,新授课的教学结构是:问题准备—情境设疑—尝试讨论—验证明理—反馈矫正—深化发散,即联系旧知准备练习;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铺路搭桥;引导学生依据一定方法提出问题,并通过独立尝试、小组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交流、读书中验证明理;经过反馈矫正掌握新知,并在此基础上将新知深化发散至生活实际当中。例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用四舍法试商时,可以这样设计:先出示准备练习“69÷20”,为学生提出将新知迁移至旧知用整十数除法做铺垫。然后把算式改为“69÷23”。由两个算式的不同设疑:“现在的算式与以前学的笔算有什么不同?怎样笔算?如何求商快?”学生先独立尝试,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讨论得出:用四舍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师生交流,并在读书中验证明理。经过反馈矫正掌握新知。同理,通过教学“430÷62”,让学生理解商大改小的道理。最后出示“90÷29”,请学生课后思考,以利于他们掌握新知,深化发散思维。
二是在教学实践中,多留一些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鼓励学生相互设问。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上课后6~20分钟内为一堂课中课堂教学的最佳时间,集中在此时间段设问、讨论、交流效果最好,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最佳发展。其后,拿出约20分钟让学生进行练习作业,可以充分保证学生熟练掌握前面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为了留出充足的练习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的提问效果最好,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十分重要。
针对学生提出的大量问题,教师应善于进行相应的引导,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渗透提问方法,使学生有重点地问,有创新性地问。例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设疑:“你想知道面积的哪些知识?”学生提问:“什么是面积?面积的单位有哪些?怎么求面积?”这时,教师应紧扣本课教学重点、难点,探讨“什么是面积” “面积的单位有哪些”。而“怎么求面积”,则需要指出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研究,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三是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探寻克服思维定式的方法,设计打破思维定式倾向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心理,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相反的方向或不同的途径去探讨。因为,在数学教学中,很多问题的答案是现成的,且较简单。然而,如果对固定的标准答案不再发问,就不可能引发思考,引出其他答案。学生思维会在封闭、狭窄的单轨思路上发展,结果导致思想的刻板僵化,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式,这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只有提高学生变通求异的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创设宽松的氛围,从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两个方面优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探索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提问热情,运用多种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真正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责 编 肖 飞)
学生只有心中常有疑问,才能常思考、有发现、能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让他们学会提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创造性地去思考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和谐的教学氛围可以降低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消除他们担心因提问不当而受到嘲笑的顾虑。为此,教师要创设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与他们一同探索、一同研究。教学中,教师还要尽量用生动幽默的语言,结合教材,适时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著名学者的成长故事,介绍他们是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最终进行发明创造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乐于提出问题的意识,养成勤于提出问题的习惯。
二、运用多种策略鼓励学生提问题
要想让学生养成常存疑问的习惯,首先教师本人要具有创新思维的能力。上课时,尽量做到避免满堂灌,合理调整教学结构,引导学生正确阅读教材,多设疑,多探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由设问、思考、探索,帮他们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构建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中心的数学教学结构,使学生好问、善问、有创见地问。一般而言,新授课的教学结构是:问题准备—情境设疑—尝试讨论—验证明理—反馈矫正—深化发散,即联系旧知准备练习;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铺路搭桥;引导学生依据一定方法提出问题,并通过独立尝试、小组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交流、读书中验证明理;经过反馈矫正掌握新知,并在此基础上将新知深化发散至生活实际当中。例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用四舍法试商时,可以这样设计:先出示准备练习“69÷20”,为学生提出将新知迁移至旧知用整十数除法做铺垫。然后把算式改为“69÷23”。由两个算式的不同设疑:“现在的算式与以前学的笔算有什么不同?怎样笔算?如何求商快?”学生先独立尝试,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讨论得出:用四舍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师生交流,并在读书中验证明理。经过反馈矫正掌握新知。同理,通过教学“430÷62”,让学生理解商大改小的道理。最后出示“90÷29”,请学生课后思考,以利于他们掌握新知,深化发散思维。
二是在教学实践中,多留一些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鼓励学生相互设问。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上课后6~20分钟内为一堂课中课堂教学的最佳时间,集中在此时间段设问、讨论、交流效果最好,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最佳发展。其后,拿出约20分钟让学生进行练习作业,可以充分保证学生熟练掌握前面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为了留出充足的练习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的提问效果最好,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十分重要。
针对学生提出的大量问题,教师应善于进行相应的引导,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渗透提问方法,使学生有重点地问,有创新性地问。例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设疑:“你想知道面积的哪些知识?”学生提问:“什么是面积?面积的单位有哪些?怎么求面积?”这时,教师应紧扣本课教学重点、难点,探讨“什么是面积” “面积的单位有哪些”。而“怎么求面积”,则需要指出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研究,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三是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探寻克服思维定式的方法,设计打破思维定式倾向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心理,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相反的方向或不同的途径去探讨。因为,在数学教学中,很多问题的答案是现成的,且较简单。然而,如果对固定的标准答案不再发问,就不可能引发思考,引出其他答案。学生思维会在封闭、狭窄的单轨思路上发展,结果导致思想的刻板僵化,形成消极的思维定式,这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只有提高学生变通求异的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创设宽松的氛围,从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两个方面优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探索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提问热情,运用多种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真正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责 编 肖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