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音乐欣赏课的课堂效率
张振
音乐欣赏课是中小学音乐课的主要课型,随着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如何上出高质量的音乐欣赏课已经成为广大音乐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鉴于中小学生活泼好动及注意力难集中等特征,结合音乐教育改革的要求,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效率。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进行音乐欣赏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聆听,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去体会作品。科普兰曾说过: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由于学生对乐曲的感受可能不同于作者,这时教师再细心讲解,学生会听得很认真。以《天鹅》一课为例。为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我先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情境:用多媒体播放天鹅在湖边戏水、飞翔和高歌的画面,在忧伤、抒情的乐曲旋律的渲染下衬托出天鹅美丽、高贵的形象。之后提出问题:“这首乐曲描绘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绪?”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回答。同学们将老师的问题与自己的想法相结合,纷纷发表不同的见解。接着我介绍这首乐曲被改编成大型芭蕾舞剧《天鹅湖》,然后把剧中的天鹅经历了很多生活的磨难,最后得到了王子的爱的故事进行了一番描述。
由于画面刺激使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此时教师先让学生听音乐,然后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既拉近了师生关系,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好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充分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中小学生具备的音乐基础知识有限,而且他们又正处于思维活跃的年龄段,用表演打开学生音乐想象的闸门,可以充分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其音乐感悟能力。在音乐欣赏课上,教师鼓励学生将想象通过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能营造出热烈的课堂氛围,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比如让学生欣赏苏联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夫的《彼得与狼》。这是一部以儿童为对象的交响乐曲,描述的角色有少年彼得、小鸟、鸭子、猫、老爷爷、猎人、狼,故事寓意深刻,塑造了主人公彼得机智勇敢的形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即兴表演,开发学生的潜能,然后再让学生完整地欣赏作品,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情境,在仔细聆听中去构想各种乐器演奏所代表的角色的形象。这样既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加深学生对音乐的记忆和感受。
三、引入奥尔夫教学法
奥尔夫教学法是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创立的现代音乐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的最大特点是关注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开发,在这样的学习中,孩子不会把学音乐当成一种负担或功利,而会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世界中来,用他们的肢体、语言、乐器自由演绎,以独特的方式抒发内心情感。奥尔夫教学法十分强调即兴创作,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创造音乐。其声势活动中最基本的四种动作是跺脚、拍腿、拍手和捻指。在实际运用中,教师可以大胆创新,因为奥尔夫教学体系是开放的,没有固定不变的程式。
如学生在欣赏了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后,感觉这一乐章中第一主题的旋律非常好听,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唱谱并试着为旋律填词。教师可以采用奥尔夫教学法,让学生边唱边做拍手、拍腿、跺脚、捻指四个动作,然后让学生分两组演唱并加上上述四个动作。这样不仅使学生牢记了这首乐曲的旋律,而且还很好地锻炼了动作的协调性,提高了他们欣赏交响乐的能力。这种在实践中欣赏音乐的方法,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音乐知识转为主动地探求音乐知识。
四、多媒体辅助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网络教学从手段和形式上改变了传统音乐教学的面貌。它可以帮助中小学音乐教师把相关的音乐背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出来,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如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教师可以在课前根据古曲的意境来制作多媒体课件。上课时打开课件,一幅幅表现江南春色的山水画卷便呈现在学生眼前,再配上古曲优美的旋律,再现 “江楼钟鼓” “月上东山” “渔歌唱晚”等场景,学生就会深深地沉浸在浓浓的音乐氛围之中。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学生的音乐欣赏力和想象力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
(责 编 流 水)
音乐欣赏课是中小学音乐课的主要课型,随着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如何上出高质量的音乐欣赏课已经成为广大音乐教师共同关注的话题。鉴于中小学生活泼好动及注意力难集中等特征,结合音乐教育改革的要求,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效率。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进行音乐欣赏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聆听,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去体会作品。科普兰曾说过: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由于学生对乐曲的感受可能不同于作者,这时教师再细心讲解,学生会听得很认真。以《天鹅》一课为例。为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我先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情境:用多媒体播放天鹅在湖边戏水、飞翔和高歌的画面,在忧伤、抒情的乐曲旋律的渲染下衬托出天鹅美丽、高贵的形象。之后提出问题:“这首乐曲描绘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绪?”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回答。同学们将老师的问题与自己的想法相结合,纷纷发表不同的见解。接着我介绍这首乐曲被改编成大型芭蕾舞剧《天鹅湖》,然后把剧中的天鹅经历了很多生活的磨难,最后得到了王子的爱的故事进行了一番描述。
由于画面刺激使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此时教师先让学生听音乐,然后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既拉近了师生关系,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很好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充分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中小学生具备的音乐基础知识有限,而且他们又正处于思维活跃的年龄段,用表演打开学生音乐想象的闸门,可以充分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其音乐感悟能力。在音乐欣赏课上,教师鼓励学生将想象通过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不仅能营造出热烈的课堂氛围,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比如让学生欣赏苏联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夫的《彼得与狼》。这是一部以儿童为对象的交响乐曲,描述的角色有少年彼得、小鸟、鸭子、猫、老爷爷、猎人、狼,故事寓意深刻,塑造了主人公彼得机智勇敢的形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即兴表演,开发学生的潜能,然后再让学生完整地欣赏作品,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情境,在仔细聆听中去构想各种乐器演奏所代表的角色的形象。这样既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加深学生对音乐的记忆和感受。
三、引入奥尔夫教学法
奥尔夫教学法是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创立的现代音乐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的最大特点是关注对孩子内心世界的开发,在这样的学习中,孩子不会把学音乐当成一种负担或功利,而会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世界中来,用他们的肢体、语言、乐器自由演绎,以独特的方式抒发内心情感。奥尔夫教学法十分强调即兴创作,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创造音乐。其声势活动中最基本的四种动作是跺脚、拍腿、拍手和捻指。在实际运用中,教师可以大胆创新,因为奥尔夫教学体系是开放的,没有固定不变的程式。
如学生在欣赏了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后,感觉这一乐章中第一主题的旋律非常好听,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唱谱并试着为旋律填词。教师可以采用奥尔夫教学法,让学生边唱边做拍手、拍腿、跺脚、捻指四个动作,然后让学生分两组演唱并加上上述四个动作。这样不仅使学生牢记了这首乐曲的旋律,而且还很好地锻炼了动作的协调性,提高了他们欣赏交响乐的能力。这种在实践中欣赏音乐的方法,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音乐知识转为主动地探求音乐知识。
四、多媒体辅助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网络教学从手段和形式上改变了传统音乐教学的面貌。它可以帮助中小学音乐教师把相关的音乐背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出来,有助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如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教师可以在课前根据古曲的意境来制作多媒体课件。上课时打开课件,一幅幅表现江南春色的山水画卷便呈现在学生眼前,再配上古曲优美的旋律,再现 “江楼钟鼓” “月上东山” “渔歌唱晚”等场景,学生就会深深地沉浸在浓浓的音乐氛围之中。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学生的音乐欣赏力和想象力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
(责 编 流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