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古诗文教学之我见
杨淑苹
根据低年级儿童思维发展的 特点和接受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插图,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学词识字,理解诗句的含义,弄清诗句间的内在联系,培养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还要通过朗读背诵,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借助图画学词识字,培养观察能力
教材中选入的古诗是从儿童的知识水平出发的。语言浅显,明白晓畅,平易近人。但毕竟是文言,学生们接受仍有一定难度。如《鹅》中的“曲项”、“拨清波”,《梅花》中的“遥知”、“为有”,单凭工具书很难理解透,必须按照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进行恰当引导。即借助课文插图先让学生仔细观察鹅“曲项”歌唱的样子,和用脚掌拨水的动作,再理解“曲项”、“拨清波”的意思,就很容易了。《梅花》中的“遥知”、“为有”是比较抽象的,教师更需引导学生看图并辅之必要的动作演示,来帮助他们学懂。使其知道,观察事物不仅靠视觉器官,还要靠嗅觉等其他器官,“遥知”是远望而知(不是雪而是梅花), “为有”是通过鼻子嗅而判断出(梅花暗香的)。
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观察事物的顺序。鹅主要是动态描写,作者的观察次序是:初看,一群鹅在池塘中嬉戏追逐。再看每只鹅都曲着长脖子对天高歌。细看,鹅身上那洁白油亮的羽毛与绿水相映,让人感到是那么可爱。作者通过由面到点,自上而下,一层一层地观察,捕捉到鹅游泳的特点,因而写出了浓郁的诗情画意,给读者的印象颇为深刻。
二.启发挖掘诗句底蕴,培养想象能力
古诗的语言是精炼的,跳跃的,集中着丰富的想象,饱含着强烈的感情。教师要启发学生挖掘诗句的底蕴,弄清诗句间的内在联系,进而通晓全诗的内容,培養想象能力。康德曾说:“想象力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创造力量。”我们今天教孩子学习古诗,其目的就是为了自小培养这种“创造”能力。
《锄禾》中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两句绘出了农民辛勤劳动的形象。前一句交代了锄禾和锄禾的时间,后一句是前一句的结果。诗人描写了这一精细而又富有生活实感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锄禾是一种强体力劳动,且又是“日当午”,农民必然是背灼日光,足蒸暑气,汗流浃背。正是由于农民的辛勤劳动,才是庄稼获得丰收。这为下两句做了有力的铺垫。到了第三句,作者突然荡开一笔,以特写镜头,描绘出色味俱全、忘而生津的一盘盘美味佳肴。前后两句截然不同的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作者怀着同情农民的强烈感情,以简洁的语言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感情真挚强烈,语言朴实犀利。仿佛诗人在大声疾呼:浪费粮食就是极大的犯罪!教这首诗,若能这样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意,而且能使其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三.指导朗读背诵,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
古诗具有节奏鲜明,韵律优美的特点,最能唤起读者朗读的兴趣。通过朗读背诵,可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吸收,提高阅读和欣赏水平,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审美能力。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应特别重视朗读训练,注意正音正字,口顺句熟,做到边看、边读、边想,对一字一句都要见于书,入于目,发于心,出于口,赋之以感情,使禁止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从而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知其美的所在。
形象美。《梅花》的作者以朴素明快的文字,写出了梅花的千姿百态、不畏严寒、笑傲风霜的风格。在诗的前两句中作者匠心独运地运用了“数”、“独”二字,高度概括出寒冬的特色。此时,自然界的各种花草,都已悄然无声的冬眠。唯有墙角上的“数枝梅”生机勃勃,破凌怒放,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预兆。继而,作者用笔直述写出了梅花的特点,远看似雪,而不是雪,色泽洁白,生辉耀眼,这是高洁的象征。同时,还有股看不见、摸不到的香气迎面扑来。作者用了一个绝妙的“暗”字,赞扬梅花不以浓妆艳抹招人喜爱,而以默默散发清香,怡悦人们心志,这是梅花的又一特点。多么美的形象啊,文字美,花枝美,风格美,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使其受到美的教育。
色彩美。古诗常以不同的色彩来渲染、描绘事物,让读者感受其色彩美,产生相应的联想。《鹅》中写有四种颜色:白、绿、红、清,点缀得错落有致,光彩夺目。“白毛”与“绿水”,“红掌”与“清波”,对比鲜明,相映生辉,让诗的感情色彩更加浓厚。这种色彩美,要指导学生边朗读、边体会,能在大脑中展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总之,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要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让孩子们在仔细的观察中,了解诗句的意思。并借助他们丰富的想象,逐步把握诗歌的情感,在背诵的过程中,真真切切感受到诗的美。这即使古诗教学的方法,也是提高同学们学古诗各方面能力的必由之路。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回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