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要领:作文需要慢慢教

    王震震

    教材为每学期安排了8篇作文,看似每次作前我们教师都进行指导,写人的指导如何写人,写事的指导如何写事,写景的指导如何写景等等。实际上这样的作前指导是笼统的,是缺乏有序的、细致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经常写出“千人一面”的习作。特级教师管建刚老师的观点是:小学语文老师进行作文指导要像体育老师教广播操一样,仅一节操的教学就需要分解动作,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带领、训练,直到学生学会,学生才能真正习得。也就是说,作文指导一定要细要小,教的内容尽量要少些,而这少些小些的东西正是学生作文起步路上需要的东西。

    让学生抓住人物特点,用形象的文字描绘出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其作文教学的内容有很多,比如人物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等,写好人物动作便定为其中一项指导内容。

    一、游戏见“动作”之特点

    对于刚刚踏上写作之路的儿童来说,一定要对写作课保有一定的兴趣。课伊始,执教老师就设计了一个“猜猜tā是谁”的游戏来走向教学内容。教师依次出示以下两个语段,并自言自语:这里的tā没有透露是谁,会是什么人呢?是男的还是女的呢?是年轻人还是上了年纪的人呢?

    语段一:tā左手捏着针,右手拿起线,开始穿线。尽管tā把针孔对着窗口亮光处,线头又在嘴唇边抿湿了,可还是没有让线对准针眼。tā又推了推眼镜,再次伸手把针送到稍远处,努力让线头挨近针眼。偏了,对准,又偏了,再对准,终于,线头听话地穿过了针眼。tā便收回手臂,熟练地打了个结。

    语段二:一到公园,tā别提多开心了。tā一会儿奔跑,一会儿跳跃。忽然,tā看到河边有一块大石头,轻轻一蹦,稳稳地落在了上面,甚至还在石块上“金鸡独立”,“手搭凉棚”,摆出了孙猴子下山的有趣姿势。

    “tā是老的,还是少的呢?”“tā是男的,还是女的呢?”在老师的自言自语中学生有了充分思考的时间,他们不难猜出前者是奶奶,后者是弟弟。如何猜中?学生抓住“证据”,娓娓道来,教师便顺势引出本课话题——人物动作。从中,学生领会出人物动作可以表现人物的特点。抓住人物的动作进行细致描写,作者可以还原人物当时的状态,能让人物鲜活形象起来。

    二、对比知“动作”之妙用

    如果说游戏已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故事化的小情节会延续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助于知识要点的吸收,化解知识理解的障碍。接下来,执教老师就出示了一句话:一到家,我伸出手敲门。就这句话让学生随便说说从中读到了什么。自然,这句话如此简单,不明就里,学生一通胡猜。老师要的就是他们的“不知道”,从而为下面两个语段作铺垫。

    语段一:我慢吞吞地走到门前,迟疑地举起了右手,不知怎么的,右手没有敲响门却落在头上。我摸了摸后脑勺,想了想,重新伸起右手,慢慢弯曲食指和中指,轻轻地叩响了门。

    语段二:我飞也似的冲到了家门口,才停下脚步,就迫不及待地举起右手,迅速地弯曲了食指和中指,“咚咚,咚咚”“咚咚,咚咚”,用力地在门上一阵猛敲。

    这样两个带着画面感的语段,一下子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他们想象着人物所处的各种情境,或考好、考砸,或得奖、弄丢贵重东西,一个个小故事“蹦”出来。教师及时引导,同是“敲门”,刚刚的一句话,我们只知“敲门”,却什么也读不出来,而后两段话分明读出了不一样的心情。学生立马发现后两个“敲门”动作一个失落、一个兴奋。在“敲门”这样的同一动作的强烈对比下,立马突显出写好人物动作可以表达心情,此时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

    三、体验悟“动作”之要领

    引导体会写好人物动作的好处,教师便顺水推舟指向“怎么写”的问题。教师没有变换话题,还是继续在“敲门”上“做文章”,跟学生一起探究“敲门”这一动作如何会写得细致。这里,教师先引导学生从后两个语段中寻找“敲门”中的小动作,再以“慢镜头”演示敲门这一动作,让学生也伸出手模拟敲门。循循善诱下,学生渐渐了解“敲门”由三步完成:①举(伸);②弯曲;③叩。教师再次演示“敲门”,学生也再次明白简简单单的敲门,可以进行拆解、细化,就变成了一连串小动作。原来“一瞬间”变为“慢动作”,“慢动作”中有“小动作”,便会具体化,写出来的文字也就细腻生动。此时,教师小结写动作之要领:分解成串动作。学生心中了然。

    但教师对学生的点化并非到此为止,接着教师又循序渐进地“演”出了三部曲:①写粉笔字:教师现场演示,从粉笔盒里挑出一支红色的粉笔后,在黑板上写上“写粉笔字”。引导学生拆分“写粉笔字”这一动作——挑、捏、转过身、写。②夸赞学生:教师顺势走到刚刚回答正确的学生面前,拍拍他的肩膀,竖起了大拇指,对他点头微笑。教师重复“慢镜头”演示,引导学生分解:走(到跟前),(缓缓地)抬(起手),(在他肩膀上)拍(了几下),(又迅速地向他)竖(起了大拇指),(微笑着)点头。③学生找笔:教师要让大家写习字册上的钢笔字,请学生找出钢笔,做好写字的姿势。这一次不是教师演示给学生看,而是学生自己做找笔动作。他们亲自动手实践演练,边做动作边分解动作,反复体验中高兴地发现了成串小动作:(从桌肚里)掏出(铅笔盒),打开(铅笔盒),找到(钢笔),(从笔套中)拔出(钢笔),(右手)握笔。在学生找不到钢笔的情况下,教师又一步步让他还原找笔的过程:铅笔盒——书本——桌肚——书包——地上,引导分解出更多的小动作:拨开、抖抖、翻找、倒出、搜寻等。而分解出的一系列动作也正体现了该学生找笔时着急的心情,呼应了第二板块中体会到的写好人物动作可以表达心情。

    四、练笔得“动作”之呈现

    “知”是为了“行”,有了“知”才能正确地“行”。最后,教师安排了“练笔”环节。创设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当堂练写,在写中慢慢掌握,习得写好人物动作的方法。

    教师先出示一盘大鸡腿的图片,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再创设情境:

    星期天我们一家去餐馆吃饭。红烧鸡腿是这家店的招牌菜。我们等了很久,服务员才把最后一道菜——红烧鸡腿端上来。这可是我和妈妈的最爱了!

    “同学们,我和妈妈会怎么吃呢?请接着往下写。”在学生动笔前再让他们看板书明确要求:其一,要会把“吃鸡腿”分解出成串動作;其二,写出两个人不同的吃法,表现出人物的心情。

    很多时候,作文课到此基本结束,后面的呈现环节只是属于走过场。但是,管建刚老师作文教学革命的核心便在于“讲评”。学生的练写不是走过场,而要落到实处,真正给予学生学习中的指导。故而,讲评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怎么操作?讲评环节,教师主要分两步走:

    首先,集体点评,强重点,激兴趣。教师在巡视中寻得三位学生作品,水平为一般、挺好、非常好。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师生点评时依然集中在本课教学的三点:圈出动词,肯定学生已学会分解成串动作;分出我和妈妈不同的吃法,以表现人物特点;动作体现吃鸡腿时急迫、高兴的心情。当然,讲评不是找碴、纠错,教师更多的是表扬、赞美,“好在哪儿”“为什么好”,在欣赏中给学生指向明路。因而,师生一起为三位同学打出了高分:95分、98分、100分。高分的不断涌现,激发了学生写的热情。

    其次,自我修改,化重点,求实效。练笔、讲评后教师仍不罢休,打铁需趁热:“同学们,你们想要得100分,甚至更高分的作文吗?”于是,学生纷纷对照刚刚同学的作品进行自我修改,学习活动也无痕地将“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于永正老师说过:教儿童学语文、写文章必须手把手地教,实打实地教。这堂课上先练习再讲评,最后修改,这就是让学生找问题、抓细节,去获得写作上的一次飞跃。当教师呈现学生修改后的作品,读着他们修改后那一个个动作的体现,一句句心情的表达,学生们脸上洋溢着进步后的喜悦,写作的自信也油然而生。

    《写好人物的动作》一课结束了,留给我们的思考有很多:我们教师要教的只是教材上的内容吗?还能只用传统的教学形式吗?写好人物动作仅限于此吗?写好人物也仅仅在动作上吗……教学有三个层次:教过了,教对了,教会了。教会才是我们的目的。慢慢教,慢慢走,我们可以做得更多;学生的步子跨小一点,也会学得更扎实,更有效。教得少,学生更易掌握,这很更重要!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