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和范式及对其发展路径的启示

    尚艳华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和范式具备实践性、抽象性和发展性三个共性特征。二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范式的研究可以提高学术共同体的认识水平,加快学科建设,促进学科方法论功能的提升。由范畴与范式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科学、合理地建设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可以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元理论的研究、学科体系内在联系的研究和增强科学共同体的学科认同意识等途径来实现。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范式

    [中图分类号] ?G6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2-0070-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2.014

    任何一门学科都应有其特定的学科范畴,这些范畴不仅将学科区分开来,同时也为学科的发展和演进提供了不同的研究范式,从这个角度来说,范畴与范式具有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本文尝试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范式的共性特征及相互关系,由此反思其学科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并寻求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完善的路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范式的共性特征

    从理论上来讲,一门成熟的学科必定是范畴和范式发展成熟的学科。因为二者在学科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共同发展的同时,又推动了学科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范式在三个方面具有共性特征。一是实践性。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1]”他还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马克思在这里揭示出了范畴和范式的一个基本方法论原则,那就是理论问题源于实践,源于人类生活本身,只有把理论问题还原于实践,从生活实践中寻找根源才能把这些抽象的理论问题解释清楚。由此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实践是其范畴和范式产生的推动力,反过来其又成为指导人们实践、改造世界的手段和工具,并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价值判断依据和前进方向。二是抽象性。没有一个整体的抽象把握,人们就无法实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理解。正如列宁曾说:“认识是人对自然界的反映。但是,这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完整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即概念、规律等等的构成、形成过程。[3]”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抽象性是人在认知的过程中,从感性的具体到科学的抽象,“即具有从无数的直接性、多样性、对立面双方又对立又统一的具象中概括、提炼和抽象出一定共同性与普遍性的属性”[4]。“在最后的抽象中,作为实体的将是一些逻辑范畴”[5]。思想政治教育学范式的抽象性是指范式为研究者提供了认识事物的理论框架,这种框架从形而上来看,为其学科的科学共同体开展研究提供了共同信念和价值指向;从形而下而言,又是方法论功能的体现,因此是抽象的。三是发展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发展是永恒的,而人的思想、认识与实践同样遵循着这一规律不断变化和发展。范畴也是如此,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即范畴经历着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当历史向前发展时,人的认识也会发生改变,与此同时就会产生新的范畴。即便是同一范畴,也会发展出新的内涵。

    “在以某个核心范畴为逻辑基础和逻辑起点,以某些基本范畴为主要内容构成的逻辑结构和概念体系中,其中任一范畴、概念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在由其构成的概念框架中获得的自我规定和相互规定、自我理解和相互理解。这种概念框架的自洽性及其所蕴含的解释原则,使得构成这种概念框架的哲学理论本身具有了研究范式的意义。反之,一种哲学理论之所以具有研究范式的意义,就在于它以自己的核心范畴和基本范畴而构建了特定的、自洽的概念框架”[6]。这段话恰到好处地说明了某一范畴与其对应范式的自洽性关系。当范畴发生改变时,研究范式之前所依赖的概念框架就必须重构,因此,范式的转换就是必然的结果。另一方面,如果范畴没有发生改变,范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但新的范式并不是与之前的范式毫无关系,而是用新的范式重新解释原有范式下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内容。从这个角度理解范畴与范式的发展性,可以看出,发展性指的是其相对的、流动的、辩证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范式的实践性是抽象性与发展性的基础,实践性奠定了发展的可能性。抽象性是实践性和发展性的现实表现形式,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发展,但最终都要通过抽象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被人认识。发展性是实践性和抽象性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范式的实践性、抽象性与发展性是有机的整体,系统地揭示了范畴与范式的内在特征,是进一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范式二者关系的前提。

    二、思想政治教育學范畴与范式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范式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影响又彼此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是其范式的基础。人类认识的发展史表明,范畴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成果;范式是在一定范畴基础上建立的理论框架、思维模式、操作步骤。因此,范畴具范式的基础。范畴没有固定的、明确的边界,却始终变化和发展着。当人的认识深化,并伴随着新事物产生时,就会产生新的范畴。即便还是同一个范畴,其内容也会改变,随之范式就会改变。在范畴演进的过程中,其研究范围有时呈现出向宏观领域扩展或向宏观和微观并进的特点,加之范畴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就使得范式研究更加复杂。思想政治教育学范式又是范畴的反映,制约着范畴的发展。范式形成后会影响研究者的行动和思考,同时范式的发展也会受到研究者有意识思想的推动。

    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范式除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以外,还有一定的区别。第一,就表现形式来说,范式只有一个,而范畴却可以是多个。范式在一定时期的学科范畴内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是唯一的。而范畴可以有多个,有的范畴还是成对存在的,即范畴总是存在着对立面。对立的范畴在相互竞争中,时常会形成一方独大的局面,此时另一方会蛰伏起来,待时机成熟时很可能再次成为支配性力量。第二,就应用程度而言,范式是被学科内的科学家们普遍接受的。而范畴只要被某一学派或学派中的某一个群体相信就可以了,其范围明显小于范式。因此,范式比范畴更为高级,更加稳定。从某种角度来说,范式的抽象性更强,作用更加广泛。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范式研究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范式研究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范式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客观世界抽象出来的一般的本质。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与范式对加强其学科建设,提升学科的整体发展和其社会影响力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范式的研究是学科学术共同体成员认识水平的升华与提高。范畴是学科最高或最基本的概念,是思维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对人的认识和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范畴与思维有着紧密的联系,缺少范畴,就不可能产生科学的思维和自觉的实践。每门科学的研究都是通过许多个范畴把认识的成果凝结起来,映衬出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每个范畴都体现着不断发展的认识过程,它既是之前的认识的成果,又是之后认识的起点。一个范畴向另一个范畴演变,标志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逐步提高。一个学科能够独立存在和发展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学科在逻辑层面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及其以范式为表征的研究规范、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等是决定该学科研究范畴的重要因素。“范式不仅给科学家以地图,也给了他们绘图指南”[7]。因此,我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范式的研究,主要是以一个成熟的学科应该具有的学科体系标准来衡量和敦促学科的发展,这样既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又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的学术共同体成员提升其认识水平。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加强其范畴与范式的研究是学科建设进入科学化、规范化的必由之路。范畴是理论体系建立的根基,是理论体系的集合。因此,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就是抓住了这门学科的根本问题,而对这个根本问题理解的程度就决定了对学科认识的高度和准确度。对范畴认识和理解的水平,受制于对科学理论的掌握程度。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研究,必须要从其概念和逻辑入手,建构严谨的学科体系,这样才能推动学科规范地、科学地发展,才能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第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范式的研究是对学科的方法论功能的提升。方法论是从整体上对研究方法的哲学反思,以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特点、功能和局限性为核心,探讨不同方法与基本逻辑的关系,明确为选择正确的方法而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总之,方法论的产生、发展与学科的内在逻辑范畴密切相关。

    人们在认识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的矛盾运动时,必须运用到范畴。此时范畴作为方法,通过矛盾运动,趋向于正确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的运动规律。范畴越是科学准确,方法论意义越大,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个方法论就是学科范式。这种方法是最一般的方法,是由范式自身的基本规定性决定的,而不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除此之外,范畴与范式的方法论意义还体现在人们对学科本身的反思中。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还是一种经验的方法,缺乏学科自身的方法论建构。而库恩的范式,使科学家在特定领域以特定模式来思考他们的特定学科,将他们自己领域的问题排除在其他学科的范式思考之外。因此,范式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作用是深远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范式研究存在的问题

    思考范畴与范式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作用的同时,笔者还发现范畴与范式二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分为理论研究和实物研究。理论研究是整体,即把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特殊学科的科学研究、实物研究是部分,即把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教育,是引领一切社会关系的生命线和中心环节的科学研究。两大研究分别对应着教育研究方法和实物研究方法。二者既有相关又有不同,体现着整体与部分、主导与跟进、引领与遵循的关系。现实中支撑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范式研究的动力很大一部分来自社会政治实践的需要,这确实呼应了该门学科的特性。学科范畴和范式在实践应用性研究方面有重大的差别。学科范畴侧重于对研究基础的论证,是对学科的认知,突出逻辑的特质,应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学科范式侧重于研究教育实践工作中的具体问题,重点突出描述性、技术性、策略性的内容,实证性和对象性是其思维特质。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和范式研究均离不开社会实践的特性,即便它们以理论的形式被描述和表达,但其话语也呈现出实践的特点。目前,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研究尚不深刻,局限于部分,忽视了整体,偏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四、由范畴与范式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路径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元理论的研究

    许多学科都是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反思并加强其元理论研究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元理论的研究,关键在于加强其范畴与范式的研究。这是因为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形态都是由一系列范畴构成的,范畴是理论体系的基本单元,是逻辑分析的“元点”,是人们对该学科领域问题进入理性研究阶段的重要标志。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受到了理论性不强、缺乏体系的责难。虽然这是新兴学科发展期在所难免的情况,但冷静反思后,不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缺少科学的范畴体系,也因此尚未建立自身特有的研究范式。思想政治教育学一直以来大量地借鉴其他学科的范畴和范式,从而忽视了本学科的特殊性。通常,借鉴而来的范畴与范式的适切性也存在一定问题。因此,要从根本上寻找原因,从学科整体的理论体系建构中寻求解决之道,完善体系的建设。要弄清楚学科的范畴与范式,以及它与其他借鉴学科之间的关系,亟需加强学科的元理论建设,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特有的范畴和范式为根本,确立更为科学的研究形态,这样才能克服目前学科研究现状中的问题,推进学科发展。

    (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自身内在关系的研究

    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不够深入,也体现在对学科体系的内在关系研究不足。如关于范式和范畴的研究,学科内有不少有益的探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式和范畴之间的关系问题却少有论述。作为认识之网的“扭结”, 学科体系内部各要素必然是相互联系的,有着清晰的生成关系。如果忽视了这种内在关系,甚至将彼此孤立,将直接限制其研究视野,影响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者正致力于加强学科体系建设,从内在与外在的角度探寻思路,但是根本上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自身内在关系的研究,但不要局限于范式与范畴二者关系的研究,而应该将研究范围扩大到学科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上,分析各要素产生、变化的条件,以及它們之间的共性特点和相互关联。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科体系的内在关系理顺,才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才能真正推动该学科体系自身的建设、发展与完善。

    (三)加强科学共同体的学科认同意识

    除上述两点之外,我们还应从学术传统、学科信仰和建立学术共同体等方面深入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问题,这也是库恩范式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启示。库恩强调,范式离不开三个要素的相互配合和相互作用:一是科学共同体;二是共同的信念;三是已经取得的普遍被认可的科学成就。对照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共同体的现状,不难发现目前该学科涉及的研究领域广泛,内容分散,特别缺少精干的学术研究共同体,因此也很少出现针对学科内某一问题的学术争鸣。在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依据各自的学术背景、研究领域、研究兴趣开展学术研究。这些学术成果虽然有重叠和融合,但更多的成果是独立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得到改善,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式,“就能使根据共同范式进行研究的人们受到同样的科学实践规则和标准的约束,从而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其研究价值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实现,研究效率也往往得到大幅度地提升”[8]。

    参考文献:

    [1][2][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56,139.

    [3]列宁,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78,152.

    [4]邱柏生,董雅华.论范畴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作用[J].教学与研究,2012(5):87.

    [6]孙正聿.三组基本范畴与三种研究范式[J].社会科学战线,2011(3):3.

    [7][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100.

    [8]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回顾与前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45.

    (责任编辑:付英华)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