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个性培育的学校课程群建设研究
葛军
一、问题的提出
2012年,浙江省启动了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在优化育人模式、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可以说,深化课程改革、优化育人模式已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这为学校打造自身特色、推动育人模式的转变创造了重要条件。遵照《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要求,高中学校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在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探讨和反思。
1.课程的碎片化、平面化问题
《方案》要求在完成国家必修课程的前提下,对四大类选修课程的开设提出了要求。一些学校只为达到《方案》提出的选修课程门类、数量和比例的要求,却缺少整体的安排和质量上的考虑。不少学校的现状是:对于选修课,教师能开什么就开什么,先满足数量要求再说。这种状况导致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课程过多,过于随意,即导致课程的“碎片化”问题;另一方面,各学期之间、各年段之间缺少整体设计,课程往往在同一维度上重复,或者课程间没有递进,即导致课程的“平面化”问题。
2.课程无亮点、无特色问题
很多选修课程开发准备不足,上马仓促,学校也没有很好地从办学传统、校园文化、办学目标和生源特点等方面去挖掘,只是机械地按四大类选修课程的要求来开设,因而许多学校在选修课程开发开设中都出现了“同质化”现象,课程无亮点、无特色可言。这显然有违本次深化课改的目的。深化课改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解决学校发展中“千校一面”的问题,如果课程建设中的这一问题不解决,新的“千校一面”问题仍不可避免。
3.课程开发开设的质量问题
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需要学校教师的积极参与。习惯了用国家已编定的教材教的教师,要在较短时间内开发出一门课程谈何容易。此外,对课程的监测和评价是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但由于选修课程的特殊性,不可能通过联考、学业水平考试、高考等正规、严格的方式来检测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容易导致从学校管理者到执教者对课程质量的忽视。再加上前述的课程碎片化、平面化等问题的存在,选修课的质量堪忧。
二、对策与路徑
随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化,“课程群”的概念也逐渐进入普通高中管理者的视野并开始出现在课程体系中。普通高中的课程群建设显然有别于高校。普通高中要根据学校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在大的课程框架内,根据课程目标的设置,建设起富有特色的课程群。
三、课程群构建的维度
抓好特色课程群的建设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入手:
1、从学校发展方向中寻找增长点
特色课程群建设之所以有助于打造学校特色发展之路,就在于它的存在与学校的发展相一致。学校特色发展需要通过一系列载体来实现,课程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学校怎样发展就需要怎样的课程来保障。因此,学校先要仔细梳理办学传统和发展方向,再以学校文化传承为依托,与自身的教育理想、价值追求等紧密结合,创建彰显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并从中进行整合,打造出相应的特色课程群。
2、从学生发展需求中寻找支撑点
学校教育是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的教育,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是以学生为本。离开了学生发展这一根本,设计得再漂亮的课程体系也是无根之树。学校课程改革要尊重学生的多元学习需求。学校在教育者、学习者的沟通交往过程中不应是拥有“交往霸权”的管理者,而应是课程资源的提供者。课程既要为学生奠定深厚的知识基础提供保障,还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选择。因此,学校的课程设计必须考虑到学生未来成才的需要。在提高综合素养上,同学科或跨学科的课程群供学生选修并为之提供有效的保障。
3、从学校优势学科中寻找扩张点
特色课程群的建设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教师在课程开发中起着关键作用。在选修课程的建设中,发挥好这些教师和学科的优势和引领作用,实行强强联手或跨学科合作的方式,带动更多的教师和学科参与到其中来,对提升选修课的质量和加强课程群的建设都是极为有益的。当然,并不是一定要跨学科才能组成课程群,同一学科,从不同方面来组建的课程也可以组成一个课程群。从学校优势学科中寻找扩张点还包括从被评为省、市精品选修课程的学校课程中挖掘潜力,由在开发选修课方面富有经验的优秀教师以师徒结对的方式,帮助更多的教师来开发相关的选修课程,提高他们的辐射力、影响力。由学校的优势学科和优秀教师来带动课程群的建设,还可以提升课程的品质。
四、课程群构建的途径
建构课程群,既有学科的课程群,又有特色选修课课程群,一般可基于三种方式展开课程群建设。
1、基于学科课程体系建构课程群
学校通过对学科模块的构建和重组,建立起以学科课程体系为依据,以“四个三”(即三维目标有机融合,三类课程有机整合,三个年级有序衔接,三个层次学生共同提高)为要求,以重组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实现必修与选修互融互通。
2、基于学生专项素养培养建构课程群
学校围绕学生专项素养培养为目标,构建相关课程群。
如为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我校整合物理与化学两个学科的课程,建构了《科学素养》课程群,通过科学素养课程群培养学生“探知真理”精神。如为培养学生良好国际视野,实现学生“兼容并包”能力的育人目标,学校建构《美丽英语》特色选修课课程群。
3、基于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建构课程群
学校可立足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挖掘课程资源培养人。如我校立足多年的办学特色,整合原先的国学社团与国学大讲堂等素材,创建《走进国学》特色课程群,注重学生人文素养与明德知礼情操的培养;学校基于地域文化,建立《北海塘文化》特色课程群,这也是多个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本土情怀和实践探索精神。
五、结束语
采用“课程群”模式对学校课程进行管理,可以使课程的培养目标通过课程群来实现,课程本身的独立性得到弱化,而各课程之间的联系性越来越紧密,交互性更强。课程群制度的各个环节都把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放在第一位,因此实行课程群教学体系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首先在课程群范围内,具有联系的几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加确切;其次把相关课程在教学实际中紧密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拓展,在教学中真正做到融会贯通,进而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管理需要进一步做好课程群的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