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结构变化下老旧居住区空间环境更新研究

    张耀天 李雅

    摘 要:老旧居住区更新是城市有机更新,实现共享发展的一个重要民生举措。在人口结构复杂的情况下,考虑居民特性(年龄层,职业等),兼顾不同人群的需求结合,合理打造出邻里和谐,宜人宜居的文化特色的居住环境。通过分析人口结构文化背景下居住区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旧居住区的居住环境所出现的现状,来探究更符合社会时代需求的老旧居住区的更新方法,实现社会公平,发掘和保留地方特色,改善邻里关系,提升居住区环境,创造优质的城市生活。

    关键词:人口结构;流动人口;地域文化;适老性

    1 人口结构变化背景下居住空间分异状况

    1.1 流动人口择居的现状

    随着市场不断加强经济改革,我国的流动人口发展规模经济日益庞大,流动人口向城市进行大量迁移和集聚,使得部分地区出现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将实现就业作为导向的流动人群,就业空间布局是这部分人群对居住空间选择的主要引导,以工定居成为这部分人群进行选择的居住方式。而具备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于核心城区的商业中心的老旧小区就成了流动人口的首选。

    城市老旧居住区改造更新的范围区域有着很好的地理位置,内部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城市用地性质分类繁杂,更多给予了流动人群就业通达性的需求。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流动人口和城市居民的种种不平衡现象,使他们之间产生一些错误的认知与偏差,导致居住空间变动的流动人口无法融入城市日常生活,总被排斥与忽略的流动人群,居住边缘化特征明显突出,成为社会工作关注对象。

    1.2 老年居住者面临的现状

    由于市场经济的原因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结构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人口老龄化的步伐也在变化中全面加快,而基于老年居民的文化水平以及经济水平,思想观念的改变,他们开始注重居住环境的质量,对于老旧居住区,老年居民的人口比例便占据了较大比例,而相对的居住空间内部的软硬件配套设施及市政设施,环境与老年居民的需求也逐渐开始不匹配,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风险及使用的困难。

    因为身体机能下降的老年居民,活动范围也将减少,因此这一类人群更多选择了小区外部空间作为他们日常活动的地方。而室外的空间却因长期的使用被杂物所占用,环境杂乱,也因为建成年代久远,建设国家标准低,普遍存在一些社會问题。

    1.3 儿童在空间资源分配的现状

    在旧居住区人口比例中,由于成人工作原因,老人照看小孩的社会趋势,作为最活跃群体的儿童也占据了不少比例。然而儿童因年龄性的弱势成为活动空间资源分配中最劣势的群体。儿童教育竞争的激烈导致儿童活动空间在宅化、近宅化,与自然亲近、社交等活动频率降低,室外活动场地也总被占据侵占,这种情况在老旧居住区尤甚。

    老旧居住区户外活动空间不足情况下又出现停车侵占等情况,便将弱势群体儿童的活动空间场地加以占用。加之传统的“玩物丧志”观念,活动发展空间无明确的规划地位,将其活动区域与其他活动区域合并使用。另外,电子游戏冲击传统游戏生态,导致儿童减少了对室外活动空间玩耍的兴趣,而这类活动对儿童发展和社会化意义却有着重要作用。

    2 不同群体在居住空间环境中现存问题

    2.1 邻里冷漠,地域文化隔离

    城市空间分化和城市内部的新二元结构,导致流动人口旺盛的居住需求愈来愈大,旧居住区变成了流动人群的居住选择,这从而也打破了原有居住区的社会网络,而从城乡城市流入的居住人群,因为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家庭特征,价值理念,社会制度政策,社会行为习惯,气候差异,文化习俗的局限性因素,致使原有住户与流动人群交流甚少,流动人群将自己作为局外人,不过多的参与社区活动,居住身份认同感缺乏,对小区环境和管理的责任心不强。因此,对居住区环境的改善,留住原有的居民,建立交往空间,实现大混居小聚居的社会共同体,是现代社会的需要。

    2.2 环境杂乱,设施设备缺失

    在随着不同人群入住居住区,我们更应重视的居住环境却往往不能更好的服务于不同人群,经历三十多年的岁月洗礼,旧居住区出现了不适应现代生活的问题,基础设施差,汽车停放混乱,管道老化,卫生环境堪忧,景观无规划杂乱,对于老年居民缺少无障碍设施。同时,旧居住区公共空间由于长时间不利用出现单一化现状,从而形成了公共空间堆放杂物烘干衣物的非正式使用,在空间资源的浪费的前提下,还影响正常使用的其他居民的经验和体会;而因不再去重视整体小区景观的规划,致使居住区环境杂乱。整体来说缺乏了人性化设计,也缺乏了适宜特定人群的设计。

    2.3 消极因素,缺乏运动空间

    老旧居住区在规划设计时存有大量的消极空间,例如狭窄的入口空间,压抑阴森的楼道,杂乱废弃的儿童老年设施空间,绿化和运动活动空间的缺乏,让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没有好的交往空间和户外空间,也从不考虑居民的实际需求,不重视发展社区社会活力的重塑和引导。同时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儿童户外空间,老年互动空间,青年运动空间都面临着容量不足,室外活动场地出现了零散弱势的问题,没有好的社交网络空间,因此在社区运动空间的整体规划中,我们需要宏观性整体的把控构建从点(家庭)至线(街道)至面(居住社区)的空间网络结构,采用更弹性更多样的空间管理策略。

    3 适于各年龄层的居住区更新策略探讨

    3.1 交往空间——邻里氛围的营造

    流动人口在受到社会地位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边缘人心态,找不到自己的社会位置,更多的以临时居住的形态在生活,因此我们更需注重的是邻里之间的交往,使之流动人群有了归属感。

    将地方特色带入社区生活中,整合开敞空间,文化活动;也可以通过改造增设室内,室外公共空间,譬如健身园,休息凉亭,或将室内居住用房改用为公共空间,用来增加社区居民感情联络的机会,形成具有不同利益相关群体彼此相互学习理解的社会文化氛围;还可以通过社会组织专门负责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举办一些有趣味的活动或去与老人互动帮助老人,增进不同年龄层居民的交流,构建活力丰富的有机社区。

    3.2 公共空间——空间资源的挖潜及利用

    为打造一个舒适美观安全的公共空间,我们可通过设置微小空间,营造微地形,增添构筑物等手段来整合居住区室外空间,加强对环境的管理。通过公共艺术与设施的结合,构建当代城市的多元公共文化。

    在休憩设施方面,原有的公共设施缺失或者乏味,可将传统形式与新型技术碰撞,给与居住者视觉上的冲击,调动空间利用的积极性。譬如在儿童户外空间设施上我们可加入墙绘与游戏的结合,触发儿童的潜力与想象力。

    在植物种植方面,为考虑气候季节的变化,可将落叶树种和四季常绿树种混合搭配种植,同时还得关注过敏性居住者,避免给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最后在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方面更多去考虑占比例较大的老人儿童,在整体更新中需加入适老性的改造计划,可在原有垂直空间中增建电梯,设置屋顶花园及适宜老人的阳光房,将地面高差和防滑设计重新进行调整,加设儿童设施,新增适合老人的警示标识,饮水设施,避雨设施,置物设施等,保障各个年龄层的利益,实现宜居宜人的社会家园。

    3.3 活动空间——空间网络结构的整合

    老旧居住区的活动场所极度稀缺,同时空间质量不高,因此在进行考虑居民的实际发展需求下,我们可利用零散地块周边的闲置和低使用率空间和拆违建资源来改造成具有使用功能的活动空间,将现有的绿地进行整合,并多元化的探索,提供多元互补的空间。

    其一,我们可约每150到200米步行距离设计节点,高频串联空间,众多节点,空间的分类界面设置交互空间,更多的居民参与进室外活动空间中。将整个公共空间通过慢性体系串联,使其利用率增大。

    其二,鼓励周边单位附属空间与老旧居住区的联动利用,拆除墙体,提高整体的通达性。并鼓励各居住区共享公共空间,将其形成整体。

    其三,通过根据户外活动分布来划分,将活动场地分级设置。碎片化的公共场地应被整合纳入一个网络,而呈现出更大的辐射效应,加入互动性理念和以社区空间为载体的内容设计,使各个年龄层参与其中。

    4 结语

    老旧居住区的改造更新,需更多的服务于不同利益群体,改善鄰里间的交往,打造交往空间,公共空间以及活动空间,用发展眼光去衡量,打造出宜人宜居,具有城市活力的社会基本单元。

    参考文献

    [1]吴晓.我国城市化背景下的流动人口聚居形态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 朱玲.旧住区人居环境有机更新延续性改造研究[D].天津大学, 2013,186.

    [3]白皓文.健康导向下城市住区空间构成及营造策略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111.

    作者简介:

    李雅(1994-),女,汉族,山西吕梁人,吉林建筑大学研究生学院,18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设计学,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相关文章!
  • 北京电影学院

    校训:尊师重道 薪火相传北京电影学院是一所有着电影历史传承和深厚电影文化积淀的高等艺术院校,学校的前身是1950年创建的表演艺术研

  • 中央音乐学院

    中央音乐学院由1940年建立的国立音乐院等几所音乐教育机构于1949年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培养高级专门音乐人才的高等学府,全国艺术院校

  • 中央美术学院

    学院概况中央美术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校。现设有中国画学院、造型学院、 设计学院、建筑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