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重在居“高”“灵”下
黄应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成长
教育教学工作从来不可能让学生“齐步走”,都成为十分优秀的学生,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是如此。今天,在教师的成长中,让一部分教师先“名”起来,是多数学校和地区的共同做法。
名师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及各级部门的支持,也少不了名师们的主观努力。为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各校纷纷成立名师工作室。工作室成立的目的在于打造“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景象,让名师真正带动一大批教师的成长。
纵观现今不少学校的名师工作室我们不难发现,工作室真正发挥作用的不多,不少教师成名后似乎“隐身”了。工作室红红火火成立,刚开始时门庭若市,但不久便“门庭冷落”了。很显然,工作室只是装点了学校或名师个人的门面,名师们并未借此持续地发展。事实上,在学校,除了名师,还有不少教师也有成长的欲望,他们只是苦于没有机会,或者没有找到成长的切入点,而始终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因而成长也很缓慢。他们期望工作室能为他们的发展助一臂之力,期望能从中获得成长的方向、动力和灵感。所以,他们期望工作室能居“高”“灵”下,给他们的成长带来“福音”。
名师们居“高”,不是高高在上,不是“山登绝顶我为峰”,也不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不是“众星拱月”般地不可一视。普通教师心中的“高”,是希望名师们坚守理念的高地,不断以先进的理念武装工作室,并给有志于成长的教师们以引领、指导、方向和可行的路径。
这就要求名师工作室的名师们,放弃“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心态,不一味地啃老本,而是把自己的位置放在零点,“随手关上身后门”,勇敢地立于新的起点,以崭新的姿态再次出发,迈向更高的高度。可以说,名师此时的学习,已然轻车熟路,因为已经有了过去的成长,对成长的路径已进行过方方面面的探索。但是,也因为有了许多的光环,让浮躁入了心头,所以,再学习时就需要心若止水、气定神闲,真正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于学习中开辟另一番天地。
名师的再学习,是为让自己站得更高,所以需要以“三更有梦书当枕”“半床明月半床书”的精神,去领略“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的境界,让优秀的文化浸润自己的心田和生命。此时的再学习,还必须摒弃功利,以超然忘我的境界去洞悉教育的真谛,挖掘流淌不尽的精神源头,让自己不仅提升学养,更提升灵魂。
学习是一个过程,是再次升华和超越自己的一种方式,但名师们自己的提升,却未必能提升他人。教师有丰厚的学识,只是具备了搞好教育教学活动的可能,如不能供学生学习及成长之所用,那么再高的学识也是狭隘的,只属于个人,而不属于众人。名师的学习也是这样,达到一定的高度后,还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及学识进行梳理,进行切合身边教师实际的转化。
名师借助工作室这一平台,将自己的经历、经验、理念等展现给周围的教师,让他们真正能学得进、带得走、用得上,并开展不同于过去的教学实践,不断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可以说是工作室成立的一个重要的目的。所以,名师对自己的切身经历进行总结,通过举办讲座、上展示课、课堂跟踪、互动交流等方式传递给周围的教师们,让他们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去感受名师的魅力,去学习名师成长背后的故事,经过长久的磨砺,普通教师也会渐渐地成长起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柏拉图的‘洞喻:亮光在你背后,生命期待着我们的‘蓦然回首”(肖川语)的
境界可能会出现。
当教师成为“名师”,并建立起名师工作室以后,这称号、这荣誉已不仅属于名师个人了,而是属于学校、属于整个教育的。因此,名师工作室应站在教育的高处,给普通教师以正确的引领,居“高”“灵”下,这样的名师工作室,才是名副其实的工作室。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恒河民族学校,重庆,404056)
编辑 / 黄才玲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