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隐喻故事,激活心育课堂
邓秀芬
〔关键词〕心理课;课堂效果;隐喻故事
2010年9月,学校增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农村初级中学,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没有现成的教学方法,甚至没有充足的教科书(初一至初三采用相同的教科书)。三年多来,笔者深入研究新课标理念,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探索在农村中学上好心理课的途径。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了一个现象,学生们在校园里遇见我,总喜欢这样问:“老师,下次上我们班的课还讲故事吗?”由于教材的容量较小,同时也为了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在课堂中,我喜欢穿插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故事,这些故事在心理学上有个专门的名称——隐喻故事。正是这些隐喻故事,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成了心理教育课堂上的一大法宝。
什么是隐喻故事呢?“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这是一个漂亮的隐喻。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着隐喻,人们的语言里也经常运用着隐喻。隐喻可以是一幅画、一个字、一句话、一篇文章。从词源上看,“隐喻”一词来自于希腊语,代表传递,将真实的事物以影射、类比的方式传达出来。隐喻故事是隐喻的一种,属于结构比较完整的隐喻,有与真实状况类比的情节与角色,也有情节的发展。
好的、贴近生活的隐喻故事会让人拍案叫绝:“哎呀,真是说到我的心坎里了!”
隐喻故事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周遭,我们常用的俚语、歇后语,耳熟能详的神话、童话故事,扣人心弦的电影、连续剧里也充满了隐喻的影子。如何在课堂上运用这些浩如烟海的隐喻故事呢?
运用隐喻故事需要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问题,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并且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注意察言观色,留心对方的反应,及时作出调整,确保故事的吸引力与启发性。
一、有的放矢讲故事
讲故事要区分对象,根据对象的不同,讲述不同故事,说到点子上,激起对象的兴趣。在一次课堂上,两个相邻而坐的男生起了争执,其中一个男生不由自主地站起来脱口而出一句脏话,说完后师生们一时都愣住了。在农村中学,习惯出口成“脏”的学生为数不少,教师的常规教育对策收效甚微。抓住这个教育契机,我给学生讲起了宋代大诗人苏东坡与名僧佛印和尚的故事:
有一天,佛印禅师和苏东坡一起坐禅。苏东坡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学士像一尊佛。”接着又反问他:“你看老僧像什么?”苏东坡见佛印穿了一件黑色僧袍,人长得又胖,盘腿坐在那里,黑乎乎的一大块。于是便开玩笑说:“禅师像狗屎。”佛印禅师听了,既不生气也不说话,怡然自得地闭目养起神来。苏东坡以为自己赚了个大便宜,高兴地跑回家向苏小妹炫耀。苏小妹听了,看着哥哥得意的样子,不屑地说:“哥哥今天可是输光啦!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狗屎,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故事讲完了,全班静悄悄的,学生们脸上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一场矛盾亦消弥于无形中。
二、对症下药讲故事
吴××是一个追求完美的学生,他在考场上总是不由自主地紧张、焦虑,由于害怕出错,他经常无法自控地反复检查做过的题目。为此,他很苦恼,来信向我咨询对策。面对同样烦恼的学生不止吴××一个,在初三级考前的心理辅导课上,我发现一般的考生可以通过深呼吸放松法、肌肉放松法来减轻焦虑症状,但是面对追求完美的焦虑者,隐喻故事才是最奏效的。
一个小女孩来到天堂门口,恳求上帝让她死后可以升入天堂继续生活,上帝说:“只要你通过了考验,我就可以满足你的要求。”上帝带着小女孩来到一条铁索前,铁索架在两座山峰之间。上帝要求小女孩从铁索上走过去,并且在走的过程中绝对不可以想“考试”两个字,只要一想到“考试”,小女孩就会掉下去。上帝说:“我会一直跟在你的后面监督你。”小女孩小心翼翼地走上了铁索,拼命忍住不让自己去想有关“考试”的字眼,眼看就要走完铁索了,小女孩想要看看上帝是否跟在她的后面,于是她忍不住回头张望。她惊奇地发现:上帝从铁索上掉下去了。原来,上帝在走铁索的过程中,不小心想到了“考试”两个字,结果掉下去了。“哦,原来上帝也有出错的时候。”小女孩这样想着,轻松地走完了剩下的铁索。
故事戛然而止,“上帝也会出错”的隐喻让吴××等考生会心一笑,压力骤减。
三、察言观色讲故事
心理健康教育非常讲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运用故事开展说理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反应,善于察言观色,捕捉学生的情绪变化,根据需要调整内容,以期收到最佳效果。
有一段时间,学生之中非常流行起绰号,有一些绰号甚至是恶意的。其中初一(6)班一个女生的绰号广为人知。她肤色黝黑,眼睛小,嘴唇厚而且突出,由此被他们班的男生叫作“非洲鸭”。有一天,我正在初一(6)班上“悦纳自我”的课程,一个调皮的男生发难了:“老师,要是女生们都长得像‘非洲鸭这样,她们要怎么愉悦地接受自己的相貌呢?”听到这样的提问,其他学生爆笑不止,那个被称作“非洲鸭”的女生怨恨地瞪了一眼提问的男生,然后眼圈一红,带着无地自容的羞愧伏在桌子上啜泣不已。
我示意提问的男生坐下后,说:“我给同学们讲个《丑小鸭》的故事吧。”台下传来嘘声,有的学生嘀咕:“早就听过了。”我不动声色地开始讲述原版的《丑小鸭》,当讲到丑小鸭饱受欺凌、讥讽、排斥,在冬去春来的水上看到自己的倒影时,我话锋一转:“丑小鸭发现倒影中的自己还是一只粗笨的、深灰色的、又丑又令人讨厌的鸭子。小鸭终于意识到,逃避、自卑、自怜并不能让自己从丑小鸭变成一只白天鹅。觉醒后的小鸭决心重回鸭场,它已经作好了接受兄弟姐妹们嘲讽、排斥的准备,小鸭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一只与众不同的鸭子。”
故事讲到这里,学生们露出了惊奇的神色,被叫作“非洲鸭”的女生也停止了啜泣,悄悄地抬起了头。我继续说:“小鸭准备了三套方案来成就自己‘做一只与众不同的鸭子的梦想。第一套方案是发挥自己天生的游泳特长,苦练游泳绝技,成为鸭场里的游泳冠军;第二套方案是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成为一只知识渊博的鸭子;第三套方案更特别,小鸭准备成为一名记者,专门采访相貌特别的‘伟鸭‘名鸭,像历史上有名的身材矮小的拿破仑鸭,长相丑陋的林肯鸭等,挖掘他们身上的真、善、美,然后出一本书,书名就叫《丑小鸭的‘美》,让鸭场的兄弟姐妹们对它刮目相看……”
随着故事的发展,被讥讽为“非洲鸭”的女生眼神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自怨自艾到迷惘,直至最后的豁然开朗。其他学生也收起了讥诮的神情,若有所思地望着我……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运用得当的隐喻故事不但可以让课堂活色生香,而且可以取得像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所说的效果——他们来此聆听故事,然后回家改变作为!
(作者单位: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转水中学,梅州,514479)
编辑 / 王晶晶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