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能理论与中学图书馆藏书建设
郭 静
〔摘要〕文章阐述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及它与目前我国全面实施的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关系,进而分析了多元智能理论对中学图书馆藏书建设的影响。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素质教育;新课程;藏书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G4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1-0022-03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这一理论打破传统的将智力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的认识,认为人的智力是由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等几种智力构成,并从新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力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以及发展的潜力等。加德纳提出:一个人的智能不能以他在学校环境中的表现为依据,判断一个人的能力,而是要看这个人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自然合理环境下的创造力。这一理论提出了人类的认知规律以及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即为每个人的个性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又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指导。
二、多元智能理论与素质教育及新课程之关系
在国外,有学者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将是21世纪的主流教育思想之一。在我国,也有专家认为,多元智能理论无疑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在努力推崇的“素质教育的最好诠释”。近来,又有人指出,多元智能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一道,构成了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强大理论支撑。
我国前任副总理李岚清在《教育访谈录》中谈到关于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时,说:“霍华德·加德纳博士的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了传统智力理论,说明每个人在九种智能上所拥有的量参差不齐,组合和运用的方式亦各有特色,所以每个人都各有所长。霍华德·加德纳博士的理论对人的个性特长提供了一个更开阔的图像,进一步证明了‘天生我材必有用,行行出状元。”
我国教育专家陶西平于2003年在《人民教育》第17期,发表了题为《多元智能与课程改革》一文,文中指出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难度与世界各国相比是较大的,但学生的创新能力却不是强的。我国的学生在各种学科竞赛中成绩优异,而实践能力却落后于人。这与我们的学校教育过分注重传统的课业学习智力有很大关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肩负发展学生智力的使命,但是,素质教育不应只发展学生的传统意义上的课业学习智力,而更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这应成为我国当前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三、阅读是多元智能成功的条件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心理学家曾志朗先生认为,多元智能只有在多元的社会中才有它发展的空间,因为多元的社会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他同时指出,多元智能要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阅读习惯的普遍化。因为阅读习惯是支撑人类各种才能表现的基础结构。据统计,一个人的全部知识的80% 以上是通过阅读获得的。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就曾说过:“书籍是任何一种知识的基础,是任何一门学科的基础的基础。”
四、图书馆是推进多元智能理论实施的有利阵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它的核心理念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它的根本任务是:建立多元化的课程模式、可选择性的开放的课程体系、必选和自选相结合的课程结构,给学校和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为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个性潜能的开发与发展提供最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图书馆在人类文明史上是社会人文现象之一,传承文化、传播知识、产生思想、成就人才是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图书馆是针对每一个个体行为的学习场所,对所有个体是开放的。多元智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在图书馆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或兴趣进行选择性阅读,收集、整理信息资料,自主地学习。中学图书馆自然就成为多元智能理论实施的有利阵地。
五、多元智能理论与中学图书馆藏书建设
藏书是图书馆三大要素之一,是图书馆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图书馆借以完成各项任务,发挥多种功能的前提。因而藏书建设是图书馆最重要的基础工作。
美国图书馆学家谢拉说过:“单是一本本的书,即使是最好的书,也不能组成图书馆,除非把它们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知识本身,就是有目标和方向的藏书。”图书馆工作的职能发挥,有赖于高质量的藏书结构,如果图书结构比例失调,品种单一,实用性差,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1.藏书种类的多元化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群体有共性的特征,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
此外,心理学的研究证明,由于人的发展速度的差异,同一生理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在身心发展上存在一个不小的跨度。如小学一年级新生的身心发展跨度为3~9岁,初一年级新生的身心发展跨度是9~15岁,高一年级新生的身心发展跨度是13~21岁。
既然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距,教育者便应对学生因材施教。作为新加坡教育的里程碑,实行精英教育是承认个体能力差别在教育制度上的具体体现,而在教学方法上,则反映在弹性化教学上,这种教学特征之一就是教学进度不一致性。教师往往会把更多精力集中在那些落后的学生身上,而鼓励那些已经掌握了知识的同学多阅读课外书,弹性化地学习。
新加坡中学图书馆藏书种类繁多程度各异——智育、德育、体育的,小说、诗歌、散文、剧本、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都可以在图书馆找到。图书馆基本照顾到了所有人的需要。资料的丰富,使那些不满足于课内知识,热衷于弹性学习的学生有了一个绝佳的去处,多种多样的藏书也使弹性化学习有了实际的内容。
反观我国中学图书馆,过去在藏书建设方面,更多地考虑到教师教学用书,试题、教学参考书、应用型的专业书籍成为购书的重点。学生读物则以文学、课外练习、科普读物等藏书为主,知识的广度、深度远远不够。而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结构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势智能,因此,也都有成才的潜能。所以我国中学图书馆的藏书建设也要做些调整,除了供师生使用的工具书、教学参考书外,应更多地考虑学生身心发展和适应中学生知识体系的学习用书以及培养学生素质各个方面的图书。学习方法、经济常识、心理健康、人际交往、文史哲、生态环境、艺术修养、运动竞技等方方面面的书都应在收藏之列。前面已提到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在智力、理解力与知识水平上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因而会在阅读需求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就要求中学图书馆在藏书建设中要兼顾不同的读者,既要满足心智发育较慢的学生对内容浅显的要求,又要考虑到某些学生超前阅读的需要。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我们的教育制度应有责任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力,让每个学生至少发现自己的一个强项。这就要求教师有新的知识观、教学观和学生观。图书馆要注重教育理论书籍的收藏,配置有关多元智能理论的图书,让教师通过阅读,提升自身内在修养,使教育思想的火花发生碰撞,切实把教育理念统一到课堂教学中,以推动学校教科研发展。
2.藏书形式的多元化
(1)印刷型文献:是传统的书刊资料。它既是满足读者最直接便利的信息资源,也是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是图书馆提供上网资源的保障。
(2)电子文献:它通常以光盘形式发行,具有体积小、存贮量大、传播面广、传递速度快等特点,可多次复制,还可满足多个读者同时阅读的需要,从而减少复本数,节省经费,并且电子文献检索途径众多,速度极快,可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充分发挥计算机检索的优势。
(3)虚拟网络信息资源:即通过Internet网查询并利用的一种文献资源。它主要包括网上出版物(如电子报刊、电子工具书等)、动态信息书目数据库、软件资源等。
在我国全面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过程中,大部分中学都接入互联网,还建立了校园局域网,这就为中学图书馆实现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提供了现实条件。中学图书馆要充分满足读者的需求,必须重视网上虚拟馆藏的信息处理和导航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存储电子出版物,通过网络共享平台,为广大师生提供更为丰富的知识与信息,以补充纸质文献的不足。
3.二次文献整理
做好馆藏的深加工,对原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得图书馆原来的知识更加系统化、综合化,进而形成本校独特的图书馆知识库。
(1)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发挥手中小剪刀的作用,把报纸、杂志上收集的内容分门别类的做好剪报、卡片,作为藏书的补充。
(2)将图书馆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数字化。利用扫描仪以及汉字图形识别软件对馆内特色文献进行加工而实现数字化,然后放入图书馆网页,实现资源共享。
(3)对校内的电子图书、多媒体视频等非纸质信息资源的采集、整理、分类。
(4)把校内资源数字化,通过网络提供课堂教学资源,为教与学提供良好的环境。
4.做好图书剔除工作,促进馆藏的新陈代谢
图书馆专家威廉斯曾说:“图书馆的作用在于作为一个情报源而不是一个书库。”图书馆的藏书是为了用,藏是手段,用是目的,不藏便无可用,不用更无需藏,藏而不用就失去图书馆的意义。因而藏书剔旧工作是藏书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优化藏书结构,增强藏书活力,提高图书馆效益的重要措施之一。
图书剔旧一般要参考图书的实用性、参考性、文物性及参照图书的内容及状态等,一般情况下,凡符合以下条件者,皆可列入剔除范围:(1)复本过多长期压架的书刊、盗用版权的图书是剔旧的主要对象。(2)长期无人借阅自然“死亡”的图书。(3)残缺破损、面目全非已无法流通的图书。(4)思想陈旧或内容不健康的书刊。(5)质量低劣,粗制滥造的图书。
随着教改的深化,学习的自由将逐渐还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学习空间越来越大,这就意味着图书馆在教学过程中担当的责任也越来越大,图书馆应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合适的求知途径和资料。中学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有责任让学生走进图书馆,让学生学会利用图书馆资源,发掘出自身潜能,促进自身成长。(稿件编号:090902002)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第三中学,221005。电邮:[email protected])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