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美

    陈小红

    【摘 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欣赏到五彩缤纷的和谐美。

    【关键词】课堂教学;和谐美;平等对话;合作探究;因文施教;丰富有效

    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则是追求美的过程。柏拉图认为和谐就是美,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创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从中遨游,进而欣赏到五彩缤纷的和谐美。

    一、师生关系的和谐美——平等对话

    语文课改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构建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平等对话的氛围。学贵有疑。有疑,才有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语文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模式、独特感受,大胆鼓励他们求新、求异,要善于运用恰如其分的表扬,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与学生交流时,教师要避免居高临下的质问,甚至刁难学生。要以真诚之心、平等之态来理解、宽容学生,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李镇西老师说:“教会学生阅读,教师本人就应该善于阅读,特别善于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论认知,说感情,正如陶潜所言“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如我在教授《沁园春·长沙》一文时,注意到“毛泽东手迹”与文本内容上有一字之差:手迹写着“向中流击水”,文本则为“到中流击水”。“到”与“向”虽一字之差,但究竟有何不同呢?因此,在引领学生品析“中流击水图”时,我故意抛出一个疑问:主席的诗词中有值得推敲之处,请同学们欣赏“手迹”。不久学生们纷纷发现了问题。我进一步引导:一个是原创手迹,一个是教材,二者都有权威性,那么“到”与“向”有无区别呢?哪一个更好呢?学生纷纷讨论,一个学生激动地说:“用‘向好!已然证明革命青年置身于中流,迎着革命潮流发起最猛烈的进攻,而‘到显然在气势上失去了应有的豪情。”我表扬了他。又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用‘到好!从语言规范流畅的角度看,比‘向更胜一筹。”我对发言予以肯定。我结合他们的观点作了总结:“你们的看法都对,不过从诗歌表情达意的角度考虑,‘向字略胜一筹。”这次课例充分证明了“在平和的气氛中,师生一起学习、探求,才会有创造”。

    二、学习方式的和谐美——合作探究

    语文课堂应该是活跃的思想交流场所,是表现自我的舞台。我们不要在学习中把学生变成“鲁滨逊”。合作学习作为一个新型的学习方式很有好处:第一,能深化学生的认识。“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子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学生在小组和全班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见解,往往能拓宽思维,激发思维的火花。第二,能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些学生没有先想后说的习惯,不会边思考边说话,更不善于即席发言。合作学习可增强他们说话训练的自觉性。第三,可以培养全班合作精神。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探究,是学习心理的一种需要,如能得到满足,将使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愉悦。

    如学习《失街亭》时,我创设了这样一种诱人的情境:“同学们,假想你们就是蜀军帐下的文官或武将,而我就是诸葛亮。在我要斩马谡时,你们将怎么办?如果想劝谏,那么劝谏的话该如何说?”学生马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讨论。我采取了表演的方式与学生互动。随着我一声:“刀斧手,把马谡推出去斩首!”劝说就开始了。学生们一个个自告奋勇,进行劝谏。“丞相,刀下留人,我们有话要说!”两位学生突然一齐站起来,表情严肃。左侧一位学生说:“用人之际不能杀人。”话音刚落,右侧一位学生又道:“现在杀了马谡,以后要用他再也不能够,悔之晚矣。”劝说声此起彼伏,你方劝罢我登场。这样的安排,不仅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而且提高了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探究不是简单的“问答”。什么样的问题最值得探究呢?首先是学生需要着重理解和掌握的,也是自己可以完成的。其次,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最后是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如学习《守财奴》时,我问学生:“作者对葛朗台的称呼多变:葛朗台、老家伙、箍桶匠、老头儿。这些称谓是随意的,还是匠心所在?请大家细读文章,看能否有所发现。”这个问题就充满了探究的因素。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从不同层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正确评价学生的探究结果,巩固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使之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的和谐美——因文施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文体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来决定教学方法。学习《雷雨》时,同学们在讨论时争辩: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有没有感情?看着他们争辩得不可开交,我就让他们找出根据,进行辩论,于是把周朴园的性格分析出来了。第三册讲诗词,要背诵的内容特别多,学生有些厌烦,我就让他们来个背诵比赛。有时分几个小组比赛,有时分成男、女生比赛,有时又以个人参赛,总之,大大调动了学生背诵诗词的积极性。早自习时,听到的不再是稀稀疏疏的读书声,而是一片琅琅的读书声。诗歌与音乐相伴而生,优美的曲调能创造特定的情境,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帮助学生加强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如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教李清照的《一剪梅》时,播放歌曲《月满西楼》。利用多媒体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册主要是小说戏剧,仅靠老师或学生分析,会显得有点单调,我就找来电影电视片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教《林黛玉进贾府》时播放电视剧《红楼梦》中相关片段。这些因文而变、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既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使其在一片欢乐声中掌握了知识。

    四、学习内容的和谐美——丰富有效

    在教学中应重视内容的丰富,尽可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达到丰富多彩的和谐境界。如学习李白的《将进酒》时,我引入不少有关酒的诗文,有李白《月下独酌》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曹操《短歌行》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苏轼词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等。这些诗文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迁移能力,这样就使增补的教学内容与课文教学内容达到水乳交融的和谐状态。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高中新教材重视培养初步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我根据教材单元安排,让学生自己选择研究角度,到图书馆找资料或上网搜寻材料,写研究报告。如学第三册时,有学生写《苏轼的赤壁情》、《〈诗经〉中坦率的爱情》,学第四册时,有学生写《辣姐王熙凤》、《曹禺戏剧语言的艺术特色》等等。课本中有许多传神的“眼睛”描写,如王熙凤的“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林黛玉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樊哙的“目眦尽裂”;左光斗的“目光如炬”等,这些描写通过画眼睛,把人物形象刻画得形神兼备,我布置学生对此分析整理,融会借鉴到写作中来。

    平等、合作、多样、丰富,是语文教学和谐美的主旋律。我们要让学生在语文的世界中,不仅感受到语言之奇、情感之美,还能欣赏到山川之胜、人事之趣。“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语文教育是美丽心灵的事业,要把我们的激情融进课堂教学中去,融进学生中去,课堂教学才会具有和谐美,教师生活才会具有诗意的栖居,学生学习才会感到真正的快乐。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