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写作教学课例范式与追求
实施新课改以来,课例研究已经逐渐成为对教学有着重要影响力的领域,它主要是以课堂为中心,在课前、课中和课后所开展的各项活动,不但包括研究人员、上课教室和同事之间的沟通,还包含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探究、合作。课例研究为我们一线教师集体备课、观课、磨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为进一步深化教学研究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课例”的精华所在是“例”,例子本身具有典范性,既有典型的,在普通中起到代表作用的例子;还有示范性,也就是在某一教学领域能够作为标准和样式供大家参考的模板。课例的特性还是“例”,因为这个“例”又会形成某一类样式,所以又和很多的课型有相似之处。因为“课例”本身具有的属性特点具有“范式”的作用,因此我始终认为课例其实是架起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研究,我总结了三種基本的课例,这些课例都有名师长期的教学示范,都有自己的教学原则,这也是教学实践的范式。
一、知识先导式——模仿训练
在作文序列训练实验中及树楠老师就提出了“讲”“读”“练”三结合模式。所谓的“讲”就是根据学生每天的训练项目,从中选择一些有规律的东西,然后提出注意事项和要求,促使我们的学生在训练的时候有法可依。“读”就是给学生提供对应的范文,供初中学生进行借鉴或者仿写。每次训练给学生提供的范文主要分为三大类:课文、报刊杂文、学生的优秀作文。每篇范文的选取都力求做到针对性,做到和教材的重点一致,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练”就是明确每个人的要求,落实每次“讲”和“读”的重点,在动笔之前先让学生讨论,达到开阔眼界、启发学生思路的目的,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搜集相关资料。这些课例,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写作指导的特点,也就是练有目的性,思考有依据,学习要有范例,写作要有重点,仿写要按照一定的格式。
西安市强育林老师倡导的作文教学课例中的“例”和及树楠老师的“讲”“读”“练”三结合模式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别。强育林老师的教学课例拓展了作文训练的“规范”维度,进一步深化了“知识·范例·训练”课例的规律,需要引起我们一线语文教师的重视和关注。强育林老师的作文教学课例分为两条主线,这两条主线构成了同步训练的坐标:一条是“写”的主线:(1)确定观察写作的前提,坚持观察和写作的有机统一,指导学生在观察中写好观察日记;(2)实现日记和作文的结合,帮助学生养成勤积累、多写作的良好习惯,在坚持每天写日记的同时,精心安排学生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写作步骤;(3)教会学生及时修改作文的方法,养成作文写作完成之后及时修改的良好习惯。修改作文的时候主要采取自己修改、同桌修改和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修改的方式进行。二是“育”的主线:(1)在学生作文写作之初甚至写作的全过程,要坚持生动活泼的写作教育目的,要求学生端正自己的文风,端正自己的写作态度,树立正确的文章观;(2)在学习自然的课堂上,要善于认识事物的规律,帮助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3)在面对社会上那些真善美、假恶丑的社会现象的时候,要帮助学生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认清事物的本质,实时不忘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强老师的课例在实质上主要是以观察为前提,以生活为基础,从仿写入手,坚持走写实的路子;坚持写作和修改并重,做人和作文统一的原则。
二、讲评反思式——定点强化
上海市于漪老师讲授的《夏夜的星空》这篇习作讲评课就是在学生写作之前对学生进行指导,然后给学生么你提出要求:同学们请想一想,在夏天的夜晚,当你仰望天空的时候,你看到的是什么?……学生思考之后,再布置学生写一篇作文,把自己的所想所见写下来,看一看哪位学生写的详实,想的全面、生动。我们思考这节课,其实这节作文讲评课共有两个教学目的:一是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启发学生学会想象,指导学生选到自己想象的触发点;二是给学生确定写作的常规,逐步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在课堂上所用的写作材料和方法是由老师给学生提供的,一篇是课文《天上的街市》,另外的是三篇学生优秀习作《夏天的夜空》。我认为于老师这样设计重点是为了开启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归纳总结。下面是讲评的重点:
1.教师肯定了学生写作中的优点,给学生讲明白了写作的常规,充分调动了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引导学生讨论《夏天的夜空》三篇学生作文,开启了学生想象的翅膀,引导学生修改了作文内的病句。
①我发给学生的三篇作文都是写的比较好的,老师在课下对这三篇作文进行了一些加工,语句相对通顺了,但是还留下了一些毛病,现在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这三篇作文,把这三篇作文中的毛病修改好。大家在阅读作文的时候,看看哪位同学找的又快又准,并且修改的到位。例如错别字:洁白无瑕中的“瑕”,有的学生就写成“暇”了。
②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天上的街市》这篇课文,让学生体会想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文中作者把街市比喻为明星,又把明星比喻为街灯。这样的比喻在作者的脑海中上下驰聘,活泼自然,丰富多彩……我们同学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这篇课文中作者没有展开想象,天上的乐园图就不会变成神奇的色彩,作者所要表达的主体思想也不够明朗。
③那么,作为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的思想插上想象的翅膀呢?想象的思绪是如何展开的呢?请同学们结合这三篇学生的作文发表一下自己观点,说一说那些是写的想象的内容,想象的是不是合理,他们想象的基础是什么?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A.连接想象的触发点,然后拉出想象的线头,就能展开想象。
B.想象不是作者的胡思乱想,要求必须有实实在在的东西,有具体的场景。
C.想象的内容必须和现实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衔接的要巧妙、自然。
D.想象可以形象的写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应该符合时代的气息。
于老师的这个课例展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定点”,教学目标明确,达到“想象丰富、语言通顺”的教学目的。二是“实例”所选择的素材带有示范性,习作的毛病具有普遍性。三是“强化”,教师点拨精准。结合问题指出修改的关键之处,然后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特别值得我们的学习的是:这节课没有丝毫的夸张和蔓延,简单而不简约。这就启示我们:在教学中不要把高水平的知识全部用到一节写作课上,也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摆在桌面上。上课的最高境界是举一反三,以简驭繁。
三、小札散写式——学养积累
学生最喜欢的就是自己随时随地写随笔。我们的初中学生如果每天坚持写随笔,写作的最高境界就会自然实现。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是如何激发起大部分学生对写随笔的强烈兴趣,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总结出随笔写作的基本经验,这也是我們写作课例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课题。从教学论上来看,这主要是用个别学生的成绩来说服和影响大多数学生的写作热情,从而达到不断强化学生写作欲望的目的。学生对学生的启迪,学生对学生的唤醒,这样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上海的方仁工老师就在教学中坚持让每位学生每天写作900秒,要求学生每天用15分钟的时间进行写作实践,或者是描摹、或者是议论、或者是记叙……学生天天写、自由写。要求每个学生一个学期准备一个写作本,给这个本子定一个名字,作为自己的“900秒写作本”,自己给这个本子写好序言或者后记,然后定期进行交流。一周拿出一节语文课进行交流,明确要求,讲出优缺点,及时做出反思。这样的课堂的特点是把前后两节课的练习用“问题”连接起来,形成以课为中心的讨论话题和修改任务,不要求面面俱到,但要做到每节课都有心得。
湖南的邓曰老师也是在教学中重视小札散文的写作指导。他上课的特点是让学生有话可说,主要采取的办法是:(1)引导学生多写生活随笔,有的学生一学期能写四五十篇。(2)注意积累素材,例如多读报刊杂志等。(3)把作文训练写在学生的所思所想上。(4)写作文之前教师要做好写作指导。初一的学生主要是进行记叙文的训练,把教学重点放在选材和立意上;初二主要好是训练说明文,重点是提升学生的布局构思上;初三学生主要是训练议论文,放在语言运用和修改能力上。
方老师和邓老师的贡献在于吧“随笔”写作和学生的能力提升有机结合在一起,主要采取的结合策略是课上练习或者练习后点评。这种练习和点评的有机融合既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又注重了问题的纠正,做到了分“点”指导。
写作课例的价值在于“在思考的焦点上催化”,不论是对学生进行写作知识的指导还是对写作实践的设计,焦点都放在了引发学生思考这个着力点而出发的,这个“点”的基本内容是思考辩论的多元化。我们在引导学生思辨多元化上展开训练,就是要鼓励学生敢于思考,要等待学生奇思妙想。学生思想的创新是国家实施伟大复兴创新的关键。如果从写作课教学方面来说,在思考的焦点上不断“催化”,也是我们写作教学的灵魂所在。
路兵,山东省高青县实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