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新探

朱其志
[摘 要]目前,高职教育对“个人素质”、“个体可持续发展”等关注不够。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启示意义。不论何种教育,也不管层次高低,必须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全面拓展人的个性,从而促使个体与自然、社会高度统一。当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管理定位不准,对培养目标存有片面的认识。在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应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生涯关怀,重视培育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环境陶冶,创设积极和谐的高职育人文化。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1-0182-02
现代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需求,培养适应新常态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能力发展的教育类型。高职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关键的一环。当前高职教育片面强调了其社会功能,对“个人素质”、“个体可持续发展”等关注不够。这既给学生的成长带来困惑,也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误区,影响高职教育终极价值的实现。
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启示意义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启示意义在于,不论何种教育,也不管层次高低,必须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全面拓展人的个性,从而促使个体与自然、社会高度统一。教育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工程,与培训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培训是功利的、短期的,针对性很强;而教育是人本的、长期的,要关注人一生的发展。当前高职教育中的误区,其本质在于片面强调其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生管理工作变成了人才培养过程的附庸,扭曲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因此,高职教育在注重学生技术技能培养的同时,必须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下功夫。
二、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定位不准,对培养目标存有片面的认识
当前高职教育人文关怀不够,受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影响较大,过分强调了社会和经济价值,经常被冠以“经济腾飞的基石”、“促进就业的秘密武器”等标签,其价值取向还徘徊在实用主义教育的阴影之中,没有能从“把有限的价值当作人生的终极价值”[1]的误区中走出来。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分强调专业课程的重要性,一些职业素质课程只是“调料”而不是“油盐”,学生管理工作也只是维持安全与稳定的手段,缺少从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考虑的思维,这就必然导致学生“疲于应付”的现象。高职教育天然具有应用性和技术性,直接关注了职业与生计的关系,但这不是忽视 “高等性”和“教育性”的借口。基于这样的认识偏差,目前学生管理工作主要有两种偏差。一种是倾向于照搬照抄普通本科院校的模式,理论灌输高于技能训练,导致学生很难满足现实职场的需要;另一种是夸大技术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忽视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职业发展后劲不足。
(二)指导不力,育人工作不能适应新的要求
相对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而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尚未重视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学工队伍构成也比较复杂,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也有所欠缺,再加之部分高职院校发展时间不长,缺乏专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知识培训,从而对高职学生素质能力、智力特点、心理特征的关注、关心不够。因此,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思想教育和常规管理等方面都缺乏行之有效的载体和方法,一般是就问题解决问题,缺乏预见性和发展性教育对策。这与新时期高职学生的培养要求相去甚远。与此同时,由于许多高职院校近几年外延发展太快,内涵建设相对滞后,学生管理队伍建设也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不仅在学历层次、职称水平、业务知识上与国家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要求有较大差距,而且在高职生实习实训跟踪、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等具体工作中,也缺乏科学有效的手段和技巧。
(三)忽视需求,偏离学生个性全面的发展
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时刻,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赋予高职教育新的内涵,从单纯注重职业技能训练转变为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不仅要使无业者有业,还要促进有业者不断学习,实现自身技能的“升级换代”,从而提升工作能力与生活品质。当前高职教育管理中还存在只注重技能训练,而忽视对人的潜能开发的揭示;只注重培养学生工作岗位目前所需的职业技能,而忽视对人的可持续职业发展能力的扩展;只注重对学生行为的改造,而忽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培育等诸多不良现象。难怪,时下有人发出这样的感叹:高职院校中“人”不见了,高职院校就是“人力加工厂”。[2]这种现象已经影响到学生独立个性的发展,耽误了解决学生思想认识水平低,辨别是非能力差等问题的关键时期。直接表现就是高职生往往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没有远大的抱负和追求,职业规划不明确,每每遇到困难和挫折便不知所措,甚至走向极端;缺乏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公德觉悟较低,不文明现象和不注意行为礼仪情况比比皆是;社会适应能力较低,不能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三、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路径选择
(一)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主张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其基本要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将合作教育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始终,积极营造和谐、平等、自由的教育情境。学生作为有生命的个体,是有见解、有情感、有渴望也有能动精神的人,任何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有一个美好的前程。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超越“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局限,对学生亦师亦友,特别是学生管理人员更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差异,尊重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的疑虑和“异想天开”的想法,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成长,在独立探索中成熟,在自然发展中成功。二是注重可持续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人才培养目标从单纯的“职业技能”培养转变为“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把综合素质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目标追求,用综合素质教育观取代传统的职业教育观,把发展“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将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机统一起来,积极构建科学的素质测评体系,让“素质培养”与“能力训练”双翼齐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生涯关怀,重视培育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
培养“德业俱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我们高职教育孜孜以求的目标。重视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隐性职业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胜任能力冰山模型”表明,决定一个人能否在某项事业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并不是外显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冰山以下的隐性成分,包括一个人的性格、动机、价值观等。[3]我们知道,职业素养包括一个人在职业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如果我们把一个人的所有才能看成是一座冰山,那么浮在水面上的就是他的知识、行为和技能,这些是能看得到的,即显性素养;而潜在水面之下的东西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追求,这些是看不到的,我们称之为隐性素养。职业素养中大部分是隐性的,肉眼看不到的,就如同一座冰山有3 / 4存在于水底一样,正是这3 / 4的隐性素养支撑了一个人的显性素养的发挥,也就是说隐性素养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潜力。可以说,隐性职业素养才是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因素,因为职业技能只决定一个人能干什么、会干什么,而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等决定了个体想干什么以及愿不愿干。
(三)环境陶冶,创设积极和谐的高职育人文化
世界日新月异变化,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带来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念,而个体的价值追求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文化作为一种信念、道德与心理的力量,是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果,对于人们的行为具有支配与引领、规范与调解的作用。这告诉我们,文化环境在学生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催化力量,它可以将学生的期望、认识、情感、意志等好品质凝聚、同化,在潜移默化中将学生的个体需要指向确定的行为动机,引发正确的行为习惯,真正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但是,当前高职文化土壤还很贫瘠,还没积淀形成被全体高职人所普遍认同、内化、奉行的精神要义及通过制度架构在主体人和其他实体物上的人文成果[4],还需要我们努力探寻具有高职特色的文化归宿。在高职文化建构过程中,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全面发展高度,倡导人与人之间相互包容尊重、团结互助的群体精神,自尊自立、自重自强的独立精神,公平公正、守约诚信的道德精神,并将他们注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高尚的文化气息中,“开放合作,尚德重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提升与进步。
高职教育学生管理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诉求,不但要让学生知道“以何为生”,而且要让学生知道“为何而生”。在帮助他们学好职业技能的同时,要尊重个性,塑造人格,充分发展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敬业乐业。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建.人性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3(19):9-12.
[2] 徐生.论我国高职教育的价值取向——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9):120-124.
[3] 朱芝洲.高职教育的职业化倾向与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09(4):73-75.
[4] 石芬芳,胡类明.基于高等教育层类视角的高职文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7):10-15.
[责任编辑:刘凤华]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