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内模仿”的生理机制研究
龚小丽
摘 要:“内模仿”是舞蹈审美活动中最重要的审美心理之一,也是观众体验舞蹈情感的心理基础。它是指观众通过想象模仿舞者的肢体动作,进而与舞者达到一种共情状态的过程。镜像神经元是当代西方心理学界所取得的一项可与DNA相媲美的神经科学新发现,它的发现为舞蹈“内模仿”提供了生物学依据。本文将舞蹈“内模仿”置于镜像神经元理论视野下审视,寻求舞蹈“内模仿”发生的生理机制,为舞蹈艺术审美和创作提供科学的指引与理论基础。
关键词:舞蹈“内模仿”;镜像神经元;生理机制
一、舞蹈“内模仿”
约翰·马丁在其《舞蹈概论》中提出了“内模仿”概念,“我们面前的无生命物体如能经验有意识的经验,则可经验运动的经验;而将这些运动经验转换成我们自己的意识的能力,就被恰如其分地称为‘内模仿。”[1]马丁认为,我们对物体的反应是一种运动的反应,而这种反应存在于我们对它的经验之中,并由我们的神经与肌肉经验赋予名称。比如,当我们看到石柱最长的面平行于地面时,会毫不犹豫地认为它平躺在地面上;看到石柱最长的面向天空延伸时,会认为它耸立在地面上。我们之所以会产生“平躺”“耸立”的感觉,是因为我们将石柱的位置转换成我们身体所处的位置,我们体会过身体平躺与站立、肌肉横向舒展与纵向延伸的感觉,因而我们将自身的身体经验作为理解石柱的主要依据。所以,这些“平躺”“耸立”的姿势,并不是石柱本身所具有的性质,而是由我们的身体经验所赋予它的名称。而这一反应过程正是“内模仿”过程。
马丁认为“内模仿”最适用于所有艺术反应中的舞蹈艺术。他认为“内模仿”不仅反应在以无生命的物质为载体的建筑、雕塑等艺术中,而且更反应在以人的生命体为载体的舞蹈艺术中。因为我们会对与我们完全相像的身体行为做出更强有力的反应。马丁描绘了舞蹈审美中“内模仿”过程:“我们对于呈现在面前的动作将不再仅仅是观众,而且成了参与者,虽然在外表上仍旧安然就座,但我们却在用自己的整个肌肉组织,通过想象来舞蹈。很自然,这些运动反应会由我们的运动感觉接受器记录下来,并唤起与最初使舞蹈演员激动起来的那种感情联系相似的联系来。正是舞蹈演员的全部功能在引导我们用自己的内模仿能力去模仿他的行为,以便使我们能体验到他的情感。”[1]从这一“内模仿”过程中我们可以得知:舞蹈“内模仿”不是一种单纯的外形动作的模仿;它是由观众的想象所代替的,只形诸于内心而不外现于动作,但伴随着肌肉的运动;它是观众通过内在模仿舞者的肢体运动,同时调动情感、想象、理解等心理要素与舞者产生共情的过程。我们都曾有过此种体验,当欣赏芭蕾舞作品《天鹅之死》时,舞者揉动、抖动、上下拍打等臂膀动作,总能刺激我们手臂上的神经、肌肉,调动起我们的内模仿能力想象自己和她一样舞动,在这种对“天鹅”外在形态的“模仿”下体会到一种对生命的渴望和与命运进行不懈反抗的搏斗精神。
二、镜像神经元与舞蹈“内模仿”的生理机制
(一)镜像神经元
镜像神经元是当代西方心理学界所取得的一项可与DNA相媲美的神经科学新发现。它是一种存在于灵长类动物和人类大脑中的特殊的神经元系统,它们在个体执行动作和观察其他个体执行相同或者相似的动作时均会产生发电。意大利帕尔马大学神经科学中心的研究人员里佐拉蒂,加勒斯以及福加塞等人发现恒河猴大脑F5区域的一类神经元在恒河猴自己执行动作和观察到其他个体执行相同动作时会产生同样程度的放电,就好像自己执行动作时的体验与观察其他个体执行相同动作的体验一样。比如猴子在抓取花生和看到其他猴子或人抓取花生时,大脑相同区域的神经细胞都会被激活,因为观察其他人或猴子抓取花生时就像获得自己抓取花生的体验一样。科学家把这类像镜子一样直接在大脑中重现被观察对象所执行动作的神经元称为“镜像神经元”。
随后,研究人员发现人类大脑中同样也存在镜像神经元系统。法蒂加等人通过经颅磁刺激的方法发现,与静止的手臂动作相比,被试者在观察他人抓握动作时所导致的运动诱发电位更强。由此证实了人类中确实存在观察/执行的匹配系统。里佐拉蒂等人还确定了人类镜像神经元主要分布在颞上沟,顶下小叶以及额下回等大脑区域,还有后顶叶区、上颞叶沟和脑岛中叶也存在着大量的镜像神经元细胞等等。通过经颅磁刺激技术,研究人员还证明了人类镜像神经元与猴镜像神经元的不同之处,比如人类镜像神经系统可以编码出更完整更复杂的动作,而猴镜像神经元不能。
由上可知,舞蹈“内模仿”既不是单纯的生理模仿,也不是单独的心理反应,而是观众通过身与心内在模仿舞者的肢体运动与其产生共情的过程。舞蹈“内模仿”包含模仿与共情两个层面。研究发现,在人类模仿与共情两个过程中,镜像神经系统都会被激活,并且镜像神经系统激活程度直接决定人们“内模仿”能力。
(二)镜像神经系统是模仿的生理机制
研究人员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等脑成像技術发现,人脑中同样存在能够匹配观察到的行为和自己执行行为的镜像神经系统。亚科博尼等人在研究中发现,观察者在模仿手指运动以及根据空间提示模仿同一手指运动时,他的同一镜像神经系统区域(左侧额下回布罗卡区域和顶上小叶)均产生放电。研究发现其中顶叶负责编码被观察者动作,额区则负责对动作进行编码及理解动作的目的。这表明“模仿是基于观察行为和形成内在行为表征并执行该行为的直接匹配机制。”[2]此外,布奇诺等人也发现,“参与者被要求观察专家吉他手如何拨动琴弦并随后进行模仿。在观察过程中被试的额顶叶的镜像神经元被激活,而在他们进行模仿的时候,相同区域的激活程度更大。”[3]可见,人类在观察和执行动作这两个过程中都会激活同样的镜像神经机制,并在执行动作时,镜像神经系统活动将达到最大激活强度。
模仿是指在对物体的观察下而诱发的运动系统的激活。在舞蹈“内模仿”过程中,虽然观众的内在模仿没有外在可见的筋肉动作,但也会激活运动系统,刺激肌肉反应。科琳·朱拉等人通过观察芭蕾舞、印度舞观众的手和手臂的运动诱发电位反应,来测量其皮质脊髓兴奋性。研究发现相比观看其他种类的舞蹈演出,欣赏芭蕾舞的观众所呈现的手臂肌肉的运动诱发电位的幅度更大;在人际反应指数想象力分量表中得分越高的观众,在欣赏印度舞时手臂的运动诱发电位幅度也越大。因此,观众的“内模仿”是一种伴随肌肉活动的生理心理反应,且观众的审美经验及想象力越是丰富,其在审美活动中的生理反应就越是强烈。因此,想象与审美经验包括身体经验是观众内在模仿的先决条件。并且它们的存在直接与镜像神经系统的活动有关,尤其是审美经验。研究发现,在观看同一芭蕾舞蹈片段时,专业芭蕾舞演员比非芭蕾舞专业的舞蹈演员镜像神经系统的激活程度更加明显。
因此,从观察和执行动作两种过程都激活同样的镜像神经系统来说,观众模仿过程实际上就是镜像神经系统的激活过程。观众在欣赏过程中,镜像神经系统被重新激活,并负责编码及执行这些动作的皮层,包括运动皮层,在想象与审美经验的作用下,进行内在模仿,完成动作输出。因此,观众的模仿是以镜像神经系统为其生理基础的。
(三)镜像神经系统是共情的生理机制
研究发现,共情的过程同样与镜像神经系统的活动有关。加勒斯等人使用脑成像技术研究发现,无论被试者是因闻见难闻的气味而产生厌恶的感觉,还是看到他人脸上因闻见难闻气味而出现厌恶表情时,同一组镜像神经元(左前脑岛和右前扣带回皮层)被激活。辛格等人的研究也发现,被试者在经历痛觉刺激和观察自己的亲人经历痛觉刺激这两种情境下,都激活了他类似的镜像神经系统区域,而且激活程度与被试对自己共情程度的评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此外,也有研究证明镜像神经系统功能的损伤可能会导致共情能力的缺乏。可见,共情与镜像神经系统有着密切联系,并且人类的共情能力与镜像神经系统的激活程度呈显著的正相关。这些研究都表明在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存在某种“共享表征”,使他们可以进行情感交流。“共享表征”是指人们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产生的心理表征与知觉到他人体验同样情绪时产生的心理表征两者重复的部分。观众正是在镜像神经系统的参与下,通过“具身模仿”激活自身内在的“共享表征”,从而“感同身受”地体会到舞者所传递的情感情绪,并在此基础上,从感性直观向理性感悟升华,最终实现自身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镜像神经系统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社会认知神经基础,也为我们的审美心理活动提供了生物性支持。作为一种集生理与心理反应于一体的审美过程,舞蹈“内模仿”离不开镜像神经系统这一生理机制。正是基于鏡像神经系统如此生物特性,我们才能完成一种形诸于内心而不外现于动作的模仿,达到“感同身受”地体验他人情感的状态,并由此获得精神上极大自由与愉悦。此外,镜像神经系统还具有储存行为模式记忆、社会交往等功能,因此,观众随着审美活动的不断丰富与深化,他的镜像神经元系统也将不断地生成新的行为模式记忆,支撑着他完成更为复杂的审美活动。
三、结语
舞蹈作为艺术之母,它是通过人类与生俱来的身体为载体、媒介实现由内向外的情感释放与表达,而观众是以其生命体、共同的生命体验与创造者形成共鸣。透过镜像神经系统理论我们清晰地认识到,镜像神经系统为观众模仿与共情提供了生理基础,舞蹈“内模仿”过程就是镜像神经系统的激活过程。因此,镜像神经系统是舞蹈“内模仿”的生理机制这一发现为我们今后研究如何提高“内模仿”能力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其他的舞蹈审美心理研究提供了新的生物学视角。
参考文献:
[1][美]约翰·马丁.欧建平译.舞蹈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47,51.
[2]胡晓晴,傅根跃,施臻彦.镜像神经元系统的研究回顾及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9(1).
[3]心理科学的“DNA”: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