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西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
蔡文伯 杨丽雪
[摘 要]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作为国家、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科技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国家、区域的经济发展。在分析西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2000—2015年间西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西部高校科技人力、科技经费、科技成果和国际学术会议人次均呈不断上升趋势;国家对高校的财政性经费投入、人均GDP、科技人力、研究与发展经费和国际学术会议人次均对西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有促进作用。针对研究结果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从而提高西部科技水平。
[关键词] 双一流;西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实证研究;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5843(2019)01-0056-08
[DOI] 10.13980/j.cnki.xdjykx.2019.01.009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到2035年,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将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高校作为集知识生产、知识传播、高新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机构,在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近年来,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新形势下,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大而不强、大而不优,主要依靠规模扩张的方式已不可持续,大学发展面临着动力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的繁重任务。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突破大学发展瓶颈、解决高等教育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驱动[2]。2017年1月25日由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明确指出了“双一流”大学的遴选条件,其中,在科学研究方面,强调科研组织和科研机制必须要健全,协同创新成效要显著;在社会服务方面,产学研要深度融合,科研成果转化绩效要突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新型高端智库[3]。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目前,我国关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方面。在研究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具有代表性的是党杨等人运用我国高校2000—2015年科技创新的时间序列数据模型进行分析,发现高校用于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投入和产出效率都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国家对高校的财政性经费投入、高校R&D经费内部支出和R&D人员全时当量均是显著影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设施因素[4]。付晔等人利用我国各地区1995—2004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校企科技合作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校企科技合作促进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5]。李维春等人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R&D投入对高校科技创新产出影响的区域差异,进而推动各高校和地区制定措施提升R&D投入产出绩效,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6]。郭淑兰认为影响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是:文化环境、创新主体、投入能力和转化能力[7]。都宁等人认为学术交流活动是提升高校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可以开阔科研人员视野,培养其创新能力,并且能够加强对外联系与合作、提高科研水平[8]。总体而言,我国宏观研究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影响的文章较多,且研究方法多样,但关于地区性具体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影响研究较少。由于西部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高校整体实力较弱,其科技创新能力到底如何,需要我们进一步考证。因此,本文将分析西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使其认清自身科技创新水平,利于其有目标、有方向的依靠自身力量和借助外部环境支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并运用2000—2015年西部高校科技创新的面板数据建立模型,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因素,为西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从而提高西部科技水平。
二、西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
(一)科技人力
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是高校科技创新最根本的动力,是科技创新活动中最活跃和最重要的因素[9]。研究与发展全时人员是高校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其能够反映出一个地区或高校对科技发展的重视程度以及投入力度,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比例可以體现一个地区或高校的科技实力(表1)。从表1可以看出,西部地区2000—2015年高校研究与发展全时人员规模逐渐扩大,虽然个别年份稍有波动,但整体呈增长趋势,从2000年的16 594人增长到2015年的42 782人,增长了1.58倍。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同样呈迅速增长之势,从2000年的16 263人增加到2015年42 030人, 增加了25 767人。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占研究与发展全时人数的比例基本保持在98%左右。这说明西部高校具有较为稳定的科技人力保障,并且逐步形成了结构合理的高校科技创新队伍。
(二)科技创新经费投入能力
1.? 科技经费来源情况分析。科技经费是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高校科技经费来源主要有3类:政府部门提供的经费、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各种收入中转让科技经费(图1)。从图1可以看出,西部高校科技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部门,占投入总经费的52.7%。且政府部门经费呈逐年增长趋势,从2000年的12.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20.6亿元,增长了近9倍,说明政府部门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经费投入也相对较多,占投入总经费的40.6%,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经费在2000-2012年期间增长速度较快,由6.7亿元增加到了76亿元,增加了10倍多,其中2013-2015年经费投入稍有波动,但整体呈增长趋势,这反映出西部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不断加强;各种收入转入高校科技的经费也呈上升趋势,但占高校科技经费总数的比例较低,仅有5.1%,说明西部高校科技转化率较低,仍有待提高。
2. 研究与发展经费分配情况分析。从研究与发展经费内部支出来看(图2),西部高校的研究与发展内部支出总体呈逐年增长趋势,由2000年的8.7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10.4亿元,说明高校对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从分配结构来看,西部高校在应用研究领域投入最多,2000—2015年间共支出446.9亿元,占支出总数的49.5%。基础研究支出经费逐渐得到提升,增长速率较快,从2000年的1.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41.7亿元,增 长了近29倍。2009年之前,基? 础研究支出少于试验研究支出,但之后支出经费迅速增加,超过试验研 究支出。说明高校对基础研究的关 注度越来越高,逐渐开始重视知识创新工作。试验研究支出经费同样在不断加大,但增长速度较慢,16年间共支出206.2亿元,占支出总数的22.9%。
(三)科技产出
科技产出成果是科技创新能力最直观的体现,成果越丰富,则表明科技创新能力越强(表2)。从表2可以看出,西部高校科研成果逐年增长,在2000—2015年间,共发表科技论文2 025 574篇,专利申请数138 117件,说明西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逐渐增强。从效率来看,科技论文的研究与发展人员产出率仅在2001年略有下降,之后稳步递增,但科技论文的研究与发展经费产出率呈下降趋势,在2000年1亿元可以产出6 108.58篇论文,而到2015年仅能产出1 741.17篇。专利申请的研究与发展人员产出率和研究与发展经费产出率均呈现逐步提升的趋势,说明高校对技术创新工作越来越重视,且科技成果经济效益也在不断提高。
(四)科技交流活动
高校科技交流活动主要以合作研究和出席国际学术会议2个指标衡量(表3)。合作研究中无论是派遣的人次还是接受的人次在2000—2011年期间均有大幅度提升,派遣人次由1 340人增长至10 915人,达到了近16年最大值,接收人次在2011年也达到了近16年中的最大值,为8 534人次;2011年之后,合作研究的人次呈下降趋势。国际学术会议的出席人员和交流论文篇数增速较快,从2000年的1 248人次和1 052篇增长到2015年的22 888人次和12 880篇,分别增长了17.3倍和11.24倍,说明西部高校的科研能力在不断增强,与国际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逐步与国际接轨。
三、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计量模型
(一)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一般可定义为高校知识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将知识和技术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推动区域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10]。科技产出是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最直观的体现,本文采用专利申请数作为反映高校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科技论文数作为反映高校知识创新能力的指标。Porter和Stem的国家创新能力理论框架将影响一国创新能力的因素分为一国的知识存量、总的研发资本投入(人力资本和资金资本)、教育投入比例、开放度、专利保护强度和反垄断强度6个方面[11]。吴军华等人认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是高校科技创新基础支撑能力(包括科技人力、知识存量和研究经费)、高校科技创新环境活力(人均GDP)和高校与外界联系的质量。根据这些学者提出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估指标,选取以下指标作为本研究的评估变量:高校的研究与发展人员全时当量,该指标能够有效地衡量高校科技创新的人力资本;高校的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能够有效地衡量高校科技创新的投入量;人均GDP,用来反映地区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技术水平;高校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该指标体现国家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高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人次,该指标反映国际交流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高校技术转让收入,该指标主要衡量成果转让情况对高校科技产出的影响。
为了消除变量之间的异方差现象,分别对高校的研究与发展人员全时当量、高校的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人均GDP、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人次和高校技术转让收入取对数;由于科技创新成果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被解释变量采用观测年的数据,解释变量采用观测年前一年的数据。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ln(PAi,t=α0+α1ln(rgdpi,t-1)+α2HEi,t-1+α3ln(PRi,t-1+α4ln(ERi,t-1)+α5ln(ACi,t-1+α6ln(TFi,t-1) (1)
ln(ARi,t=α0+α1ln(rgdpi,t-1)+α2HEi,t-1+α3ln(PRi,t-1+α4ln(ERi,t-1)+α5ln(ACi,t-1+α6ln(TFi,t-1) (2)
其中,PAi,t和ARi,t為被解释变量,分别表示i地区、t期高校专利申请数和科技论文发表数;rgdpi,t-1、HEi,t-1、PRi,t-1、ERi,t-1、ACi,t-1、TFi,t-1为解释变量,分别表示i地区、t-1期的人均GDP、高校的国家财政性经费占GDP比重、高校研究与发展人员全时当量、高校的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国际学术会议人次和高校技术转让收入。
(二)数据来源
为保证分析数据的权威性和一致性,本研究的高校专利申请数、科技论文发表数、研究与发展人员全时当量、高校的研究与发展支出、国际学术会议人次和高校技术转让收入均来源于2001-2016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人均GDP和高校的国家财政性经费占GDP比重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其中人均GDP是以2000年为基年,计算得出的实际人均GDP。由于西藏地区2000-2002年数据的缺失,因此,本研究考察的样本不包括西藏地区。
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
(一)面板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
在建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之前,要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保估计结果的有效性,不出现伪回归现象;为确保变量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再对变量间进行协整检验。本文单位根检验主要采用LLC、ADF-Fisher检验和PP-Fisher检验3种形式,结果(表4)。
在以上3种单位根检验形式中,原假设为含有单位根。由表4可见,各变量显著性水平均在5%级以上,即拒绝原假设,表明各变量在原序列均通过平稳性检验,满足回归模型建立的基本数据条件。再利用Eviews软件进行协整检验,协整检验的原假设为不存在协整关系,研究发现检验结果拒绝原假设,说明各变量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可以做进一步的面板回归分析。
(二)面板模型选择
在进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前,需要对模型的形式和影响方式进行设定,不同的面板数据可能使用不同的模型。面板数据模型有3种形式:变截距模型、变系数模型和混合回归模型,选择模型形式一般使用F检验。由于解释变量较多,而观测值较少,无法使用变系数模型。因此,面板数据的模型仅在变截距模型与混合回归模型中进行选择。面板数据模型的影响方式主要是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使用Hausman检验对其进行选择,具体检验结果(表5)。 在F检验中,F原假设为各截面成员截距项相同,即采用混合回归模型。从表5可知,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的面板数据均拒绝原假设,采用变截距模型。进行hausman检验发现,技术创新能力在5%水平上选择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知识创新能力面板数据的统计量在1%水平上达到显著,同样选择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
从表6的回归结果看,高校国家财政性经费占GDP的比重对高校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均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并且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贡献最大,高校国家财政性经费占GDP的比重每增加1%,高校的专利申请数和科技论文产出将分别增加61.21%和17.07%,说明国家对高校财政经费上的投资对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人均GDP、科技人力对高校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也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且影响作用相对较大。人均GDP每增加10%,高校的专利申请数和科技论文产出将分别增加5.04%和3.43%以上;科技人力每增加10%,高校的专利申请数和科技论文产出将会增加6.28%和1.05%,说明西部地区经济水平与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科技人力的增加均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有促进作用。高校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国际学术会议人次对高校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同样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研究与发展经费每增加1万元,高校的专利申请数将会增加4.33件,科技论文数量将会增加1.35篇;高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人数每增加10%,其在专利申请数和科技论文数上将会分别增加2.05%和0.15%。高校技术转让收入对高校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创新能力的影响均不显著,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西部高校科技成果较少,且成果转化能力较弱,导致高校技术创新能力不显著;高校技术转让收入虽然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不显著,但其与专利申请数呈正相关关系,与科技论文发表数呈负相关关系,说明高校技术转让收入主要用于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对其有促进作用,而对知识创新能力则有抑制作用。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本文基于2000—2015年西部地区的高校科技统计资料,分析了西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现状以及影响西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得出以下结论。
1. 西部高校科技人力资源规模逐步扩大,从2000年的16 594人增长至2015年42 030人;研究人员素质不断提高,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占科技人力的比例较高,西部高校逐步形成了结构合理的科技创新队伍。西部高校的科技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经费投入也相对较多,西部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也在不断加强;各种收入转入高校科技的經费虽呈增长趋势,但比例较低,说明高校科技转化率仍有待提高。总体来说,西部高校科技经费来源渠道较为单一,总体经费仍有所欠缺。从研究与发展经费内部支出来看,西部高校研究与发展经费逐年提升,且主要投入到了应用研究领域;基础研究领域逐步受到重视,从2000年的1.4亿增加到2015年41.7亿,增长了29倍;试验研究支出经费不断加大,但增长速度较慢。
2. 西部高校科研成果逐年增长,科技创新能力逐渐增强,与国际交流越来越密切,逐渐与国际接轨。从科技投入产出的效率看,无论是科技论文的研究与发展人员产出率还是专利申请的研究与发展人员产出率和经费产出率均呈逐步提升的趋势,说明西部高校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且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能力逐渐增强,但科技论文的研究与发展经费产出率呈下降趋势,出现该现象主要有3点原因:一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论文生产的成本逐渐增加;二是由于知识生产的特殊性,高水平的论文发表数量具有空间限度;三是科技论文产出效率可能有所下降,有待进一步提高。
3.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分为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创新能力,在各影响要素中,高校国家财政性经费占GDP的比重对高校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的提高贡献最大,说明高校国家财政性经费直接影响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地区的经济水平与技术水平、科技人力、研究与发展经费和国际学术会议人次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西部高校技术转让收入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不显著,说明西部高校成果转化率较低,但其与高校技术创新能力呈正相关关系,表明高校技术转让收入主要用于高校技术创新能力,并对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政策建议
1. 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力度,优化高校科技队伍。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是高校科技创新的根本动力和重要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地区科技的发展。实证研究表明,高校国家财政性经费占GDP比重、研究与发展经费和科技人力均对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力度,优化高校科技队伍,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第一,拓宽西部高校科技经费的来源,建立多渠道的融资系统,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力度;第二,通过增加投入经费,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西部,为西部科技发展做贡献;第三,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积极引进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加强国际交流活动,重点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创新人才,形成结构合理的高校科技创新队伍;第四,加大对重点科技项目的资金支持,以此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
2.? 合理配置科技資源,提升投入产出效率。自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力度逐渐增大,科技创新能力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升,西部高校科技创新投入逐渐增加,科技成果得到显著提升,但科技论文的R&D经费产出率较低。因此,要合理配置科技资源,提升投入产出效率。首先,高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合理配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研究的经费投入规模,做出有特色的科技研究成果,使投入产出效率最优化;其次,西部高校应主动与东部高校交流与合作,寻求类似专业领域的多个高校联合互助,实现资源技术共享,减少资源的重叠浪费,提高科技投入效率;最后,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制定合理的科技考评体系,将投入产出效率作为科技考评的重要指标,以此提升投入产出效率。
3. 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能力的体现。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然而实证研究表明,西部高校科技成果转让收入对科技创新能力影响不显著,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低,制约了西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要注重科技成果转化,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第一,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如美国由政府资助成立了全国性的科技成果推广机构,还通过促成各种计划来鼓励科技成果的转化,在全国建立技术推广的中介网络,为科研成果的转化助力[12]。西部各地区政府也应资助与鼓励高校设立专门机构,进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吸收工作,并建立技术推广的中介网络,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多种渠道。第二,提高与企业合作的力度,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通过校企合作,高校可及时了解市场的最新动态,根据市场与企业的需求,研发科技成果,实现学校科研、开发和推广的紧密结合,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军华,张晓磊,陆根书.我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省际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01):66-73,98.
[2]孙继红,马海泉.创新驱动:大学发展的源动力[J].中国高校科技,2017(09):4-6.
[3]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701/t20170125_295701.html
[4][9]党杨,景莉莉.基础设施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J].中国高校科技,2017(07):31-33.
[5]付晔,林艺文,马强.校企科技合作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02):12-15.
[6]李维春,吴穗川,谢开勇. R&D投入对高校科技创新产出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J].中国高校科技,2015(06):11-14.
[7]郭淑兰.欠发达地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02):103-105.
[8]都宁,刘梅华.学术交流活动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J].中国高校科技,2015(11):20-21.
[10]付晔,林艺文,马强.校企科技合作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02):12-15.
[11]Freeman C.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Lessons from Japan[M].London Printer Press,1987.
[12]Freeman C.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Lessons from Japan[M].London Printer Press,1987.
[13]彭志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浅议[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Z1).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Abilit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Wester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CAI Wenbo , YANG Lixue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Xinjiang 832003,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directly influenc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and the reg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of western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panel data model and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of western universities from 2000 to 2015. The research finds: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anpow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nd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nferences in western universities All of them are on the rise; the states financial investment, per capita GDP,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anpow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unds, and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nferences all contribute to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of western universities. Releva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re proposed for the research result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west.
Key words: ???“Double First-Class”; western universitie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mpirical study;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