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要把握好三个“度”
林丹华
好的课堂要讲究分寸,把握好度。
一、奖励有度,处理好奖品与导向的关系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活泼爱动,教师为了调动课堂气氛,有时会花费心思准备各种小奖品。这些奖品着实让学生喜爱,可个别教师由于不能适时适度地运用奖品,结果把语文课上成了颁奖会。这样的奖励就过了度,弊大于利。
教师不停地颁奖,会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有的教师甚至没有让学生听清楚得到奖品的条件,导致学生为了得到奖品不惜去抢,课堂上乱作一团。这样能发挥奖品应有的作用吗?有的教师为长期激励学生,对奖品“常变常新”。如果孩子们长期都因为奖品而努力学习,这样的导向正确吗?因奖品刺激而激发起来的学习兴趣能持久吗?
奖励的目的是给孩子一个导向,最终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焕发自主学习的热情。为此,我们在奖励时就应该做到:(1)把握奖励的时机。比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有一定的深度时,在个别学生与以往相比有突出表现时等。(2)奖励要与语言评价相结合,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例如 “你真会读书,懂得联系生活思考,是善于思考的孩子!” “你是个能认真倾听的孩子!”(3)奖是为了不奖。奖要向不奖过渡,要通过我们的奖励,最终让孩子内化能力、形成习惯。
二、导学有度,处理好主动和被动的关系
张熊飞教授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一书中指出: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体。在这最根本的要害问题上,教学系统的主体是唯一的,那就是学生。其实,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这是亘古不变的客观规律。
学生只有主动学习,才可能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但是很多教师的课堂上总是出现这样的现象: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名让一个学生起来读,发现这个学生多音字读错了或读得破词破句时,教师总是习惯性地指出错误,让全体学生跟着读一两遍。殊不知这样的指导过了“度”,有包办的嫌疑,使大多数孩子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挫伤了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一定要记住,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上。教师只是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诸如纠正错音、破词破句之类并不太难的问题,其他学生也能指出的,为什么不放手让他们来指正呢?放手让孩子们之间互动、评价、纠正,才能让孩子们积极参与,燃起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互助有度,处理好合作与自主的关系
我们必须尊重每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学生个体通过努力能想得通、说得明白的,自然不需要老师教,也无须同学帮助。比如,发现有学生读不出遮住注音的卡片上的生字时,一些老师会习惯性地问全班同学:“谁来帮帮他?”其实这样的“互助”是过度的,会形成依赖,不利于真正有效的学习,更不利于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发展。
生活中,我们需要别人的帮助,合作固然重要,但自身的努力更重要,这才是决定性的因素。所以,碰到诸如学生读不出生字的情况时,我们可以不急于让同学帮助他,而是给这个同学亮出生字的拼音,让他尝试自己拼读;如果还不行,可以引导他先看带调韵母、声母后,再整个地拼读音节;实在不行时再让同学教他。这样孩子会对学习过程印象深刻,并且会从中有所领悟。“看过的知识记不住,听过的知识容易忘,只有用过的知识才忘不了。”而尝试获得成功的经历对孩子来说何尝不是一笔财富呢?所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需要我们恰当地处理好合作与自主的关系,引导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最终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责 编 晓 月)
好的课堂要讲究分寸,把握好度。
一、奖励有度,处理好奖品与导向的关系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活泼爱动,教师为了调动课堂气氛,有时会花费心思准备各种小奖品。这些奖品着实让学生喜爱,可个别教师由于不能适时适度地运用奖品,结果把语文课上成了颁奖会。这样的奖励就过了度,弊大于利。
教师不停地颁奖,会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有的教师甚至没有让学生听清楚得到奖品的条件,导致学生为了得到奖品不惜去抢,课堂上乱作一团。这样能发挥奖品应有的作用吗?有的教师为长期激励学生,对奖品“常变常新”。如果孩子们长期都因为奖品而努力学习,这样的导向正确吗?因奖品刺激而激发起来的学习兴趣能持久吗?
奖励的目的是给孩子一个导向,最终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焕发自主学习的热情。为此,我们在奖励时就应该做到:(1)把握奖励的时机。比如在学生回答问题有一定的深度时,在个别学生与以往相比有突出表现时等。(2)奖励要与语言评价相结合,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例如 “你真会读书,懂得联系生活思考,是善于思考的孩子!” “你是个能认真倾听的孩子!”(3)奖是为了不奖。奖要向不奖过渡,要通过我们的奖励,最终让孩子内化能力、形成习惯。
二、导学有度,处理好主动和被动的关系
张熊飞教授在《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一书中指出: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媒体。在这最根本的要害问题上,教学系统的主体是唯一的,那就是学生。其实,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这是亘古不变的客观规律。
学生只有主动学习,才可能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但是很多教师的课堂上总是出现这样的现象: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名让一个学生起来读,发现这个学生多音字读错了或读得破词破句时,教师总是习惯性地指出错误,让全体学生跟着读一两遍。殊不知这样的指导过了“度”,有包办的嫌疑,使大多数孩子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挫伤了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一定要记住,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上。教师只是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诸如纠正错音、破词破句之类并不太难的问题,其他学生也能指出的,为什么不放手让他们来指正呢?放手让孩子们之间互动、评价、纠正,才能让孩子们积极参与,燃起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互助有度,处理好合作与自主的关系
我们必须尊重每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学生个体通过努力能想得通、说得明白的,自然不需要老师教,也无须同学帮助。比如,发现有学生读不出遮住注音的卡片上的生字时,一些老师会习惯性地问全班同学:“谁来帮帮他?”其实这样的“互助”是过度的,会形成依赖,不利于真正有效的学习,更不利于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发展。
生活中,我们需要别人的帮助,合作固然重要,但自身的努力更重要,这才是决定性的因素。所以,碰到诸如学生读不出生字的情况时,我们可以不急于让同学帮助他,而是给这个同学亮出生字的拼音,让他尝试自己拼读;如果还不行,可以引导他先看带调韵母、声母后,再整个地拼读音节;实在不行时再让同学教他。这样孩子会对学习过程印象深刻,并且会从中有所领悟。“看过的知识记不住,听过的知识容易忘,只有用过的知识才忘不了。”而尝试获得成功的经历对孩子来说何尝不是一笔财富呢?所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需要我们恰当地处理好合作与自主的关系,引导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最终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责 编 晓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