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孙如军 李泽 孟德华
摘? ? 要:随着新工科建设的深入发展,目前我国工业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传统的工业制造生产逐步被现代智能化方式取代,进而也就改变了我国相应的高等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文章首先对当前我国的高等工程人才特别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现状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当前人才培养的不足,然后对国外工程类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综述,最后从政府、企业、地方高校三个层次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3-0051-03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建设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特别是工业制造领域,由于国家不断出台相应政策支持工业发展,以期将中国的工业制造推向世界前列,使得这一领域展现出无限的发展潜力。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国家需要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工程类的应用型人才投入到工业发展建设。这类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工业发展的高度。高等工程教育是这类人才培养的主要来源。当前的社会发展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给予了更多的期望。
一、国内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现状
我国的技术人才目前来说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学术型人才,一种是专业型人才。这里所说的专业型人才也就是应用型人才。它與学术型人才的主要区别在于,应用型人才在培养计划中更加倾向以专业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说是一种更贴近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类型。
当前我国的工业生产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技术资源支撑。国内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那时的中国正处于国内技术落后,国外技术封锁的尴尬境遇。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借助外方资源,国家的发展进入到瓶颈期。就在专业技术人才青黄不接的情况下,国内高等教育界首次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概念,这一教育概念的提出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为国内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指明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1]。此后国内的各大高校都相继开始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试点工作,特别是各地方高校立足本地区的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将“本地区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作为培养的目标,实现了产业与高校的直接对接。人才的专业性更为凸显。
2007年国家教育部正式公布首批工程类教育改革试点高校名单,首批试点高校共有十所,分别对接不同发展状况的地区。教育部对教改试点高校提出了“立足地方,辐射全国,对接企业,协同发展”的基本要求,经过几年实际培养试点后发现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度不断增加,很多企业特别是制造类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青睐程度高于一般的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试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同时也进一步验证了应用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2]。
2011年开始,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及山东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相继开办“卓越工程师班”“詹天佑班”等应用型人才实验班,同年国家出台了协同创新战略。此战略的实施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动力,并在原有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加入创新发展的时代元素,对人才的培养也定位在具有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大量的地方高校也在这个时候进行转型发展,从原来单一的学术性高校转变为高水平应用型高校。例如德州学院充分发掘地方太阳能产业的发展特色,以能源动力专业人才教育为入口开始探索多方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3]。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今后的几年中快速发展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2017年在对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的充分解析下,国家教育部提出实施“新工科”建设项目,新工科建设是在原有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该项目的主要特点便是“新”。区别于传统工科的发展模式,“新工科”建设项目主要是为了应对新的经济发展状况,对接新旧动能转换,服务国家战略发展[4-5]。“新工科”将国内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推向新的发展高地。为了支持“新工科”建设项目的实施,由教育部牵头各企业单位参与全国本科高校联合实施的“新工科产学研协同育人课题”研究,将企业的专业技术资源进一步引入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培养出更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正处于高速、高质量建设的阶段,国内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培养体系,总体的发展处于良好态势。但是任何的教育培养活动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总会存在缺陷,同样我国目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也不能避免存在问题,因此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探索。
二、国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分析
总体上来说,国内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无论是在人才培养质量还是在人才培养数量上都基本满足当前国家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但是由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的时间较短,同时转型发展的速度较快,所以也产生了许多阻碍应用型人才培养进一步发展的问题。目前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高校的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不清
应用型人才培养可以说是一种“接地气”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将大学单一的理论教学形式转向实际应用教学,这种情况下大学的发展倾向将会从理论科研转向技术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投入大量的专业实践资源培养的成本,且投入成本远远高于培养学术型人才。现在公办大学的主要办学经费还是依靠财政支持,整体的办学经费有限,所以在进行实践资源购置例如机床、计算机以及模拟系统等方面存在困难。虽然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内部的教育资源投入仍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标准,且将大量的理论知识学习以及实践参观代替实际操作,造成了这些高校培养定位模糊,人才培养质量良莠不齐[6-7]。
(二)企业的教育培养参与度不高
虽然国家鼓励企业进入高校参与人才的培养,教育部还为此实施了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但是人才的培养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企业发展更加注重效益,人才培养耗时长、投入大、效益不明显所以导致企业对人才的培养工作积极度不高[8]。现在很多校企合作都是浮于表面。以共建学生实习基地,接收学生参观教学作为主要的合作形式,企业并没有深入到人才培养的一线,对人才培养的实质性作用没有凸显。企业在技术上的优势并没有完全带到高校,校企合作的桥梁没有完全贯通。
(三)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认可程度不高
目前我国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缺口确实存在,但是由于国内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认识过于片面,刚刚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的只是社会上的一部分人。社会大众将应用型人才简单地理解为单一的技术学习,更有甚者将应用型人才培养看作非正规型培养。这种观念也曾一度引发争论,虽然这几年来这种观念逐渐消声匿迹,但是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造成了不小的阻碍。这就反映出整个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认识还不到位,没有真正理解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三、国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分析
国外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步较早,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较为重视,世界各国结合本国的不同国情,形成了各自的培养特点。文章对以下几个国家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
(一)德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德国在世界上属于制造业发达的国家,在很多技术领域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德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探索,并在国内建立应用科学大学,以专门进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在世界上德国首次提出了“二元制”培养模式。所谓“二元制”培养模式就是将高等学校与企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教育[9]。“二元制”培养模式是德国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创举,这种培养模式的基础是高等学校的理论教学,高等学校作为组成元,负责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阶段的理论学习然后进入企业进行相应的实践操作,理论与实践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相互交替进行。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校企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方式也变得更加灵活。评价分为两大模块,理论与实践分开考察。学校与企业同时给出评价,最后综合在一起得出最终成绩。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校过去一刀切的评价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二元制”的培养模式能够直接将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标准转达给学校,学校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针对企业的人才需求调整教学内容,让企业与学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形成良性互动。
(二)英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英国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现在英国主要施行的是“工读交替”的培養模式,英国的这种培养模式也被俗称为“三明治”模式[10]。所谓“工读交替”模式其实也是把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与企业参与学生培养进行了紧密联合。这种模式下企业参与教学的程度更高,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学校将会专门拿出一个或者几个学期作为专业工作时期。学生之前所学的理论知识将会在这个阶段进行全面的实践,学生将会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被分配到各个岗位,以完全的职业人员身份进行独立的工作,同时企业也会正常支付给学生应有的劳动报酬,学生以工读的形式完成实践教学环节。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专业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较早地接触社会工作,熟悉社会工作的基本流程,为今后毕业正式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工读交替”培养模式分为长期与短期两种形式,短期的交替实践一般为6~7个月,在这段时间内学生在企业进行工作,其余的时间则留在学校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而长期的工读交替则是对学生的教学时间进行分割,一般是“2+1+1”的组合。也就是说,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前两年在学校进行相关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第三年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工作实践教学,最后一年回到学校进行最后的专业技术知识学习。且最后一年学校将会组织相应的专业考核对学生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考察,考察合格颁发相应的证书,学生通过这种模式完成大学培养目标。
(三)美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美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采取的是“合作教育”,这种形式也被称之为“工学交替”模式。它与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相类似但是实践的周期、形式又有不同之处[11]。“合作教育”模式将社区学院、企业和学生三方的人才培养要求、人才的聘用要求以及教育的期望目标三者有机统一。学生在进入学校学习一个学期之后就会被安排到当地的企业进行2个月的专业实习。通过这种交替进行的时间段,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加牢靠,同时这种模式在实践教学环节可以让企业参与进来,让学生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中增长才干,为实现三方共赢创建良好预期。
(四)澳大利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澳大利亚采用的是“技术与继续教育”模式简称“TAFE”。这种模式是通过政府职能部门牵头然后通过继续教育学院的平台对社会公众进行应用型技能培养,这种模式的显著特点:一是政府牵头主导社会的公信力较高,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一套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以确保公众获得的职业资格在其他教育领域也可以使用,增加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吸引力。二是将行业发展与学校的培养工作彻底地融合在一起,强调企业行业的指导作用,在教育培养过程中教学的实施主体即学校不需要单独制定相应的专业课程标准完全按照国家专业行业标准执行,形成符合企业、社会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12-13]。
(五)日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日本的制造业发展水平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工业自动化水平较高。二战之后日本的工业快速崛起,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参与到生产一线,也正是这些人促进了日本工业的实质性飞跃。日本目前采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产学合作”形式,这种模式在日本被衍生出两大方向,一个是中等教育的产学合作,另一种是高等教育的产学合作[14]。中等教育的产学合作在学生进入初高中开始就与企业进行合作办学,将一部分有意向参与专业技能学习的学生分派到企业内部进行专业教育。学生拥有多重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实习生,他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弹性制学习完成中等教育阶段的专业学习。高等教育的产学合作主要是企业通过与学校建立产业实践基地或者是以发放奖学金的形式吸引学生毕业后来企业工作,企业与学校建立科研伙伴关系共同进行技术研究,学校参与企业的日常运营。
四、政策及建议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关系到国家工业技术水平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目前暴露出来的人才培养问题,笔者从学校、企业和社会三个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立足地方发展,深化教学改革
应用型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特别是地方高校,要紧紧围绕地方发展,充分挖掘地方发展潜力,将人才的培养与地方产业行业进行政策对接,突出地方企业的技术特色,将企业成熟的技术经验引入日常的教学管理当中,改变传统的单一式理论教学,深化教学改革,完成学校与企业的无缝衔接,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力鼓励企业与学校进行联合培养,企业可以参与到日常的教学工作。同时由于企业的技术运用水平普遍高于各大高校,因此高校可以与企业共同编著开发教学资源让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更加贴近实际。
(二)摒弃传统观念,树立育才责任意识
人才的培养并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企业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直接受益人,高校学生培养的质量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由于学校与企业的发展方向不同,企业的技术改革速度较快,往往造成校企技术差距明显导致学校的培养工作跟不上企业的发展。企业要从根本上纠正育人意识,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将育人工作当作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树立正确认识,提高应用型人才社会竞争力
任何一种培养方式所产生的结果都要在社会工作中接受检验,应用型人才的社会认可度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我们要对社会公众加大宣传力度,让民众充分了解应用型人才到底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与传统的教育方式有何不同,优点在哪里,发展方向在哪里,在全社会范围能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参考文献:
[1]宣丽萍,宋作忠.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2]王梓.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6).
[3]孫如军,李泽,崔锟,张骞.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协同育人的模式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8).
[4]周大帅,田惠敏,江伟.“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江苏科技信息,2019(33).
[5]金大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工程类学生培养模式研究[C]//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深化教学改革·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上册).哈尔滨: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15:253-257.
[6]方丛蕙.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问题与对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
[7]马庆栋.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内涵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J].职教论坛,2015(4).
[8]申丽君,马晓春.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特点及对地方高校转型启示[J].当代职业教育,2016(4).
[9]徐同文,陈艳.英国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探析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
[10]董玉霞.基于产学合作机制的美国社区学院与我国高等? 职业教育之比较[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
[11]黄立志.澳大利亚TAFE产学合作对我国高职高专教育? 的启示[J].职教通讯,2007(3).
[12]陈萍.我国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深度异域借鉴[J].中? 国电力教育,2014(36).
[13]庞昊.21世纪以来日本“产学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 探析——简析对我国的启示[C]//辽宁省高等教育学? 会.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第七届中? 青年学者论坛三等奖论文集.沈阳:辽宁省高等教育学? 会,2016:43-53.
[14]朱金兰.德国双元制与日本产学合作的比较研究[J].江苏? 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3).
[责任编辑? 姜? ? 雯]
收稿日期:2020-06-16
作者简介:孙如军(1966—),男,山东德州人,德州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节能减排设备技术应用与机械设计制造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协同育人基金项目“基于工程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德州学院自动化专业为例”(20190
2172003);教育部协同育人基金项目“借力多方协同育人地方高校培养智能制造新工科卓越人才的探索”(201902195030)
猜你喜欢新工科培养模式建议新工科背景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改革方法研究新工科视野下创新创业教育嵌入思想政治元素研究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体系重构国际化背景下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探究应用技术大学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绿色校园建筑节能设计工程造价专业BIM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基于“卓越”视角的医药院校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几点建议辽宁加快推进粮改饲发展草牧业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