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黄海波
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但科学课的时间不够问题一直是老师们心中的痛,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节省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探究,老师们经常在科学课堂的第一个环节(导入)大费脑筋。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 导入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6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18)01-048-001
如何让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积极性在上课刚开始的两到三分钟内就被充分调动出来,下面我结合自己教学中积累的一些做法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实验导入,明确探究方向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学科,运用实验导人新课,可以在学生和新的学习任务之间创设诱发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愿望,明确学习的任务与目的,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1.搭建实验环境,猜测实验结果
教师在上课的开始就向学生展示实验环境,演示实验方法,让学生来预测实验的结果,从而确立本堂课研究的主题是科学教学中最为常见的导入方法之一。如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研究摆》一课,老师让学生坐好后就就开门见山,直接拿出一个搭建好的摆,让摆开始摆动,让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个小球在做什么运动?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小球摆动的快慢,这些因素与摆动快慢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们的注意力很快就被现实现象吸引了,在让学生现场完成一个摆的制作任务后,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踏上本课的探究之旅了。
2.前置实验成果,探究背后奥秘
把研究成果先呈现给学生看,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能激发学生搞清现象背后奥秘(原理)的强烈欲望。在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变色花》一课,教师们大多都会采用现场制作紫甘蓝溶液,然后喷洒到提前处理过(叶碱花酸)的纸花上,紫甘蓝溶液碰到纸花就立即变色的小魔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学生探究背后秘密的兴趣大增。再如五年级下册《折形状》一课,本人在课的一开始就随机安排一个学生到黑板前完成蛋壳上站人的实验,当这个学生成功地站立在蛋壳上时,孩子们为实验结果感到惊讶,亲眼见证了薄壳结构绝非吹嘘,从而对“物体改变形状后承受力会发生变化”这一概念有了更深的印象,也为后续深入研究不同形状的纸柱承受力不同做足了铺垫。
二、编撰故事,产生认知冲突
科學教材中有一些常识阅读为主的科学课,科学老师们大多不愿意拿它作为公开课研讨的对象,不要说把这类课想上得精彩有难度,就是上成作为探究的科学课都很不容易。
如果把课上要学习的内容改成讲述学生生活中案例来导入新课,让学生感觉就在身边,但好像又从没深层次想过,这时的认知冲突正是学生再次经历探究的重要动力。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动物怎样繁殖后代》一课,为了吸引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教材内容产生兴趣,老师编撰了一个故事:一天早晨,老师坐在教室的讲台前批阅昨天的家庭作业时来了个学生,他向老师提了个问题:“以前家中有母鸡和公鸡,每天能吃上鸡蛋。后来公鸡被全杀着吃了,但仍能吃到鸡蛋。这是为什么?”
学生们马上就展开了大讨论,得出了不管家里有没有公鸡,母鸡都会下蛋,但家里有公鸡时母鸡生的蛋与没有公鸡时生的蛋不一样。具体哪里不一样,他们说不清楚。接下来老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
虽说用编撰故事的方法创设情境有违事例的真实性,但故事的内容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听,更重要的是故事让学生产生的认知冲突能让他们更积极地思考,触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真相的强烈愿望。
三、欲扬先抑,吊足学生胃口
欲扬先抑是语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用它作为导入的方法能使课变得更有情趣,制造出鲜明的对比,形成波澜起伏,让学生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如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形状》一课,本人借用“孙悟空在如来手掌中撒尿、写字”的故事作为导入,向学生提问:孙悟空能上天,能入地,却为何翻不出如来的手掌心?大多数学生都知道孙悟空看到如来的手指,把它当作是撑起天的柱子,所以自以为到了天边了,为防止如来耍赖,所以他在连接天地的巨型柱子那留下记号——撒尿、写字。
老师接着问:宇航员看到的大地与天之间有柱子相连吗?那这个到过月宫,与天兵天将经历过无数次打斗的孙悟空按理说早就远看过地球了,他怎么还会有刚才那神奇的想法?……
本人通过比较航天员抓拍的地球照片与孙悟空对地球的认知比较,让学生知道:其实孙悟空也不那么神,什么都会,他连最基本的“地球是圆的”这个概念都不知道,在他的脑海里就是教材中写的“天圆地方”,这个概念是作者吴承恩给的,因为作者没上过天,没接受过现代科学教育,他怎么知道地球是圆的。
这种先打击一下学生的原认知,既吊足了学生胃口,又使学生的认识体验产生惊天动地的大逆转。这个导入使看似枯燥的科学史变得生动有趣,让科学知识变得更加美丽、光耀和永恒。
一个好的导入不仅是一个教学的开始,更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只有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灵活运用,设计出合适的导入方式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中学会质疑、思考、探究,掌握科学知识,提升科学课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