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徐月琴

    【摘 要】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具有强烈的文化内涵。本文从习语翻译角度来探析英汉习语的差异,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关键词】 习语;翻译;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 G6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3-00-01

    文化是语言的灵魂,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习语既是语言发展的结晶,又是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固定表达方式,习语是语言和文化的精华,不同的习语不仅反映了各国的风俗习惯,而且更具有各自鲜明的民族印记。笔者认为,在认识习俗的同时,了解中西方习语反映的文化差异,既能帮助我们正确地翻译中西方习语,又能顺利地进行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一、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1、地理环境差异。

    众所周知,习语中包含了浓厚的民族色彩,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劳动和生活习惯的一同,那么不同的民族对习语的理解也就不同。例如,英国是一个岛国,航海业一直领先他国,在英语中出现很多与航海有关的习俗。如“all at sea”(不知所措),“go by the board”(安排落空,計划失败)“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小漏沉大船),而中国在亚洲地区以农业为主,其命根子是土地,因此与农业有关词语就出现了,如“土生土长”,“人心齐,泰山移”,“多如牛毛”,“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再比如“大手大脚地花钱”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英语是“挥金如土”。

    2、历史背景的差异。

    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主要通过习语悠久的历史和传统造就了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如汉语中形容那些“妄自尊大”的人用“夜郎自大”,办事不按事理,倒行逆施,结果必然与愿望相反的用“南辕北辙”,又如“叶公好龙”“刻舟求剑”等等,以上是异国之人不能理解的。而在《圣经》、希腊罗马神话和莎士比亚文集中出现了不少的英语典故习语,例如:A good name is better than riches.(美名胜过财富)、Love is blind.(情人眼里出西施)、Every why has a therefore(凡事必有因)等。只有在正确地理解其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才能译出习语的深层意思。

    3、价值观念的差异。

    价值观念是由人的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经验和风俗习惯所决定的,这样就造成了英汉两个民族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在习语中尤为突出。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从以上的例子中可以看出英国人对狗的好感。正好相反,中国人对狗是鄙视的,如:“狗腿子”、“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这正对应了一句老话“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4、宗教信仰的差异。

    在中国和英美国家的历史发展中宗教信仰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中国人信仰佛教,而英美人主要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圣经》中有很多的习语,如:Moses'rod摩西的杖,喻指克敌制胜的法宝;Job's patience极大耐心,As poor as Job贫穷如约伯。(一贫如洗),a doubting Thomas(不肯相信别人的人)而佛教徒心目中的天神是“老天爷”,于是就出现了许多与佛教、和尚和庙宇有关的习语,如:借花献佛(to present Buddha with borrowed flowers----to borrow sth.to make a gift of it),无事不登三宝殿(No one comes to the trinity without a reason.----to call on sb.when one is in trouble)等。由此可见,如要避免产生误会,就必须十分注意那些类似于民族和宗教信仰的因素。

    语言的精华是习语,译者必须在习语的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忠实地表达原文习语的意思,而且要尽可能地保持其形象比喻、民族、地方特色和修辞效果等等,从而有效地进行交际。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