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建设研究

    李晓 吴娟频

    摘要: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公共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影响范围极广,改变了高校传统的舆论方式,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不小的挑战。文章在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预判与引导机制,切实提高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能力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高校;网络舆情

    随着网络技术从3G发展到4G,移动终端的快速更新与换代,移动互联网以其便捷性、便携性、即时性、定向性、精准性、感触性六大特性,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统计报告2014H1》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网民规模达6.86亿,按照职业划分,学生群体占20%。可以说移动互联网已完全渗入到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的方方面面,网络成为大学生思想交流的主要平台,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能力必须提升。

    1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在当今立体多维的互联网时代,公共信息传播速度极快,影响范围极广,尤其是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有着巨大的影响。高校网络舆情属于一般公众网络舆情的范畴,是社会舆情的一部分,但高校网络舆情在舆情主体及信息传播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具体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1.1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受限少、信息量大、传播迅速

    伴随着4G网络普及,WLAN等校园无线通信技术的成熟和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的大众化,高校大学生基本可以实现随时随地上网。微信、易信、微博等即时性通信软件的用户呈几何式增长,高校大学生接受的网络信息量急速膨胀。一方面,大学生群体的学历层次高,更加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在手机极度普及的大环境下,和微博、微信等相结合,扩展了大学生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信息获取渠道,催化了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中的信息传播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并不成熟,不能批判地吸收各种信息,导致部分大学生受一些社会消极信息的影响而产生自卑、敏感甚至冷漠、麻木、反社会等错误心理,部分虚假信息得以生存,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面临挑战。

    1.2舆情主体文化水平相对较高,青年文化特色鲜明

    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是青年学生的集合,大学生数量多,知识层次较高,思想活跃,创新能力强,对新鲜事物有很强的学习接受能力。同时大学生存在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虽然一些想法并不成熟,但敢于表达自己的意愿,并有强烈的责任心,敢于批判社会中的不公平现象。他们可以娴熟的使用网络媒体,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信息平台获取信息、发表观点、表达诉求。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摄像性能不断提升,可以随时随地将身边发生的故事通过图片、短片上传到网络上,通过互联网的传播,扩大影响,成为大学生关注的焦点。

    1.3舆情曝光比例高,内容有规律可循

    在发布的2014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中,人民网舆情监测室选取了2000多件当年舆情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对比2011年-2013年此报告所列举的每年网络热点舆情20件事,2014年的舆情走向趋于理性。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方式和内容多种多样,根据本课题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调查发现,高校网络舆情根据内容类型大致分为:沟通交流型、咨询求助型、表达意见型、不满发泄型、庸俗化、商业化舆论、灰色网络舆论及垃圾信息等多类。

    1.4舆情传播呈现几何式增长,意见领袖作用明显

    大学生网民既是互联网信息的传播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接受者,他们在信息的接受和传播中快速转换角色,使互联网信息呈现双向的快速传递。同时,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允许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多种沟通交流方式,最终使信息能够多渠道、多方式的实现流通。但是信息传播的时间、作用发挥并不均衡,总会出现以自己的观点和评论对其他网友产生影响的意见领袖,会在信息传播过程的中介或过滤的环节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2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引导问题分析

    网络舆情的管控力即网络舆情的引导能力,而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急速膨胀,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各种色情、暴力、反动的信息层出不穷。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大学生还没有足够的甄别能力,非常容易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背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在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在意识形态方面构筑网络不良信息的防火墙,对高校的网络舆情研究和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目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防火墙”难堪重负。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应对层面的短板主要在于重大网络舆情危机面前,网络舆情管控力往往付之阙如。很多高校内生舆情处置时机把握不准,处置方式不够成熟,不能直接加强舆情源头的管理,避免舆情向外部延展。在外生舆情方面,不能迅疾响应,快速处置,有力引导。网络舆隋制度不健全,意见领袖队伍不够成熟,网络文化建设不完备,舆隋危机应对中的议程设置、新闻评论来进行互动、澄清、解释和疏导机制不健全是当前高校外生舆隋引导存在的主要问题。

    3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提升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能力策略

    3.1完善舆情引导机制,形成网络舆情引导常态化

    国家应完善网络监控的相关法律制度,加大力度清理网络中的不良信息,还网络一个干净、安全的体验环境。各高校要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积极探索与高校教育实际相适应的网络舆情监控制度,包括领导制度、队伍建设制度、舆情应急处置制度、组织保障制度等。建立起各部门组织协调、师生共同参与、监控全面、处置得宜的网络舆情监控的有效机制。

    3.2建立网络舆情引导员,培养高校“意见领袖”

    互联网“意见领袖”对社会舆论的导向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同样,为使高校网络舆情有良好的引导,需要培养高校的网络舆情“意见领袖”。各高校也需要按照教育部的统一要求,建立专职辅导员、兼职教师、学生干部相结合结合的网络舆情引导员员队伍,组建网络舆情监控中心,建立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遴选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和流行文化,具有专业的素养和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的学校宣传部门骨干、网络专业技术人员、班级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等,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培训和学习,培养他们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意见领袖”,从事高校网络舆情日常监控及正确引导高校网络舆情走向的工作,通过高校新闻发言人和网络等信息发布平台,针对有错误导向的舆隋,及时发布辟谣信息,阻止错误舆情的恶意、快速传播,提高高校工作的透明度,使广大师生增强对高校管理的信心。

    3.3增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免疫力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除了需要政府和高校的共同努力之外,也要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素养教育。首先要开展网络伦理道德教育,通过典型事例的深入剖析,使大学生明白网络谣言的破坏力和伤害性,强化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提高他们发布和传播网络信息的谨慎性。其次,要提高大学生的信息价值判断能力,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增强对媒体信息的社会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的判断力,不会因媒体的错误舆论引导而失去自己的判断力。高校既要注重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引导,也找注重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自身道德修养,使其明白舆论的强大影响力和杀伤力,对网络舆情保持谨慎,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自身的网络行为。这是预防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发生的根本举措。

    3.4建立舆情研判机制,实现多方联动的舆情危机应对机制

    高校自身在打造网络舆情引导员队伍的基础上,完善组织制度,形成由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学生处、团委、院系辅导员、班主任及思政课程教师等多方部门、多方面联系互动的网络舆情信息汇集、整理与分析的团队,并明确各部门职责,完善规章制度管理机制。在内涵角度,通过学生管理部门院系德育工作做好校内舆隋重点监视与回复工作。通过两课课堂与主题教育活动做好校外舆情重点研读和引导工作。外延方面,高校需要积极与地方政府公安部门、网管部门、主流媒体建立舆情信息分享平台,强化合作舆情处置力度,形成实时联动合作机制,共同提高舆情监控水平。

相关文章!
  • 融合正向建模与反求计算的车用

    崔庆佳 周兵 吴晓建 李宁 曾凡沂<br />
    摘 要:针对减振器调试过程中工程师凭借经验调试耗时耗力等局限性,引入反求的思想,开展了

  • 浅谈高校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

    聂森摘要: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教育领域改革之中也逐渐引用了先进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很

  • 卫星天线过顶盲区时机分析

    晁宁+罗晓英+杨新龙<br />
    摘 要: 分析直角坐标框架结构平台和极坐标框架平台结构星载天线在各自盲区状态区域附近的发散问题。通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