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教学中的几个误区

    殷国超

    【摘 要】不少老师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常常陷入三个误区:(1)囿于字面,忽视作者的真正意图和诗歌的深层含义;(2)囿于写作技巧的分析,忽视对诗歌的整体把握;(3)囿于诗歌文本自身,忽视写作的时代背景及作家的气质、经历等。

    【关键词】现代诗歌;诗歌教学;误区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尤其是现代诗歌语言如话明白晓畅,却手法多样,流派纷呈,作者思想跳跃性大,更为教学增加了难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往往陷入以下几个误区:

    1.囿于字面,忽视作者的真正意图和诗歌的深层含义。我们知道,相对于古代诗歌,新诗在字句的理解方面不大有什么障碍,学生完全能够看明白。因此,教师应该抛弃古诗教学中逐字逐句讲解的方法,重点在于带领学生体悟诗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深层含义。比如,戴望舒的《雨巷》。从这首诗的表面看来,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歌。作者期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可能是作者的心上人。但是对诗歌的理解不能到此为止,教师必须带领学生认识到这位丁香一样的姑娘只不过是诗的一个意象,“她”的含义是相当深广的。“她”并不一定是一种具体的存在,而只是一个目标的象征。那寂寥的雨巷也是虚有之物,是作者心造之境。作者写此诗的重点不在于传达他的爱情经历,对爱情的体验和感受,而仅是借虚有之物传达内心的追求、哀怨、彷徨、惆怅、迷惘之类的复杂体验。由此可见,这首诗歌其实是一篇纯写感情的诗,它里面几乎不存在理念的东西。诗的意境凄清朦胧。朦胧中使人感受到诗人那种失望与希望、幻灭与追求所交织的双重情调。

    2.囿于写作技巧的分析,忽视对诗歌的整体把握。现代诗歌由于受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在诗歌的表达技巧上更丰富,出现了隐喻、通感、蒙太奇、改变视角和透视关系、打破时空秩序等等有异于古代诗歌的新特质。教师教学往往囿于对这些新手法的介绍、分析而忽视诗歌的整体美感。其实一首好的诗歌正如一座比例协调、结构完美的雕塑,我们过分强调它的某一部分技巧都会破坏诗歌的整体美学效果。比如,北岛的《回答》。这首诗是朦胧诗的顶尖之作。它几乎涵盖了朦胧诗一切的表现手法,如象征、暗示、远距离的情感跳跃、悖论性思维,以及两个设问、四个排比等。但是教师如果立足于告诉同学们这些手法有哪些好处,象征、暗示各指什么,这样的讲法会使诗美丧失殆尽。一首诗歌从整体上把握能够看出作者的意义指向,体会出作者的情感流动。这首诗每句话都有一种怀疑主义、向社会挑战的精神,但是从整体把握又能发现诗人孤独的个人英雄主义气质,孤独的“自我”与环境的尖锐对立,独自行走的硬汉气等特点。这是教师需要注意的。

    3.囿于诗歌文本自身,忽视写作的时代背景及作家的气质、经历等等。诗歌是一种主观化写作,解读诗歌一定要把诗歌放到时代的纵坐标和作家人生轨迹的横坐标中去。比如,食指的《相信未来》。在这首诗中,作者描写的每一个情境都是暗淡的,但是作者在每一节最后都写下“相信未来”,是什么能让作者燃起这样的期望?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就要结合它产生的独特背景来看了。这首诗写于上世纪60年代末,属于文革时期的前写作。在那个迷茫、狂乱的时代,作者看到了政治对社会的扭曲,对人性的异化。对此,作者怀有强烈的不满和深深的痛恨。但是,食指生长在一个正统的革命干部家庭,他从小接受共产党的传统教育,对党和领袖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这就造成他内心的矛盾和彷徨。面对现实,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冲突,食指的内心极其压抑,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被蚕食而自己却毫无反抗的能力,此情何堪!因此,理解本诗不能就诗论诗,如果从背景方面入手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