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想象妙笔,助习作生花
戴文君
提到“想象”“习作”这两个词,我们多半会想到想象类作文,“想象力”是想象类作文的灵魂。但“想象力”绝不只是想象类作文的专利,它在其他类型的作文中同样具备锦上添花的魔力。
想象策略运用于习作教学,并不是“天马行空”的乱想。“想象是有层次的。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想象从一开始的‘胡思乱想到‘睹物思想,从第二学段开始,进入‘凝思聚想,即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地想象。”笔者以第二学段为例,尝试从“基于观察的想象”和“基于生活经验的想象”两个方面,将想象策略运用于习作教学中。
一、基于观察的想象
在写景状物类作文中,我们往往要求学生在习作前先观察动植物,并做一些简单的观察记录,在此基础上将观察所得写下来。如统编版三下语文第一单元习作《我的植物朋友》,要求照样子为自己的植物朋友做一个记录卡。由此,笔者让孩子们利用周末时间到梅花谷观察梅花,并制作记录卡。
如果仅仅将记录卡中的文字串联成文,这样的片段未免索然无味。怎样让作文更有趣些呢?“想象”是最佳调味佐料。有效的想象不是漫无目的的凭空乱想。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
(一)颜色
观察植物最先引起人们注意的是绚丽的色彩,如火的红,如霞的粉,如雪的白等等。而颜色往往在整体上给人的视觉冲击力最强,因此引导学生从整体色彩上进行想象更具效力。以观察梅花为例:
师:孩子们,现在我们的思绪回到梅花谷上方,放眼望去,你看到了成片成片的梅花林。(出示梅花谷俯视图)你觉得,这片梅花林像什么?
生1:像一片红云。
生2:更像一片红纱飘落在大地上。
生3:我觉得像魔法世界里会飞的魔术红毯,飘浮在半空,马上要起飞了。
除了想象植物的整体颜色,还可以从颜色的对比中进行想象,色彩的碰撞同樣能激发出想象的火花:
火红的梅花与灰黄的大地:大概是天上的仙子嫌大地的脸色太憔悴,特地给它涂上了胭脂吧。
五彩的风筝与蔚蓝的天空:数不清的风筝给“蓝布”贴上了五颜六色的贴纸。
白色的玉兰花瓣与青青草地:几片白玉兰花瓣随风飘落在青青草地上,真像几艘小白船漂在清清河面上。
(二)形态
远看颜色,近看形态,不同的形状和姿态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以观察白玉兰为例:每隔几天带领学生观察校园中白玉兰的花开状态,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进行看、摸、闻的体验式观察,一直从花苞观察至花朵怒放。学生有了感官体验后再指导描写,在描写中渗入关于形状的想象指导:
师:花苞的形状是怎么样的?像什么?
生1:花苞上尖下圆,像个水滴形。外面毛茸茸的,像穿了一件毛衣。
师:你猜,它干吗穿件毛衣呢?
生1:大概是它怕冷吧,使劲裹紧大毛衣,不让一丝风吹进来。(生边说边做了个裹紧棉袄的动作)
师:你怕冷的时候就会像这样使劲裹紧毛衣,甚至想把头缩进毛衣里去是吗?你真会联系自己的经验进行想象呢!
将自己的生活体验赋予到植物中去,往往会让作文更有趣,更有温度,读来令人忍俊不禁。因此,在想象策略的落实中,我们不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想象,让文字更具情味。
(三)环境
天地万物不是孤立的个体,万事万物都有存在的环境。依托环境能帮助我们推开想象之门。以描写白玉兰为例。初春时节,阴雨连绵,基于这个天气环境,学生写出了:
初春,阴雨绵绵,玉兰树大口大口地吮吸着雨水。大概是雨水喝多了吧,连长出的花苞都是雨滴形状的。
“滴答,滴答”,雨滴们敲着打击乐唤醒了玉兰树。
(四)情感
根据植物的颜色、形状等特点,赋予植物以性格,能让想象别具一格。如《花钟》第一段描写各种花开花的状态,其中写万寿菊“欣然怒放”,月光花“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学生在看图时发现,万寿菊开得非常闹,就像在油锅里炸开的丸球,而月光花则显得柔和许多。我趁此渗入想象教学:
师:如果说这是两种不同性格的人,你觉得万寿菊是什么性格?月光花呢?
生:万寿菊热情,月光花温柔。
师:难怪作者介绍万寿菊用“欣然怒放”,而写月光花则用“舒展”。看来我们可以根据植物的形状、颜色等特点赋予他们不同的性格,再进行描写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出示牡丹花和菊花图)试一试赋予他们不同的性格。
生:牡丹花热烈,因为开得非常大。菊花害羞,因为他们都藏在枝叶里,不仔细看都看不见。
师:试着仿照文中表达鲜花开放的语句写一写。
生:牡丹花大方地展开层层花瓣,像一位舞女转起裙摆跳着热情的舞蹈;菊花藏在枝叶间,小心翼翼地探出白色的小脑袋。
赋予性格、情感的想象,让常见的比喻换一种方式呈现。例如写落叶,不再是“像翩翩起舞的蝴蝶”,而可以写出:“有几片优雅的落叶,跳着舞从空中慢慢飘落下来;有几片调皮的,在空中翻了几个跟头才肯落下来;有几片笨头笨脑的,直直地从树上摔了下来;还有几片糊里糊涂的,跟着风儿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
二、基于生活经验的想象
想象源于生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出的场景会更加鲜活,更加有烟火味儿,更能引发读者共鸣。那么,怎样让生活经验更好地激发想象的火花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想象图示化
若要在习作中创作出形象饱满的人物,必不可少地需要想象生活中见过或经历过的类似情境,将情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运用于习作中。但想象有时是一瞬间的灵光乍现,怎样抓住这一时的灵感,让想象更加具体、充分呢?图示化是个好办法。让学生用简图把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画图的过程又是补充想象内容的过程。在图示基础上,再联系生活情境写一写就水到渠成了。经过想象图示化,图示文字化的过程,学生就不会无话可说了。
以《小真的长头发》课后习题为例:小真的长头发还能变成什么?用来做什么?想一想,写一写。
师:小真的长头发还能变成什么呢?试着把你想到的用简图画下来。
(生画简图)
(以“放风筝”图为例)
师:这幅放风筝图的作者,你能讲解一下你的图吗?
生:要是在发尾扎上风筝,就能放风筝了。
师:你能把自己放风筝的动作,用在小真身上再说一说你的图吗?
生:要是在发尾扎上风筝,就能放风筝了。我让朋友先托着风筝,我根本不需要用手拉线,因为我的长头发就在我的脑袋上。我只要快快向前跑一段距离,再回头冲朋友喊:“放!”等他一松手,我就拼命跑,风筝就能飞得老高老高。
(二)借用动作、神态、心理
1.运用于人物创作。习作中创作人物时,往往需要对人物进行动作、神态、心理等的刻画。那么创作的灵感从哪儿来呢?生活经验是创作不竭的源泉。
统编版三年级下册园地二的补充提示语练习:他:“你真是急死我了!”完成这组练习就需要学生回想类似情景下的动作、神态。
师:你听过谁在什么情况下说“你真是急死我了!”
生:早上,上学要迟到了,我还在磨磨蹭蹭,妈妈就对我吼这句话。
师:你用了“吼”这个字,你妈妈吼你时神态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动作?
生:她皱着眉头,咬牙切齿的,还一个劲儿地看手表!
师:你把妈妈的这些神态、动作填进去讲一讲。
生:她不断地看手表,皱着眉头,咬牙切齿地冲我吼:“你真是急死我了!”
2.运用于动物刻画。基于生活经验的想象,不仅可以用于创作人物,而且可以运用于动物形象的刻画中。
如《小虾》中:“要是你用小竹枝去动动那些正在休息的小虾,它们会立即向别的安静的角落蹦去,一路上像生了气似的,不停地舞动着前面那双细长的腿,腿末端那副鉗子一张一张的,胡须也一翘一翘地摆动着,连眼珠子也一突一突的。”作者想象小虾“一路上生气似的”,并以一串动作描写表现“生气”,小虾生动的形象跃然纸上。根据这个片段,我尝试让学生写一写螃蟹。
师:你去动一动螃蟹,它会怎么样?
生:它会举起钳子要夹我。
师:你觉得它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生:肯定生气急了,要跟我打架!
师:想想生活中,别人无缘无故地冲过来就打你一下,你会怎么样?
生:我特生气,瞪着他,憋着一口气,质问他:“你干吗打我!”
师:人家不容分说,又打了你一下!
生:那我忍无可忍,非揍他不可!
师:你第一次动了动螃蟹,那螃蟹的心情大概跟你被无故打了一次一样。想想它的动作、神态,心里可能会想什么?
生:螃蟹好像生气了,举起大钳子,突出的眼睛直勾勾地瞪着我,嘴里还吐着泡沫,好像在质问我干吗弄它。
师:你再次拨弄它,它会怎么样?
生:它的钳子越举越高,还挥舞着,恐怕想和我打一架!
(三)生活经验创新化
想象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经验是想象的基石,但绝不是想象的顶点。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想象,往往会给作文带来惊喜。
儿童作家汤素兰在分享创作经验时分享过这样一个例子:
描写一个在水田里插秧的场景。
汤:我弯着腰在水田里插着秧,一片片的水田就像什么呀?
生:像一面面的镜子。
汤:水田镜子里会照出什么呢?
生:蓝天、白云、柳树、飞过的鸟儿……
汤:我在水田里插着秧,就好像我把秧苗插在了蓝天中,插在了白云里,插在了柳树柔柔的枝条间,插在了鸟儿的翅膀上……
插秧对于作者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事,可经过创新想象,文字间趣味横生,文章别具一格。
生活经验的创新法帮助学生打开了另一条想象路径,学生写出了:那天风太大了,我的风筝一下子冲上了云霄。可好景不长,一不留神风筝打着转儿坠落下来。线太长了,我根本来不及收,风筝直往湖里掉。湖水里倒映着蔚蓝的天空,哎,风筝莫不是把湖面当成了天空,才会一股脑儿往它怀里钻。
“想象力是一种能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习作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不仅让作文更具灵气,同时也让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一次一次的想象与运用中一步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