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重点学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与对策

    薛万新

    摘 ? ?要:重点学科是地方高校办学水平与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地方高校担负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提供科技与智力支撑的重要使命。文章阐述重点学科及其内涵作用,分析重点学科对于促进地方高校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意义,从团队建设、需求导向、创新氛围等方面提出提升地方高校重点学科服务社会发展的对策,以期为地方高校重点学科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方高校;重点学科;社会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0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2-4107(2020)11-0058-03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是引领区域科技创新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担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提供强有力科技与智力支撑的重要使命。重点学科是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强重點学科建设,对于提质高校科研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重点学科建设及其内涵发展

    现代大学既是学科诞生的策源地,又是学科发展的集聚地。学科是实现高校办学功能的基本单元,是大学组织的最基本元素[1]。学科建设就是通过对学科学术发展进行有目的、有策略的干预与管理,促进学科从低级层次到高级层次、从分散无序到有效组织的逐步进化和提升发展的动态过程。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既不能一蹴而就,急于求成,更不能盲目地“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有重点、有计划的循序推进、持之以恒。国内外许多知名大学之所以在国际上拥有公认的地位和很好的影响,往往并非因为其所有学科都表现得十分出色,而是因为拥有着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显著、实力厚重的学科[2],对于所在大学的发展起着引领带动作用,这样的学科通常被我们称为“重点学科”或“优势特色学科”。

    “重点学科”,顾名思义,就是重点建设的学科。高校通过集中和优化有限的资源配置,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具有良好建设基础,适应国家和区域社会发展战略需求,特色优势比较鲜明的学科(学科群),通过学科内涵凝练和示范引领,带动和支撑学校整体学科建设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如果说学科建设是高校的龙头工作,那么重点学科建设当之无愧就是学科建设的龙头。

    二、地方高校重点学科服务社会发展的责任担当

    (一)社会服务是地方高校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是现代大学的重要职能[3]。社会服务是高校依托其特有的人才、智力、创新等资源优势,围绕特定区域和产业行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开展高素质人才培养、高质量成果推广、高水平工艺革新、高层次智库咨询、高效率文化传承等多项服务活动的总和。地方高校是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进步的主力军和动力源,通过开展以面向需求为主要特征的社会服务,主动谋求地方政府和社会的更多支持。可以说,地方高校对于提升自身社会服务能力和社会贡献水平的重视和希冀程度已进入常态化。

    (二)新时代为地方高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赋予新使命

    高校社会服务的方向更加鲜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四个服务”的发展方向和时代使命[4],即“坚持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求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与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服务国家战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这既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高校的使命呼唤,也是高校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和分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和价值遵循。

    高校社会服务的使命更加明确。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对高校社会服务的要求不断提升。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发〔2010〕12号),提出了增强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基本要求,“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进一步明确了高校社会服务的具体内容,强调“高校要主动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瞄准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2017年颁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教研〔2017〕2号),更加明确了新时代高校社会服务的新目标,“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成果转化绩效突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新型高端智库,为国家和区域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服务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做出突出贡献,传承文明、科学普及、资政育人和服务社会”。党的十九大将高校社会服务写入大会报告,上升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认知高度。新时代高校社会服务的创新与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5]。

    (三)区域国家战略期待高校社会服务的新担当

    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以河南为例,近年来,一系列国家战略规划和战略平台相继在河南落地,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大数据(河南)综合试验区的“五区联动”,空中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网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四路协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两大国家战略机遇的叠加,都给河南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新机遇必然会有新要求。地方高校只有坚持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国家战略、融入区域经济、融入行业进步,才能彰显新作为,做出新担当,进而提升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度。以往单兵作战、缺少组织的高校社会服务难以担当新时代对高校的使命要求,必须要建立和完善有组织、集群化的载体平台,主动聚焦重大需求,找准服务需求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统筹大资源,谋划大项目,培育大成果,做出大贡献。加强重点学科的建设发展更加适应了时代的呼唤。

    (四)重点学科是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經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充分发挥学科育人功能,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增强服务重大战略需求能力”。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特别强调要以学科为基础,服务于国家创新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高校社会服务能力也被列入学科评估的关键指标。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将“社会服务贡献与学科声誉”列为一级评价指标,并首次设立“社会服务贡献”二级指标[6]。教育部研究生教育与学位中心在调研新一轮学科评估改革方案时曾多次明确,第五轮全国学科评估将以坚决破除“五唯顽疾”(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为突破口,进一步强化高校社会服务贡献评价,探索将“社会服务贡献”二级指标提升到一级评价指标的高度,更加强调重点学科对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支撑作用[7]。

    改革开放40余年以来的实践证明,高校只有真正贴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真正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互动,才有可能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品质,才有可能获得更丰富的发展资源。重点学科是高校改革发展的核心抓手,高校高端人才集聚,创新要素集中,更应在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担当使命,主动作为,差异化发展,选择性卓越。

    (五)高水平重点学科建设引领地方高校特色高质量发展

    重点学科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社会服务的品质。没有学科建设的高水平,就不会有高校发展的高质量。近年来,国家推出高校分类发展制度,引导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办出特色,强化服务,争创一流[8]。河南省目前正在实施特色骨干大学和特色骨干学科的地方版“双一流”建设,对于立项建设学科提出要坚持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导向引导和鼓励建设高校提升内涵、办出特色,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的中原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撑。

    事实上,由于国家层面的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资源有限,目前进入“双一流”建设的137所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除25所地方院校外,其余均为原“985、211”高校,这些高校办学积淀较深,长期得到重点建设,已基本占据国内高等教育各个学科领域的领军地位。对于绝大多数地方高校而言,发展不均衡问题长期存在,与这些领军高校竞争一流学科,无疑会处于劣势,发展容易受到局限,学科建设缺乏后劲[9]。然而由于地方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比较优势,在服务区域社会发展方面更有利于彰显出办学特色,做出有品位的贡献,以特色贡献赢得发展先机,以特色兴校推动高质量发展。因而,地方高校需要尊重规律,找准定位,根植本土,以重点建设高水平的学科平台为核心,将建设一流学科的目标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坚持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打牢发展根基,深化高校社会服务,实现高校的特色发展、内涵发展、错位发展,这也更加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新要求。

    三、地方高校重点学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

    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对重点学科能力建设提出了新期待。以重点学科建设的高质量,推动高校社会服务的高质量,将会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10]。我国高校社会服务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不少学者在服务职能、服务内容、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经中国知网检索,采用“高级检索”功能,以“篇名”字段为途径,选择“高校”and“社会服务”为检索词,时间跨度区间限定为近10年(2011—2020年),选择跨库检索,可得到543篇国内相关文献。去除关于图书馆、体育场馆机构服务方面的文献,只有319篇关于高校科技或人才社会服务的研究文献。其中,个案经验、服务职能等研究介绍的居多,近3年来发表的文献不足70篇,特别是基于学科视角关注高校社会服务的成果更少。关于重点学科与高校社会服务支撑、促进、治理的关联研究成果也比较薄弱。笔者结合多年学科建设管理服务经验与体会,着重从“加强团队建设、坚持需求导向、营造创新氛围”等方面提出提升地方高校服务社会发展贡献度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要有大视野的眼光,着力以创新团队培育为抓手

    学科建设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大视野”的眼光,需要瞄准学科国际发展前沿,紧跟发展动向;需要及时关注国家宏观政策特别是科技发展政策,及时把握科技发展动态和具体要求。地方高校学科发展必须将人才作为第一要素,要充分发挥好学科带头人的领军和凝聚作用,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优势领域凝聚学术队伍,积极探索“拔尖人才+创新团队”的人才组织模式,凝练主攻方向,立足高起点组建创新团队,搭建平台,筑巢引凤。

    (二)要有大协作的精神,坚持以服务社会需求为导向

    缺少协同的创新不会是高水平的创新,不可能产出大成果,成就大事业。“大协作”精神,首先要加强团队内部、学科内部和学校内部的协作,同时还要与学校外部的科研与开发力量开展协作。强化市场意识、需求意识、问题意识、资源意识,面向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开展特色品质服务,解决关系民生的科技问题,这既是经济社会对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重点学科自身内涵发展的本质需求,同时也是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经费的重要来源。地方高校要鼓励重点学科平台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国家、省、市地方政府开展的“科技特派员”“校企对接”选派项目载体,围绕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开展“产、学、研、用”合作研究,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更多的智力服务和科技贡献,拓展重点学科发展空间,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支持,逐步建立以政府、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共赢发展的开放式、多元化的学科建设投入机制,形成重点学科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要有大服務的举措,持续以管理机制创新为动力

    环境就是吸引力,服务就是凝聚力。学科管理部门要树牢“管理就是服务,服务提升管理,管理就是效益,服务促进发展”的理念,密切部门协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以人文本,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推动重点学科产学研持续创新、有利于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和服务贡献,有利于知识产权转化的激励制度和评价机制,鼓励运用专利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方式,加快科技成果的孵化和转化,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11],强内涵,重建设,促发展,积极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创新政策环境和重点支持条件,形成多元、长效、科学的学科建设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张继龙,陈廷柱.“双一流”建设中的学科发展规划:战略、? ? 管理及有效性——基于两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案例? ? 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7).

    [2]曹志峰,汪霞.世界一流大学重点学科评价模式的比较? ? 分析[J].江苏高教,2018,(1).

    [3]史秋衡,季玟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大学职能? ? 的演变与使命的升华[J].江苏高教,2019,(6).

    [4]李艳春.高校不忘初心践行“四个服务”的几点思考[J].? ?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3).

    [5]黄刚.高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武汉轻工? ? 大学学报,2019,(1).

    [6]麦宇红.教育部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沿革探究及其对? ? 学科建设工作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9,(5).

    [7]任瑜,任雅君.第五轮学科评估的发展趋势研究[J].江苏? ? 科技信息,2020,(6).

    [8]张旺,龙柯.“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分类发展的依据及? ? 实践路径[J].教育评论,2018,(1).

    [9]甄月桥,朱茹华.地方行业特色高校建设“一流学科”的? ? 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2).

    [10]周海涛,徐珊.近年来学科建设研究的重点领域及其? ? ? 展望[J].现代教育管理,2020,(1).

    [11]鲍南.把最华彩的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N].北京日报,? ? ? 2019-12-06.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