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关于“逆全球化”概念文献述评
摘 要 2016年以来,国内关于“逆全球化”的讨论逐渐增多,形成了一股研究“逆全球化”的热潮,准确把握“逆全球化”的概念内涵,对于“逆全球化”的本质理解和深入研究至关重要。本文通过重点梳理、评述国内关于“逆全球化”概念文献,提出理解“逆全球化”概念的关键要素,希望对研究者有所裨益。
关键词 “逆全球化” 概念 文献述评
作者简介:柴明辉,四川大学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1.346
明确界定概念是学术研究的逻辑前提。正如黑格尔所言,思想和科学的洞见,只有通过准确把握概念才能得以实现。对于“逆全球化”的研究,也必须从全面把握概念入手,总体上而言,国内学者对“逆全球化”概念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正如对全球化概念的理解,国内学者并未就“逆全球化”的概念做出一致明确的界定,不同学者因知识背景、研究领域、关注焦点等的差异,对“逆全球化”概念给予了不同的见解。
一、官方层面的理解
“中国共产党对全球化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官方语言真正用‘全球化这个概念不到十年时间,我们对世界趋势的战略判断是‘三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 。“逆全球化”这个术语更是近两年才出现在领导人的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的讲话中指出“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仍然脆弱,全球贸易和投资低迷,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波动,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矛盾远未解决。一些国家政策内顾倾向严重,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世界经济增长低迷态势仍在延续,‘逆全球化思潮和保护主义倾向抬头,主要经济体走向及外溢效应变数较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 。可见,官方对于“逆全球化”的认识基本沿用了经济全球化的视角及思路,同时也从国家政策、保护主义等层面对“逆全球化”内涵进行了拓展和深入思考,是对全球化大趋势的一种宏观描述和方向判断。
二、学者层面的解释
契合官方这一思路,相关学者也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佟家栋等认为作为经济全球化进程对立面的“逆全球化”特指在经济全球化进展到一定阶段后所出现的不同程度和形式的市场再分割现象。包含了由全面开放退回到有条件开放、甚至封闭的过程,体现为在国际间对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流动设置的各种显性及隐形障碍。“逆全球化”不仅表现为一国政策对多边开放立场的反转,也表现为对区域一体化的逆转 。郑春荣指出“逆全球化”又称“去全球化”,与以资本、生产和市场在全球层面加速一体化的全球化进程背道而驰,是指重新赋权给地方和国家层面 。孙伊然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角度,认为逆全球化同时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首先,它指向纯粹经济意义上的、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停滞或倒退;其次,它还指向阻碍或禁止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政治过程。简言之,“逆全球化”既是经济现象,亦是政治进程 。从经济和政治双向视角来透视近年来世界上出现的“逆全球化”现象,我们就能够更全面、深入的理解“逆全球化”的本质,也为我们更全面认识经济全球化进程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为了更好的诠释“逆全球化”的概念,国内学者通过对反全球化、去全球化、等相关术语的对比探讨,更加清晰、丰富、有逻辑的展现了“逆全球化”的内涵与外延,折射出广义和狭义“逆全球化”的认识视角。任剑涛对全球化、反全球化、逆全球化三者的关系进行了梳理。认为反全球化、逆全球化与全球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反全球化主要是一种思想运动和社会抗议行动,逆全球化可以说是倒转全球化的国家化蜕变;三者总是相携出场的,但反全球化主要是社会力量作用的结果,逆全球化则非国家力量介入甚至是主导而不足以成事儿 。唐庆鹏认为“逆全球化”是与全球化向背或者说是逆全球化潮流而动的一种趋势。在英文中,至少有两个概念与之接近:反全球化和去全球化。“反全球化”代表一种质疑、批判全球化的思潮以及相关抗议性运动;去全球化是一个不断削减国家间相互依存和一体化的过程,集中体现为国家所实施的一揽子贸易保护政策,反映了国家在国际交互和协作上的退缩,通过对近年来部分发达国家动向的观察,主要体现为后一种意义上的逆全球化,也就是去全球化 。陈伟光等对反全球、去全球化、逆全球化的内涵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反全球化强调社会运动,去全球化强调政策和规则,逆全球化强调结果和效应。反全球化是对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负面效应的集中反映,主要表现形式是通过游行示威、集会结社、论坛会议来要求扭转和纠正全球化的不利影响;去全球化是指有关国家通过制定相关规则和制度来限制全球化进一步扩张的行为,更多地强调通过政策手段来实现对全球化的遏制,往往是政府迫于民众反全球化的舆论压力,而将民众对全球化的负面情绪上升为国家政策;逆全球化是指反全球化的舆论压力和去全球化政策的作用下影响各行为主体的选择性行为,最终导致衡量全球化的主要指标发生重大变化,如贸易、投资、移民等指标的显著降低。逆全球化的发展演变是存在一个逻辑演绎过程,表现为从反全球化的运动进而过渡到去全球化的政策,最终发展演变为全面逆全球化 。
三、“逆全球化”概念的思考
在国内,“逆全球化”是一个近几年才出现的概念,对其专门的研究也是在官方使用“逆全球化”一词之后,学者们才积极响应,对其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界定相对较少,更多学者是在官方的语境下沿用经济全球化的总体思路,将近年来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相违背的行为、现象、结果归为“逆全球化”,在此背景下进行各种问题的讨论。综合来看,国内对“逆全球化”的理解和运用,贯穿着从经济全球化各项指标的异常来判断认识“逆全球化”这一条主线,同时,也延伸到全球化逆流背景下国家层面的政治、政策走向及其影响;反过来讲,经济全球化的理解范式也限制了研究者们对“逆全球化”广度和深度的探究。从认识视角来看,官方层面对“逆全球化”思潮的理解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点,是对国际形势现状和走向的总体把握,是一种宏观认识和广义上的“逆全球化”,但其内涵和外延模糊,并未有具体参数和衡量标准,也没有说明相与“逆全球化”联系的相关因素。孙伊然对“逆全球化”是“经济现象+政治进程”的界定,简单明了,但是将两者之间分离开来,不利于对“逆全球化”演进的考察和根源的追溯。陈伟光等通过对相近概念的界定与对比分析,条理清晰,相近概念清楚,逻辑严密,不足之处在于:相近概念严格区分开来,外延之间的联系被忽略,概念简洁性大打折扣。
对“逆全球化”概念的准确把握需要建立在对全球化具有明确认识之上,通过对国内关于“逆全球化”概念的文献梳理,笔者认为,“逆全球化”概念的界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综合考虑:第一,从经济全球化的大视角出发,来界定“逆全球化”的概念,可以从总体上对概念的范围进行有效的把握;第二,“逆全球”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具有明确主权范围的民族国家,即“逆全球化”是国家层面的行为;第三,“逆全球化”是国家层面的政策行为,而不仅仅是社会运动;第四,“逆全球化”的政策目标之一在于削弱国家相互依存和一体化;第五,“逆全球化”化的价值基点是以国际层面的国家利益为核心。
注释:
黄金辉、丁忠毅.中国国家软实力研究述评.社会科学.2010(5).31-39+187-188.
黄仁伟.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探索与争鸣.2017(3).40-42.
习近平.坚定信心 共谋发展—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八次会晤大范围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0月17日.
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中国人民政府网.www.gov.cn/premier/2017-03/16/content_5177940.htm.
佟家栋、谢丹阳、包群、黄群慧、李向阳、刘志彪、金碚、余淼杰、王孝松.“逆全球化”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笔谈.中国工业经济.2017(6).5-59.
郑春荣.欧盟逆全球化思潮涌动的原因与表现.国际展望.2017,9(1).34-51+145-146.
孙伊然.逆全球化的根源与中国的应對选择.浙江学刊.2017(5).5-15+2.
任剑涛.逆全球化、民主轴心与全球化重构.探索与争鸣.2017(3).42-45.
唐庆鹏.逆全球化新动向的政治学分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7(4).195-202.
陈伟光、郭晴.逆全球化机理分析与新型全球化及其治理重塑.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58-70.
关键词 “逆全球化” 概念 文献述评
作者简介:柴明辉,四川大学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1.346
明确界定概念是学术研究的逻辑前提。正如黑格尔所言,思想和科学的洞见,只有通过准确把握概念才能得以实现。对于“逆全球化”的研究,也必须从全面把握概念入手,总体上而言,国内学者对“逆全球化”概念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正如对全球化概念的理解,国内学者并未就“逆全球化”的概念做出一致明确的界定,不同学者因知识背景、研究领域、关注焦点等的差异,对“逆全球化”概念给予了不同的见解。
一、官方层面的理解
“中国共产党对全球化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官方语言真正用‘全球化这个概念不到十年时间,我们对世界趋势的战略判断是‘三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 。“逆全球化”这个术语更是近两年才出现在领导人的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的讲话中指出“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仍然脆弱,全球贸易和投资低迷,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波动,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矛盾远未解决。一些国家政策内顾倾向严重,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世界经济增长低迷态势仍在延续,‘逆全球化思潮和保护主义倾向抬头,主要经济体走向及外溢效应变数较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 。可见,官方对于“逆全球化”的认识基本沿用了经济全球化的视角及思路,同时也从国家政策、保护主义等层面对“逆全球化”内涵进行了拓展和深入思考,是对全球化大趋势的一种宏观描述和方向判断。
二、学者层面的解释
契合官方这一思路,相关学者也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佟家栋等认为作为经济全球化进程对立面的“逆全球化”特指在经济全球化进展到一定阶段后所出现的不同程度和形式的市场再分割现象。包含了由全面开放退回到有条件开放、甚至封闭的过程,体现为在国际间对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流动设置的各种显性及隐形障碍。“逆全球化”不仅表现为一国政策对多边开放立场的反转,也表现为对区域一体化的逆转 。郑春荣指出“逆全球化”又称“去全球化”,与以资本、生产和市场在全球层面加速一体化的全球化进程背道而驰,是指重新赋权给地方和国家层面 。孙伊然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角度,认为逆全球化同时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含义:首先,它指向纯粹经济意义上的、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停滞或倒退;其次,它还指向阻碍或禁止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政治过程。简言之,“逆全球化”既是经济现象,亦是政治进程 。从经济和政治双向视角来透视近年来世界上出现的“逆全球化”现象,我们就能够更全面、深入的理解“逆全球化”的本质,也为我们更全面认识经济全球化进程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为了更好的诠释“逆全球化”的概念,国内学者通过对反全球化、去全球化、等相关术语的对比探讨,更加清晰、丰富、有逻辑的展现了“逆全球化”的内涵与外延,折射出广义和狭义“逆全球化”的认识视角。任剑涛对全球化、反全球化、逆全球化三者的关系进行了梳理。认为反全球化、逆全球化与全球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反全球化主要是一种思想运动和社会抗议行动,逆全球化可以说是倒转全球化的国家化蜕变;三者总是相携出场的,但反全球化主要是社会力量作用的结果,逆全球化则非国家力量介入甚至是主导而不足以成事儿 。唐庆鹏认为“逆全球化”是与全球化向背或者说是逆全球化潮流而动的一种趋势。在英文中,至少有两个概念与之接近:反全球化和去全球化。“反全球化”代表一种质疑、批判全球化的思潮以及相关抗议性运动;去全球化是一个不断削减国家间相互依存和一体化的过程,集中体现为国家所实施的一揽子贸易保护政策,反映了国家在国际交互和协作上的退缩,通过对近年来部分发达国家动向的观察,主要体现为后一种意义上的逆全球化,也就是去全球化 。陈伟光等对反全球、去全球化、逆全球化的内涵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反全球化强调社会运动,去全球化强调政策和规则,逆全球化强调结果和效应。反全球化是对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负面效应的集中反映,主要表现形式是通过游行示威、集会结社、论坛会议来要求扭转和纠正全球化的不利影响;去全球化是指有关国家通过制定相关规则和制度来限制全球化进一步扩张的行为,更多地强调通过政策手段来实现对全球化的遏制,往往是政府迫于民众反全球化的舆论压力,而将民众对全球化的负面情绪上升为国家政策;逆全球化是指反全球化的舆论压力和去全球化政策的作用下影响各行为主体的选择性行为,最终导致衡量全球化的主要指标发生重大变化,如贸易、投资、移民等指标的显著降低。逆全球化的发展演变是存在一个逻辑演绎过程,表现为从反全球化的运动进而过渡到去全球化的政策,最终发展演变为全面逆全球化 。
三、“逆全球化”概念的思考
在国内,“逆全球化”是一个近几年才出现的概念,对其专门的研究也是在官方使用“逆全球化”一词之后,学者们才积极响应,对其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界定相对较少,更多学者是在官方的语境下沿用经济全球化的总体思路,将近年来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相违背的行为、现象、结果归为“逆全球化”,在此背景下进行各种问题的讨论。综合来看,国内对“逆全球化”的理解和运用,贯穿着从经济全球化各项指标的异常来判断认识“逆全球化”这一条主线,同时,也延伸到全球化逆流背景下国家层面的政治、政策走向及其影响;反过来讲,经济全球化的理解范式也限制了研究者们对“逆全球化”广度和深度的探究。从认识视角来看,官方层面对“逆全球化”思潮的理解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点,是对国际形势现状和走向的总体把握,是一种宏观认识和广义上的“逆全球化”,但其内涵和外延模糊,并未有具体参数和衡量标准,也没有说明相与“逆全球化”联系的相关因素。孙伊然对“逆全球化”是“经济现象+政治进程”的界定,简单明了,但是将两者之间分离开来,不利于对“逆全球化”演进的考察和根源的追溯。陈伟光等通过对相近概念的界定与对比分析,条理清晰,相近概念清楚,逻辑严密,不足之处在于:相近概念严格区分开来,外延之间的联系被忽略,概念简洁性大打折扣。
对“逆全球化”概念的准确把握需要建立在对全球化具有明确认识之上,通过对国内关于“逆全球化”概念的文献梳理,笔者认为,“逆全球化”概念的界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综合考虑:第一,从经济全球化的大视角出发,来界定“逆全球化”的概念,可以从总体上对概念的范围进行有效的把握;第二,“逆全球”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具有明确主权范围的民族国家,即“逆全球化”是国家层面的行为;第三,“逆全球化”是国家层面的政策行为,而不仅仅是社会运动;第四,“逆全球化”的政策目标之一在于削弱国家相互依存和一体化;第五,“逆全球化”化的价值基点是以国际层面的国家利益为核心。
注释:
黄金辉、丁忠毅.中国国家软实力研究述评.社会科学.2010(5).31-39+187-188.
黄仁伟.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探索与争鸣.2017(3).40-42.
习近平.坚定信心 共谋发展—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八次会晤大范围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0月17日.
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中国人民政府网.www.gov.cn/premier/2017-03/16/content_5177940.htm.
佟家栋、谢丹阳、包群、黄群慧、李向阳、刘志彪、金碚、余淼杰、王孝松.“逆全球化”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笔谈.中国工业经济.2017(6).5-59.
郑春荣.欧盟逆全球化思潮涌动的原因与表现.国际展望.2017,9(1).34-51+145-146.
孙伊然.逆全球化的根源与中国的应對选择.浙江学刊.2017(5).5-15+2.
任剑涛.逆全球化、民主轴心与全球化重构.探索与争鸣.2017(3).42-45.
唐庆鹏.逆全球化新动向的政治学分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7(4).195-202.
陈伟光、郭晴.逆全球化机理分析与新型全球化及其治理重塑.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5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