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程少清

    伴随着《成语大会》,《汉语听写大赛》等节目的热播,国学越来越受重视。语文教学显得越来越受世人瞩目了。汉语教学是孩子所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重要途径,是帮助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前提,是培養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充分表达情感的基础。所以,学好语文,是孩子们的重要任务,而教师的责任就是让学生学好语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值得我们重点关注。如何进行阅读教学呢,以下是我的一点看法及体会。

    一、阅读教学应给予重视

    初中阶段,是学生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初中毕业后,大部分学生会走向社会,从事各种职业,他们会与不同的人进行语言交流,也免不了要阅读许多文字材料,这就需要他们对语言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这种能力从何而来,初中三年的语文阅读教学是主要来源,可以说搞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走向社会后与人正常交流的保证。

    初中三年,是学生从小学向高中过渡阶段。到高中阶段,学生对字词等基础知识的学习相对会减少,会学习更多的文章,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会更高。所以,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尤为重要,只有扎实打牢阅读基础,才有更好的阅读发展空间。

    二、如何进行阅读

    1.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师生互动,共同参与。

    我们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训练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要让学生参与活动,进行实践,并且学生是主体。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的接受,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只能是空谈了。从阅读文章到问题分析,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理解,去探究,去实践。要让学生感受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的快乐,只有这样儿,他们才会更主动更快乐地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维维持住学习的大方向,不跑偏,是当地予以点拨,启发。对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表扬,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进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如“你觉得我们的阅读学习存在什么问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你有什么好的建议”等等。这会让学生更有“主人翁”意识,更能积极参与主动参与学习。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读到的好文章分享到课堂上来。大家共同阅读赏析,这些都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也更有利于阅读教学的开展及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阅读教学要循序渐进

    我多年来从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土生土长农村孩子,他们的学习条件有限,阅读量小,视野不宽阔,对语言或事物的理解能力相对低一些。故在教学中,要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安排。

    所选的阅读材料,可以先选择一些学生更易读懂的记叙文,体会故事所表达的情感,学习表达方式方法,逐渐接触一些内涵更深一些的散文,议论文等。问题的设计也要浅显的开始,逐渐引到更高层次的问题,然后进行解决,这样体现出梯度变化,让每个学生都有发挥,都有用武之地,都有所得,都有所提高。

    3.具体措施

    (1)文章是由字词句组成的。首先应做到读准字音,熟悉字形,理解字义,然后是词句结构,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特点等。这些基础知识要学扎实,为以后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多种能力同时培养

    阅读能力的发展是多种能力发展提高的综合体现,首先是想象力,不是所有事情和问题我们都经历过,对于那些事情和问题,很多需要想象,尽量设身处地用“如果是我”的方式去理解。其次是判断力,这可以利用一些句子来训练。如“做这件事大约需要三个月”这句话,如果把“大约”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加上“大约”,是判断更严谨。再次是分析能力。通过分析,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划分层次,分析文章结构,通过理解语句,分析文章内容,这些都是训练分析能力的好方法。

    (3)鼓励独到见解和语言表达

    阅读教学,在理解文章内容之后,还要有独到的见解,并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个见解,可以是对文章内涵的感受,也可以是对事物或人物的评判,可以安排学生写读后感,观后感,然后进行交流,讨论,各抒己见,共同提高。

    以上是我多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的一点做法及体会,阅读教学关系到其它学科的学习质量,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发展。重视阅读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大部分学生得到训练和提高是每位教师义务容辞的责任。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