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完善职业院校办学机制

田宏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职业院校要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就得不断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机制,在学校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明确“导什么”“怎么导”的问题,真正把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落实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以就业为导向,牢牢把握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技能和本领,能够就业,成为有用之才。目前我国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85%以上来自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发展职业教育,使他们能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顺利实现就业,摆脱贫困,从而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是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职业院校只有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面向经济社会需求培养各种类型、各种规格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多层次、实用技能型人才,或者说,把不同学习基础和能力特点的学生培养成有一技之长的有用之才,因人而异地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学校的办学才会得到社会和市场的认可,学校的事业才能蓬勃发展。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而职业教育正是以满足岗位要求为出发点、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素质教育。职业院校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继续学习和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学会动手、动脑、做事、生存、与别人共同生活,成为拥有素质高、技能精的现代劳动者。同时,紧紧围绕经济发展的产业需求和社会服务需求来培养人才,实现学生能力与岗位需求的有效对接,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帮助毕业生成功就业,使学生真正成为现代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成为支撑产业和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作为衡量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标志
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向;主动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找准学校发展的定位;以有针对性地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为办学目标。培养出的人才是否受社会欢迎、是否有较高的就业率是衡量职业院校办学方向是否正确、办学定位是否准确、办学目标是否明确的根本标准。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绝不只是签多少合作协议、组成个什么理事会、搭建个什么集团,这些只是手段和保障,核心和根本是真正落实学校办学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要求的对接和人才培养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最终保证毕业生高质量地就业。因此,学校要把就业质量作为办学模式改革的检验标志,不断将改革推向深入。
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有很多指标,但能够被社会公认的、可检验的、抓得住的核心指标是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这也是“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精神的真正体现。近年来,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热情越来越高,主要是因为职业教育有比较高的就业率和比较好地满足了毕业生就业的需要。
把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作为办学机制创新的主要坐标
1.建立就业与招生的联动机制
招生、就业,一个入口、一个出口。出口不畅,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会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入口也必然门前冷落。当前,传统办学思想根深蒂固,从教师教什么招什么到社会要什么招什么的转变还困难重重。破解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建立就业与招生的联动机制,把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包括就业率、专业对口率、成功创业率等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量化指标。因此,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职业院校就业质量评价制度、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社会公示制度,并以此为主要依据调控学校招生专业、招生规模和政府教育投入的机制,从而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的对接,努力培养出经济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2.建立就业与专业建设的联动机制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专业教育既要重视对学生职业化专业技能及应用水平等“硬实力”的培养,也要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公民意识、职业规划、人际交往、思想品质和精神素质等方面“成长共性”、基础性“软实力”的培养。职业院校应坚持将就业水平作为专业设置及其结构调整的首要依据,建立年度分析研究制度,通过认真分析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情况,找准学校在专业设置、专业培养方案等方面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对市场需求大的专业,要认真研究,制定全面的专业建设计划,给予重点支持;对培养目标不符合行业标准的专业要坚决调整;对市场没有需求的专业要坚决停办。
3.建立就业与课程建设的联动机制
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应更贴近产业,而不是贴近学科。课程体系既要对职业岗位有较强的针对性,也要避免就业口径过于狭窄。应把工作过程分解与技能要素分析相对接,在课程内容中融入行业对产品设计、产品生产过程和产品交换活动等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让学生在实验实训中严格贯彻行业内的操作规程;要有意识地在课程内容中渗透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和要求,使课程内容与职业考证实现“无缝”对接,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提高,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课程设计要主动聘请行业专家和龙头企业、主干企业的技术人员参与,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将企业的生产要求和实践专家的职业成长经历反映在教学内容中,保证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岗位工作、技术进展紧密联系。
4.建立就业与学生教育的联动机制
学生在学校学好一个专业、掌握一门技术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因此,学生教育工作应放到职业人的终身发展中去设计,加强职业规划教育。
首先,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对于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来说,要学会管理时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多掌握外语,积极参加交流计划,与 “良师”一起工作,到能学到东西的企业实习,以提高应对挑战的技能,培养鉴赏力、创造力和感知力。
其次,教育学生终身学习。让学生明白,如果就业与知识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学习方式也要相应地改变。只停留于大学所学专业的知识是不够的,一个人必须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获取新知识,这样所从事的职业才能带来持续的收益。让学生认识到,大学所学的各门专业只是迈向职场的第一步,最终的就业方向将由市场来决定。因此,大学里的专业学习是有限的,进修将是一生都要做的事情。通过进修才能不断完善自身,使自己能脱颖而出。
再次,要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应开设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实际锻炼的平台,并在管理制度等方面创造条件,促进他们成功创业。
5.建立就业与教师发展的联动机制
培养具有良好就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关键在教师。“双师型”是职业院校教师的基本特点,指导学生合理就业是职业院校教师的基本义务,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桥头堡”。职业院校的教师应将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融入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从就业市场的变化、行业科技进步和学生的特点三个维度把握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包括教学设计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学生教育能力,进而将自己融入学校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去。职业院校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和培训,增强实践能力和就业指导水平。学校与知名企业联合共同开展师资培训,由企业派出产品经理、技术专家及专业培训师讲解最新技术原理及设备应用,由优秀教师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与受训教师交流互动,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带动其他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在职称评定、教师聘任等方面单独制定适合“双师型”教师发展的评聘制度,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作者单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张雯]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