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前高校新闻网建设与发展的思考

张小锋 张菊玲
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高校新闻网的意义
新闻网在学校事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高校外在形象塑造的重要窗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师生员工交流的重要平台、高校文化积淀传播的重要载体。
1.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新闻网,是党对高校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客观要求
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必须进一步提高对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重视,积极主动地发挥互联网等作为新闻宣传渠道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着力加强新阵地建设;必须深入研究信息化条件下新闻传播规律和传播艺术,善于运用数字、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新闻宣传工作,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正是基于对新闻宣传环境和格局出现新变化的准确判断,党提出了占领新阵地、扩大覆盖面,开拓宣传思想工作新格局的要求,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强调占领宣传新阵地的重要性。对于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而言,最重要的就是高校新闻网及互联网、新兴媒体的建设、利用和管理。
2.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新闻网是高校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制度、政策、环境上,而且更体现在学校社会形象的塑造、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上,换言之,没有很好的社会形象,就不能吸引很好的生源和学术领军人才,就不能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所以说,学校声誉关系到学校的兴衰成败。而新闻网作为社会了解学校的重要窗口,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3.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新闻网是高校发挥传播学术新知、引领社会风尚功能的重要体现
大学不同于其他机构的一点,就是它肩负着传播学术新知、引领社会风尚的使命。大学的讲座、论坛、学术研讨极为多见,大学的科研成果极为丰富,大学学者追求真理、甘于清贫和不断探索的精神,始终引领着社会风尚。新闻网可以及时发布这类讯息,是传播和承载这些讯息的最为快捷的重要窗口。
高校新闻网发展建设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困难
在经过了10多年的摸索阶段之后,高校新闻网已进入了提升质量的快速发展阶段。无论是新闻网数量、还是各高校新闻网的硬件建设、稿件质量与发布速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但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是,如何让新闻网发展提速,如何让新闻网建设事半功倍,少走弯路?如何让新闻网的传播影响力更大?要破解上述难题,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新闻网内容上入手,即提高新闻网上发布的各类讯息的质量和吸引力;二是从新闻网管理和制度上入手,转变观念,突破常规,设法为新闻网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制度上的保障。在这里,笔者主要探讨第二个方面。
1.新闻网需要新的新闻人才
这种人才不仅能从事新闻工作,而且能从事网络工作,还要懂得高等教育规律;这种人才不仅要具备较强的文字采编能力,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此外还要了解网络传播的特性并掌握一定的多媒体技术,同时还要熟悉高等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甚至还要具备摄影和图片编辑才能。对于开设英文或外文网站的高校,还需要编辑人员具备外语能力。
事实上,目前各高校这样的人才都极为匮乏,很多高校的新闻网建设和管理工作是由高校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或者校报采编等工作的人兼任,有的则纯粹是由网络技术人员担任。高校新闻网作为“校园第一媒体”,在很多高校中的地位却远不及高校校报、校园广播电台、校园电视台等其他媒体,表现之一即为专职建设与管理人员的缺乏。
2.新闻网需要新的环境
第一,新闻网稿件的身份确认问题,即发表在新闻网的稿件是否就等于公开发表?绝大多数高校校报有公开发表的刊号,发表在校报上就等于面向全社会公开发表。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新闻写作不仅是他们的工作,而且也是他们的爱好,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印成铅字,在读者手中传阅品评,是一件让人感觉十分惬意的事情。这种成就感,是新闻工作者从事校报工作的巨大内驱力,但新闻网稿件的作者很少有这种自豪感。我们能看到一批优秀的记者、专栏作者只愿意给报刊写文章,却不愿意给网络媒体写文章,出现这种重报轻网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新闻网稿件不被社会认可。因此,提升他们从业的自豪感,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设立高校新闻网公开网号,凡是发表在本校新闻网上的作品就等于公开发表,这种举措便值得尝试。
第二,新闻网稿件的版权保护问题。与前一个问题相连,新闻网稿件如果是公开发表,那么选登、引用或复制新闻网稿件就必须注明出处,也就是不能随意的选登、引用或复制新闻网的内容,这是对新闻网作者劳动的尊重。一方面,新闻网建设与管理者要具有版权意识;另一方面,稿件的阅读者要有尊重他人劳动的意识。
北京高校中具有新闻网作品保护意识的高校仅见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但他们的版权意识也很薄弱,缺乏更有力的追究侵权行动的有力支撑。缺乏新闻网版权保护意识可能使一些非法网站盗用稿件,混淆视听,以达到坑蒙他人从中牟利之目的。
第三,新闻网稿件能否拥有像校报稿件一样的稿酬。新闻网稿件本应与校报同酬,但各高校由于经费投入的不足,致使高校新闻网难以像校报等其他媒体一样向稿件的作者支付稿酬等费用,这就直接影响到新闻网的采编工作。没有足够的经费保障,就难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也就难以调动师生参与建设好新闻网的积极性。
第四,新闻网稿件的考核评估问题。这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校外的,一是校内的。校外,即社会上的。尽管北京高校校报好新闻评选中已经增加了新闻网评选的内容,但就新闻网发布的信息数量而言,其所占比重仍然很小。事实上,新闻网与校报刊登稿件相比,无论是从文章的数量、篇幅的容量还是信息的及时性上看,都远远超过了校报,但在评奖中,新闻网的稿件数量非常有限。在评选的标准上,也应该作出相应的调整。如何评价一篇稿件的传播率和影响率,报纸稿件的传播率只可估算,但新闻网稿件的点击率(或阅读量、浏览量)则是一个很好的参数。评价新闻网稿件的影响率,除像报纸稿件那样看标题、篇幅、内容外,是否还要加上点击率。
现在,无论是全国还是地方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普遍建立有高校校报研究会或者协会,每年还会组织评选高校校报好新闻奖等,但对于新兴的高校新闻网这一媒体,不仅缺乏一个相应的协会或者组织,也缺乏一个相应的评价标准。为进一步推进高校新闻网的建设,也应建立优秀新闻网评估机制,真正地起到“以评促建”的作用。
校内,是指对从事高校新闻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评估考核问题。传统媒体有相应的出版周期和版面、时段等方面的限制,而网络媒体则无。新闻网评定工作量应采取按劳分配的原则,根据发稿量的多少来确定工作量,鼓励新闻网工作人员的劳动积极性,使多劳者多得,体现公平、兼顾效率。这是建设好高校新闻网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3.新闻网需要自己的特色
第一,高校新闻网与其他媒体相比具有很多优点,比如信息的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最大程度地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可以集高校校报、广播、电视的优点于一体等。但其最大的优点无异于其传播手段的及时性、快捷性和互动性。由于目前从事高校新闻网建设与管理的人员的匮乏,新闻网稿件存在时效性滞后的问题。
第二,纵观各高校新闻网,仍然存在千网一面的现象,即各网站建设有雷同现象,缺乏各自的特色。如果把全国高校的新闻网放在一起比较,去掉新闻网前面冠的学校名字之后,将很难区分哪个网站是哪一所高校的新闻网。因为很多高校的新闻网从页面设置、颜色配备、栏目开设到网页内容等,都大同小异,这种现状不利于高校新闻网的建设与发展。
第三,各高校新闻网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缺乏网络意识,其新闻标题和网页内容等,仍停留在传统的高校校报的语言及文字风格上,没有跟上网络前进的步伐。高校新闻网要办出特色、要办出活力,要敢于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进行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从而满足主要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当代青年学子的需要。
当前高校新闻网建设中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1.高校新闻网传播规律的研究亟待加强
第一,新闻网稿件篇幅多长才合适,每一则报道需要配多少图片最佳?有的高校的新闻网稿件配上很多的图片,有的则很少。有的新闻稿件很长,有的则很短,他们这之间的差别利弊何在?图片太多,人们过分关注图片,则降低了对文字所表达的内涵的注意。如果图片太少,则会增加阅读负担。
第二,新闻网稿件呈现在学校主页多少条才合适,有的高校很少,仅5条~6条,有的则多达20条~30条。到底哪种更具传播力,如何提升和保持新闻网的影响力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提供更为有效的理论支撑。
2.新闻网与校园其他媒体如何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随着新闻网的发展,有的高校出现了一种新现象,青睐新闻网,轻视校报、广播等其他媒体的影响力。事实上,校园媒体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必须使各媒体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共同提高。
3.高校新闻网评论文章普遍偏弱
网络的阅读习惯需要培养,网络的关注话题需要引导。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增加网络评论性文章。在这方面,北京大学目前有着明显的优势,他们“燕萱”网上的评论文章很有特点,值得学习。
4.高校新闻网的互动性需要加强
新闻网不同于任何其他媒体的特点就在于它的互动性。实践证明,参与式、互动性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需要说明的是,网络互动性也是一把双刃剑,没有成熟的机制、没有足够的人力,网络的互动性功能是不能草率启动的。这需要高校探索出能够增强学校新闻网参与度和互动性的好方法。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北京联合大学教务处)
[责任编辑:于 洋]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