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体学视角下汉译本中的翻译风格
内容摘要:掌握文体特征能极大程度在译文中重现原著的文学价值,对于翻译小说作品的译者来说,准确把握原著的文体特征能让读者在译文中感受到原作的写作手法和作品魅力。文学文体学的理论指导可以帮助译者敏锐地抓住作品语言形式的特征,将作者的文风和写作手法融到译文中。笔者试从文学文体学的视角对英国著名小说《傲慢与偏见》三个汉译本进行文学文体学指导下翻译风格的分析,探讨文学文体学对翻译工作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文学文体学 修辞手法 语言风格 翻译
一.引言
将赏析文学结合语言学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这便是文学文体学。无论是对于描写时所运用的语言,还是其中蕴含的韵味,亦或是从美学角度来探讨其中的价值,都是其所注重的内容。该学科研究的文体众多,例如小说类、诗歌类、散文类、戏剧类等,无论是不同文体所蕴含的特点,还是语言所独具的风格都是学科重点研究的內容。由于文本本身具有不可译性,译者在翻译作品的时候,等同于改变与再造,但是从语音、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等方面挖掘作者的审美意图和语用效果并且分析原文中的文体,可以更大程度还原双语的对等。
英国女作家奥斯汀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构思精巧,在遣词造句上精心推敲既诙谐幽默,意味深长。《傲慢与偏见》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女性世界观主要是爱情婚姻观。这部作品创作于1813年,小说的情节高潮迭起,其中还包含着一定的幽默色彩,无论是在英国当地,还是在全球领域,都得到了极大褒奖,数年后作品依旧经久不衰。毛姆更是将这部动人心弦的作品列人世界十大小说名著。对于这样一部耳熟能详的作品,在翻译时需要遵循原小说想要传递给读者的风格,并且对原作者表达和显现的语言风格进行准确的把握。
风格能在翻译的作品中得到重现,是探讨翻译时最常见的话题。许钧认为“从大的方面讲,有时代的风格、民族的风格、阶级的风格,从小的方面看,作家笔下选择的一个音节、一个词或一个句式,都无不标志着风格的特征。”1传统论述风格时习惯沿用壮丽、繁缛、典雅等词汇,这些评价的词汇大都局限于感觉层面,因此具有评论者很强的主观意识,有些词汇只凭感觉,无法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但是文学文体学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视角让我们可以具体客观地进行文体分析。
笔者在本文地分析中选取《傲慢与偏见》汉译本中王科一版本的译本出版于2006年,当时的出版社是上海译文,之后将该版本称为王译。2010年还有一个孙致礼的版本,当时的出版社是译林,之后将该版本称为孙译。1993年张扬和张玲的译本选用的出版社是人民文学,之后将该版本称为张译。我们随后从这三个版本来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译者地翻译风格。拟从修辞手法和艺术风格这两个层面,选择性地取用三个中文译本部分典型片段,在文体学的理论指导下,对翻译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二.三个汉译本的修辞手法翻译
文体学对于翻译的理论指导可以包含比喻,反语,夸张,双关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细节研究。简·奥斯丁将她笔下的众多人物通过多种修辞手法表现得丰满生动,字里行间更是引人入胜。赵明在《语际翻译与文化交融》中提出“翻译是一种选择的艺术,译者应针对译语读者在众多的相似表达法中选择最适切的语言形式,在译文中创造出等同于原作的交际环境,取得等同于原作的修辞交际效果。”2张斌认为比喻“是扩大话语的意义空间的最基本的手段之一。运用比喻可以用浅显的、具体的比喻深奥的、抽象的,也可以用抽象的、深奥的比喻具体的、浅显的”。3可见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准确理解和把握原文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意图可以极大程度提高译文的质量,还原作品的文学魅力。
(一)修辞层面之比喻
比喻修辞手法包括有明喻、借喻以及隐喻这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各种要素是最完整的;第二种类型的没有喻体,是通过本体来代替的;第三种类型没有出现过比喻词。在翻译地过程中,在选择哪种修辞手法时,不能仅仅从喻体本身是否和本体存在相似点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还应当想到为何作者选择这样的比喻形式,有无深层次的用意等,只有了解其中的缘由,翻译出来的内容才能更准确。
1.明喻
(1)原文:…, and if you lament over him much longer, my heart will be as light as a feather. (Chapter40)4
王译:要是你再为他叹息,我就会轻松愉快得要飞起来了。5
孙译:如果你继续为他惋惜下去,我心里就会彻底轻松了。6
张译:如果你再为他悲痛下去,我的心就会轻松得像羽毛一样。7
说这句话的背景是当时Darcy向Elizabeth求婚,不料惨遭拒绝,但是随后Wickham诸多不良行为却被她了解到,此时她心中才明白先前对Darcy是有很多误会的,此时的她并无好心情,她在将心中的苦闷倾诉给姐姐,听完姐姐地开导之后心情如释重负。这句话的比喻本体是my heart,喻体是feather,采用了as…as…作为比喻词,因此是一个典型的明喻修辞,原文旨在比喻心情就像羽毛一样很轻松。王译用“飞”代替了羽毛带给读者的轻快,以此来感知转移,精妙的比喻富有表现力,让读者感觉生动,但同时改变了原文了明喻修辞。孙译此时在翻译时并没有用比喻的形式,尽管将原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也表现出来,但丢失了原文关于light和feather之间的比喻手法的翻译。张译采取直译,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文要素,却稍显翻译痕迹。
2.隐喻
(2)原文:…She finds Miss Pope a treasure. “Lady Catherine,” said she, “you have given me a treasure.”(Chapter29)8
王译:(麦特卡)我觉得蒲白小姐真是件珍宝呢。她跟我说:‘凯瑟琳夫人,你给了我一件珍宝。9
孙译:她觉得波普小姐真是个难得的姑娘。‘凯瑟琳夫人她说,‘你给我介绍了个难得的丫头。10
张译:她觉得波普小姐是个宝。‘凯瑟琳夫人,她说,‘你给了我一个宝贝呀。11
这一比喻中Miss Pope是整个比喻中的本体内容,此时treasure所起到的作用的喻体,原文并未出现比喻词,因此是隐喻。王、张两种译文在翻译的时候,保留了喻体和隐喻的方式,采用的方式是直接翻译的形式。好姑娘是treasure在这个句子中的含义,孙译将这个单词翻译成了难得的姑娘,此时单词中的珍贵之意就被大大减弱了,尽管单词的含义也翻译出来,但是其中原作者想要表达的韵味却发生了一些偏离。
3.借喻
(3)原文:To be fond of dancing was a certain steps towards falling in love; and very lively hopes of Mr. Bingleys heart were entertained. (Chapter3)12
王译:喜欢跳舞是谈情说爱的第一个步骤;大家都热烈地希望去获得彬格莱先生的那颗心。13
孙译:喜欢跳舞是谈情说爱的可靠步骤,大家都热情希望去博取宾利先生的欢心。14
张译:喜欢跳舞恰恰就是向堕入情网迈出的一步;大家都满怀希望,要博得宾利先生的好感。15
这是一种借喻的方式,Bingley对人的好感度,此处作者用到的单词是heart。王译的方式将此单词翻译成了那颗心,这种方式所用到的翻译方式是直接翻译,尽管原作品中的方式都沿用下来,但是会给人一种硬朗的感觉。其他两个译本都将好感和欢心来表达heart的含义,此处与上一句的love形成对应的感觉,整句话也变得顺畅。
(二)修辞层面之反讽
反讽更是该书的艺术的灵魂所在,小说开篇第一句中奥斯丁就采用了幽默诙谐的写作手法。并且简·奥斯丁在文中运用最多的修辞手段就是反语,无论是所设计的人物对话,还是塑造不同性格的人物特点,亦或是场景,每一个地方都可以通过反讽的方式来表现语言的张力,给读者带来乐趣的同时,还带有启发意义。作者通过反讽在小说中传达了自己想表达地嘲弄、谐谑及挖苦,使得在翻译作品的时候增加了难度,因此能否忠实地在译语中再现是欣赏原作神韵的评判标准之一。
(4)原文: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16
王译:凡是有钱的单身汉, 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17
孙译: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18
张译:饶有家资的单身男子必定想要娶妻室,这是举世公认的真情实理。19
这话中无论是universally acknowledged还是truth,不同译本的翻译者都将他们其中蕴含的“真理”含义表达出来。然而当读者继续往下阅读,突然发现放所谓的真理不过是"a single man. . .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这种极为片面甚至可以说是偏见的想法。调侃式的开头成为吸引读者眼球的开幕式, 也正是这个开头让读者窥见了那个社会背景下金钱与婚姻的关系,以及当时人们对婚姻的认知。这种手法便是突降,所选择的方式非常幽默,可以将文中较为重要的内容,通过突降的方式变得荒诞起来。这也是原著的作者想要表现的讽刺意味。
三个不同的版本都将原文中的含义精准地表达给读者,但是原著中人物的语气却没能传递给读者,原作者的风格也没能准确的表现出来。三个译本做了“信”和“达”的翻译标准,没能将原文中修辞也应当在译本中表现出来,将语序做出适度的调整,译本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更容易理解,但是想要表达的艺术效果却没能展现出来。刘根奇和陈历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词句应当翻译成“有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即: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是必定要娶太太的。”20译文中的“凡是”这个用词和原文有异曲同工之妙,颇有讽刺所谓“真理”的效果,这种方式保留了原著中开始时营造一种庄严的效果,之后开始进入诙谐的节奏,达到了译本也原著神形都相似的翻译效果。
(三)修辞层面之夸张
夸张在修辞手法中是一种能够将事物所蕴含的独特特性通过突出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常见手法。在英语中这种手法也是极为常见的,
倪宝元认为“恰当地运用夸张便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加语言的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21夸张在所有修辞手法中所蕴含的渲染力非常強。因此准确翻译运用夸张修辞手法的原文,能让译文更富有感染力。
(5)原文:Lydia was exceedingly fond of him. He was her dear Wickham on every occasion; no one was to be put in competition with him. He did everything best in the world; and she was sure he would kill more birds on the first of September than anybody else in the country. (Chapter51)22
王译:丽迪雅太喜欢他了,她每说一句话就要叫一声亲爱的韦翰。谁也比不上他。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天下第一。她相信到了九月一日那一天,他射到的鸟一定比全国任何人都要多。23
孙译:莉迪亚太喜欢他了。她无时无刻不把亲爱的威克姆挂在嘴上,谁也休想与他相比。他无论做什么事都是天下无双,她相信到了9月1日那天,他打到的鸟一定比全国任何人都多。24
张译:莉迪亚特别喜欢他。他随时随地都是她的心肝宝贝魏肯;谁也无法和他相比。他无论做什么都是举世无双的;她相信,到了九月一日那一天,他打的鸟儿一定比那个地方的任何人都多。25
原著中用了很多带有夸张性质的词汇,例如“no one、than anybody”等。在小说中人物Lydia的性格特点就是一个行为略显轻佻的女子,但是她并没有什么心机,每日的生活都在虚度,她游手好闲的状态下却会将很多精力全都花在情感问题上。她认识 Wickham,认为这就是她一生所爱,便随这名男子私奔。但是该男子的品性低劣,虚荣卑鄙,在她面前经常表现出一幅圆滑世故的状态。此处在描写时所运用的方式便是夸张,将她的无脑而羞耻的一面表现得生动形象。王、孙两个译文中都将exceedingly一词按照“特别、太”的两个词进行翻译,这样的表现形式更能将她高兴的状态表达处理,而孙译中却用了无时无刻一词来翻译on every occasion,这样的方式更能表达这名女子不顾颜面的无羞耻感的状态。此时的王译通过天下第一的内容来翻译no one…competition,此处的夸张方式也按照原著的方式表达地非常生动,不仅有原作者想要展现的夸张含义,更有汉语中夸张修辞手法的表现效果。
(四)修辞层面之双关
陈望道对双关一词的修辞手法进行专门的定义:“用了一个词语同时关顾着两种不同事物的修辞方式。”杨鸿儒认为双关“是汉语修辞传统的重点辞格。使语言表达含蓄、幽默、生动、活泼;在某种特定环境下,又使语言表达隐晦、曲折。”26这一点英语和汉语是相同的,都有语言、语义带有两层含义的情况,但是也存在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语言差异,很难找到合适的双关词进行替换,由此可见,面对双关的情况,在翻译时会给译者带来很大的难题,这需要翻译人员拥有非常丰富的中西方两种文化背景,才能找到最能接近原著作者想要表达的两种含义。
(6)原文:“… I hope she will turn out well.”
“I dare say she will; she has got over the most trying age.”(Chapter52)27
王译:“…但愿她能够改好得像个人样。”
“她一定会那样的;她那最容易惹祸的年龄已经过去了。”28
孙译:“…但愿她能变好。”
“她肯定会的。他已经度过了最让人操心的年纪。”29
张译:“…希望她出挑得更好。”
“我看她会的;她已经过了最尴尬的年龄期了。”30
Elizabeth两人婚后,丈夫Wickham依旧毫无忌惮地谈起Darcy及其妹妹,當时他的妹妹仅有15岁,却被Wickham利用其财产。尽管此时Wickham的妻子早已经知道自己的丈夫行为卑鄙,但是考虑到丈夫现在所处的身份,她无法将事情的原委全都说明,更无法当着众人的面去批评他,此时Elizabeth运用了双关的手法,将trying age一词在此时表达出来。trying一词可以翻译成困难、恼人、令人难受等含义。此时用到这个单词,实则是在表达Darcy 的妹妹早年答应同他私奔,是年幼时轻易相信他的谎言,如今已经成熟,对于当年做出的决定已经深感愧疚,并且认清了人性,不会再轻易相信他撒的谎。
三.三个汉译本的艺术风格翻译
赫曼斯1996年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声音也应当包含在翻译的作品中,2000年贝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指纹也可以包含在翻译的作品中,这是两种比喻的方式,实则是告诉大家对于翻译人员来说,其语言的风格和人员息息相关。翻译是译者对原文的解读,在目标语里寻找源语的色彩,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加入译者的理解角度和用词特色。翻译某部作品实则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是翻译人员将原著的内容和想要翻译成的语言的一种融合,翻译人员通常会将自己的语言习惯和准备翻译的内容相汇合,这些内容会影响原作品的整体风格。本文在解析该部作品时,通过成语、被动、通称等方式分析了译本所运用的语言,以及不同的译本所蕴含的各自特点。
(一)被动语态翻译风格对比
英语中,被动的表达方式会选择被动的语式,大多数动词或者短语都有专门用于表达被动的内容,很多主动的句子也可以通过变换来变成被动的句子,特别是当动作的实施者和收到者不明确时,通常会选择这种句式来表达。
(7)原文:How hard it is in some cases to be believed!(Chapter 12)31
王译:有些事是多么不容易叫人相信!
孙译:有些事真让人难以相信!
张译:有些事情要想让人相信该是多么难啊!
英文原文中“be believed”是被动语态,其中两个译本在中文的处理上,进行了主被动的调整,人为主语,相信为主动态动词。这样的处理好处是更符合中文的行文和阅读习惯,但是缺点是读者难以了解英文行文的风格特征。对比三个译本,其中孙译的细节处理更能缩小双语的差异,“难以相信”更好的保留了原文被动的风格。
(二)通称翻译风格对比
为了使英文的原著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此时会将很多泛称的内容应用在句子中,例如很多被动句子中,会用到通称的方式通过one、anyone等词来表现。
(8)原文:She will be taken good care of.(Chapter 7)
王译:人家自会把她侍候得好好的。32
孙译:人家会好好照料她的。33
张译:人家会好好护理她的。34
在以上例子中,是省略动作施事者的被动结构,然而施事者并非泛指,根据上下文,该句话施事者为宾利一家。在处理原文被动句时,由于中英文的语言差异,译者往往会补充原文所省略的动作施事者,然而,几个译本均未将施事者挑明,而多是使用“人家”或“别人”作为确指性第三人称。可见,译者在补充被动句信息时,“人家”一词是使用较多的词汇,该词既可泛指,又可定指,且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与省略动作施事者的原文较为吻合。
(三)成语翻译风格的对比
中文的四字格具有形式整齐、内容简练的特点(冯庆华,2010),是中文作品普遍存在的语言风格。多数四字格结构是成语,浓缩了丰富的中华文化,背后往往具有传统的历史典故和悠长的历史背景,是中文译本独具一格的翻译特色。三个译本中,张玲、张扬译本的成语使用频率最高。
(9)原文:The idea of Mr.Collins, with all his solemn composure, being run away with by his feelings, made Elizabeth so near laughing that she could not use the short pause he allowed in any attempt to stop him farther, and he continued:(Chapter 19)35
王译:想到柯林斯这么一本正经的样子,居然会控制不住他自己的感情,伊丽莎白不禁觉得非常好笑,因此他虽然说话停了片刻,她可没有来得及阻止他往下说:36
孙译:柯林斯先生这么一本正经、安然若素的样子,居然还会控制不住感情,真叫伊丽莎白忍俊不禁,因此,对方虽然顿了顿,她却没能去阻止他,于是他又接着说道:37
张译:柯林斯先生那么一副一本正经、从容不迫的样子,他的这一意图居然会是受到感情驱使,伊丽莎白一想到这点几乎不禁失笑,所以她还没来得及利用他这暂时停歇的工夫把他的话顶回去,他就又接着讲起来了。38
以上例子中,前者原文采用了solemn,后者采用了seriously,两个词汇在英文中词性并不相同,但是翻译为“一本正经”,巧妙地表达了原文的同时,又展现了中文的魅力。可见,除了各种修辞手法的翻译需要译者小心处理,有些在英文中不起眼的词汇需要译者在中文中找到恰当合适的表达方式,文体学不仅注重字和词,更注重于文字背后的风格保留。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中文译本中成语的使用分析《傲慢与偏见》时,我们选择了三种不同的译本,结合各自的风格来分析是否将原作者想要表现的风格能够精确地传递给读者。好的译作不仅能传达原文地生动情节,还能将其中的语言风格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译文中,这便是不同语言间转换的最高技艺。
四.结论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要做到准确的语言转换,更要传递原文的风格和魅力。这种魅力上的传递需要译者不仅有深厚的双语功底,同时要发现原文的文体风格,并在译文中找到恰當的对等方式转化过来。文学文体学与文学翻译对于译者的翻译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只有在翻译实践中结合文体学和翻译学,才能保留原作品风格从而产生传神的译本。文学文体学在整个语言学中起到一种工具的作用,在对翻译作品分析其中蕴含何种文体学时,可以进一步探讨其中蕴含的美学意义。由此可见,在翻译的过程中,文学文体学可以将更多新鲜的视角和内涵诸如到作品之中。特别是对翻译批评进行具体分析时,我们可以充分运用文学文体学相关理论知识,着眼于修辞手法和艺术风格的转换,实现最大限度保留原文风格的同时,加入目标语言相关的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Austen Jane. Pride and Prejudice [M] . New York: Bantam Books,1981.
[2]Halliday M , Hasan R..Cohesion in Eng lish [M] London & New York :Longman, 1976
[3]Page Norman. The language of Jane Austen[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72: 9
[4]Shen Dan.Literary stylistics and fictional translation[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1998: 19.
[5]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6]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王科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7]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张玲,张扬,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8]陈历明,刘根奇.风格翻译中的信息编码--兼评傲慢与偏见首段译法[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2(9):100.
[9]范家才.英语修辞赏析[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168
[10]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220.
[11]倪宝元.修辞[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247
[12]孙致礼.我译《傲慢与偏见》[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1(4):57-62
[13]许钧.风格与翻译--评追忆似水年华汉译风格的传达[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2:174
注 释
1.许钧.风格与翻译---评追忆似水年华汉译风格的传达[M].许钧.文学翻译批评研究.南京:译林
2.赵明.语际翻译与文化交融[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157
3.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538
4.Austen Jane. Pride and Prejudice [M].New York: Bantam Books,1981.
5.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王科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6.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7.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张玲,张扬,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8.Austen Jane. Pride and Prejudice[M]. New York: Bantam Books,1981.
9.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王科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10.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11.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张玲,张扬,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12.Austen Jane. Pride and Prejudice[M]. New York: Bantam Books,1981.
13.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王科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14.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15.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张玲,张扬,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16.Austen Jane. Pride and Prejudice[M].New York: Bantam Books, 1981
17.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王科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18.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19.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张玲,张扬,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0.陈历明,刘根奇.风格翻译中的信息编码—兼评傲慢与偏见首段译法[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2(9):100.
21.倪宝元.修辞[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247
22.Austen Jane. Pride and Prejudice[M].New York: Bantam Books,1981.
23.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王科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24.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25.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张玲,张扬,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6.杨鸿儒.当代中国修辞学[M].北京:中國世界语出版社,1997:251
27.Austen Jane. Pride and Prejudice [M]. New York: Bantam Books,1981.
28.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王科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29.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30.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张玲,张扬,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31.Austen Jane. Pride and Prejudice [M]. New York: Bantam Books,1981.
32.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王科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33.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34.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张玲,张扬,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35.Austen Jane. Pride and Prejudice [M]. New York: Bantam Books,1981.
36.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王科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37.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38.奥斯汀.傲慢与偏见[M].张玲,张扬,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作者介绍:黄珺,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