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

高淑芳
高校和谐师生关系是指在高校的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合作、互动的主体间关系,最终实现促进师生双方情感交融、相互认同、共同发展的目标。高校师生关系作为大学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影响高校教育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范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师生的共同发展意义重大。
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同处于愉悦的情境中,相互支持,形成合力,使教与学两个因素、两个过程达到和谐结合,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学生“尊师”可以激发教师“重教”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重教”可以促进学生“尊师”的真情与实感。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对学科的兴趣及学习成绩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一致的状态,构成“正反馈”的趋向。师生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会促进双方在课程教与学、创造精神等方面的发展。
2.有利于教化师生德行
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师生双方在互动交往中共同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增强尊重、真诚、友爱等体验,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作用首先是教师品格的熏陶、行为的教育,然后是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教师在整个教育实践中与学生联系,其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发挥着身教示范的作用。孔子言:“其身正,不令而行”,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使学生信赖和信服,使其自觉将社会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3.有利于促进师生心理健康
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师生情绪乐观开朗,在思想、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形成温馨、真诚、和谐的心理氛围,有利于师生心理健康。其一,可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精神,提升求知欲和进取心,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的体验,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其二,可使教师体验工作乐趣,内心充实愉悦,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而欣慰,为自己的教师身份而自豪。
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
1.中国传统师生观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中,强调教师的师道尊严,教师负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要严肃、严厉,总是居于绝对权威和领导地位。学生则承担着接受知识、听从教导、服从指挥的义务,应恭敬和顺从,总要服从教师的要求。现在高校一些教师受此影响,形成自我刻板印象,依旧认为自己处于绝对支配地位,等级观念森严,这种思想严重阻碍了和谐师生关系的发展。
2.师生交往渠道
师生交往包括工作性交往和情感性交往。前者是在教学活动中以传授和接受知识为媒介的沟通行为;后者则是在规范的教学活动之外进行的日常自然式交往。目前,高校普遍采用大班教学,师生课余接触的时间和空间缩小,更多为工作性交往。此外,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渠道多元化,师生间知识传递的途径拓宽,而情感沟通渠道缩小。有的教师把自己的角色仅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只注重应试教育,使学生体会不到学习乐趣而产生厌学、自卑的情绪;有的教师忙于科研、评职称,教书育人的时间、精力得不到保证,师生关系疏远;有的教师则只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放松教育责任,疏于教育管理;有的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缺乏科学教育方法。
3.外部环境
在社会急剧变化期间,家长对学生期望值增高,加之学生进入大学远离家庭和父母独自生活,接受新的挑战。正值青春期的学生面对学业、人际交往等问题,学习负担、心理压力较前增大;在接受新生事物等方面,师生在价值观念上存在差异,教师的管理方式难以被学生接受;部分教师一味追求学生学业成绩高,对少数成绩优秀学生的偏心造成对其他学生心灵的伤害,使他们产生不被重视之感,从而导致自我评价低和师生之间心灵的隔膜增加,导致不健康、不和谐师生关系的存在。
构建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
1.树立新型的师生观
一是加深师生的认知。中国传统师生关系的精华不可弃,要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师生观。教师的“权威”应体现在以爱、智慧、专业学识、人格魅力赢得学生认可,增加亲和力和信任度,做到教学相长。学生要尊敬教师,增强主动学习意识,学习做人、做事、做学问,在与教师的交往中积极实践,全面发展自己,不断完善人格。一般而言,每个学生内心都希望和老师接近,期待能和老师交流。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这种心理,关注他们的思想、情感、需求,给予学生关爱、尊重与理解。关爱能使学生产生安全感和被重视感,激起学生心灵的振荡,与教师坦诚相待;尊重能使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我预期,发展独特天分,也可使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挖掘学生潜能;理解能使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具有很强可塑性和发展性的学生,把握他们的发展规律,多做换位思考,真诚与学生交流,真正走入学生心灵。
二是明确师生的角色。新型的师生观中,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这里所讲的民主、平等与规范管理、严格要求并不对立,而是相互统一。严而有情,严而有理,才是真正的关爱。一方面,教师占主导,是“平等中的首席”,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他们不再居高临下,而是学会与学生共生共存,能容纳异己异见;另一方面,学生是主体,是独立的、发展的、独特的、具备潜能的,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尊重学生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以身作则,为人表率,平等对待学生,赋予每个学生同样的关爱。总之,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学生求知的促进者、智能的开发者,知识的向导、心灵的导师,如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所说“经师和人师的合一”,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2.拓宽师生交往渠道
一是拓展师生交往的时间和空间。心理学研究表明,空间的接近和交往时间的增加使人在交往中易于深入了解对方内心世界。首先,教师要依据自身学科特点,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内在感受,改变“我讲你听”的模式,通过小组讨论、学生项目演示等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扩大与学生的交流空间。其次,教师应积极运用大学班级这一载体,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团体辅导和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师生课余生活,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并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完善学生健全的人格。最后,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通过E-mail、QQ等方式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需求,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二是改进师生交往的方式和方法。学校要多方式、多渠道地组织各职能部门、师生代表召开座谈会,鼓励学生对师德建设、教育教学、后勤服务等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及时反馈意见并实施改进措施。倡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充满情感、激励的个性化语言,使学生体会教师的平易近人,拉近师生心理距离。学生只有在理解、信任、尊重教师的时候才会敞开心扉,“亲其师,信其道”,由此产生情感共鸣,愿意听取教师的见解,接受教师倡导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并将之转化为自己的内在信念、意志,以此指导言行,促进个人成长。在师生交往中,学生要勤于钻研,善于请教,与教师形成良性互动,在学海中畅游和教师分享获得的成功和喜悦,达到相互认知、心理相容、和谐共处、共同成长。
3.健全社会支持系统
首先,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积极进行相关课题的探讨研究,树立典型,传播经验,通过相关专业机构进行教师入职培训、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积极为教师创造条件和学习机会,提高教师的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重视通过培养教师的责任心,把外在的教育德行内化为教师内在的教育良心。其次,学校和教师要发挥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作用,保持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及联系,共同培养学生成长成才。最后,学校要创建生机勃勃的和谐人文环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优化课堂教学,营造师生共同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开展和谐校园建设,营造民主平等、尊重包容的文化氛围。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常晶]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