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程宏波
[摘 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以地方农业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为出发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以突出能力培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培养目标和方案,建立健全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培养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0;C9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2-0094-02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根据要求,地方农业院校改革与发展目标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突出专业特色,创办具有地方特色、影响力大的高等院校。
因此,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从社会需求出发,确定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创新培养机制,创办具有地方特色高等院校,为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生物技术专业作为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应用型特色专业之一,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调整和革新人才培养方式,探索具有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是大众化高等教育现实的选择。地方农业院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或职业化背景下,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成为专业设定与发展的目标。生物技术专业以培养具有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能力的人才,为生物技术等新兴企事业单位培养专门人才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以适应大众化教育多样化需求。
二、以突出能力培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是以实践能力或职业能力获得为主线,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把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专业实习有机结合为一体,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衔接起来,培养学生专业拓展能力。生物技术专业在优化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提高培养质量,突出专业培养特色。
生物技术专业应根据行业或产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以能力为出发点,优化培养方案,培养出具有基础扎实、适应面广、实践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形成新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
生物技术专业重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包括独立获取专业知识能力,应用知识能力,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专业能力培养与发展,应该不断优化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优化理论教学体系建设
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掌握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生物科学发展的前沿动态;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生物技术及其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管理等。
(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培养学生在自然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基本技能、技术运用的能力,由实验、实训与实习教学环节构成。1.实验。实验开设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接触到学科前沿知识领域,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能力。2.实训。开展本科生从事科研等实训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提高实践创新能力。3.实习。生物技术专业与相关单位建立实习、毕业论文写作和见习基地,通过这些实习基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保证了毕业生质量,也提高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三)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
生物技术专业根据行业需求分为四个培养方向,即植物方向、动物方向、生物制品和生物质能,即“一专多方向”的多元化培养体系。为了实现多元化培养目标要求,生物技术专业不仅要协同不同方向的教学资源和发挥优势教学资源,而且也应根据不同培养方向,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包括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核心课程、实践教学和个性化培养等多元化培养考核指标体系。
三、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使命,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与监控机制
教育质量与监控机制是生物技术专业培养人才核心环节,是促进教学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制度的保证。
(一)建立健全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
首先,建立健全以保障教学质量的各项规章制度、备课制度、说课制度,定期举办教学研讨活动,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和教研室主任或系主任听课制度,及时总结、反馈、解决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效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建立健全了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实验实践教学、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等主要教学环节均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和要求,对所有课程授课计划表、试卷、成绩分析、课程设计报告、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等各类教学档案资料要求完整、清楚、规范,并设有专门的教学档案室存放。第三,建立健全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及时总结年度教学质量,并广泛讨论,形成本科教学年度报告,教学质量信息统计、分析、反馈机制等。
(二)建立健全毕业生用人单位评价反馈机制
通过面谈、电话咨询或问卷等形式,了解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评价,建立健全毕业生用人单位反馈机制。通过这种机制,建立与用人单位信息互动机制,同时让用人单位对本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提出意见和建议,以及时地修订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适应社会对本专业的要求。
四、促进师资水平提高,建立健全对外交流与合作机制
教师是促进教学科研和专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建立健全对外交流与合作机制有利于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首先,建立健全教师到985、211和国外高等院校学习交流常态化机制;其次,建立健全青年教师上岗培训机制;其三,促进教师学生参与校外合作、企业合作、国际合作项目机制,提高教师学生创新能力;其四,通过“人才卓越计划”吸引具有创新能力师资,组建教学与科研团队,提升教学与科研水平,促进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五、深化产学研结合力度,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协同创新机制
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构建了“一专多方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多元化培养体系下,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评价人才培养效果,要培养适合行业社会需求专业人才,就必须深化产学研结合力度,完善学科协同创新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行业社会对人才需求严要求高标准。
产学研深度结合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企业生产实践相结合,促进科研成果市场化,人才培养基地化和研究深化的协同创新机制发展。
从专业设置看,由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存在自然分界线,导致学科、专业之间缺乏有效合作与交流,同时也很难做到资源共享,更不用说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专业的教育培养机会平台。
大学专业教育,在重理论轻实践教育理念和方式影响下,导致专业教育与生产实践脱节现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悖现象,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须以市场为导向,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协同创新机制。以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为中心,组建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实验中心、教学中心,组成跨学科研究小组和教学小组,开设全校性的公共跨学科课程,以整体组合的课程替代严格的学科分类课程,同时大力推进全校范围内的选课制,尤其是跨学科专业的选课制度,以学院为主体,按学科群开设大量的跨学科选修课,鼓励学生跨学院跨专业选课,为学生带来不同的学科视野和综合化的知识结构,从而有效地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因此,要大力发展校企合作,通过联合共建实验室、共建实践创新基地、开展基于项目的合作、建立战略联盟等形式,建立基于产学研结合的教育平台,把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国内教学资源与国外教学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韩新才,户业丽,等.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10):39-43.
[2] 马纯艳,卜宁,等.生物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构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0):561-564.
[3] 林国荣.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大学教育,2014(5):129-130.
[4] 谭树华,孙远东,等.论生物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6):157-159.
[5] 孙锐.生物技术专业发展现状与趋势[J].教育教学论坛,2014(9):99-100.
[6] 刘清波,张学文,等.农业院校生物技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1(11):48-50.
[7] 王芳,郭兴启,李滨.农业院校生物技术国家级特色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3(11):43-45.
[8] 钱洁,房健民,陈志宏.生物技术专业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207-210,224.
[责任编辑:钟 岚]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