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升高校自然科学类学报质量的思考

檀彩莲
据初步统计,全国高校现有自然科学类学报约1,680种,仅北京地区就有40余种。为使高校学报适应时代快速发展的需求,充分发挥其在传播、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方面的作用,每年全国都会召开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学术研讨会和年会,就如何提高自然科学类学报的质量等方面的问题展开广泛交流与讨论。焦点始终是如何扭转科技类学报的同质化、小而全、散而弱的局面,提升该类学报的整体水平,使学报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发挥独特作用。目前,全国大多数学报属于综合性学术期刊,彼此涵盖的学科领域日渐重合,栏目设置雷同,文章的层次结构相近。怎样才能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怎样才能更好地服务读者和作者,是学报全体同仁共同关心并迫切需要破解的难题。
一、高校自然科学类学报的质量现状
1.源于学报自身定位,稿源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数学报是以一所具体的大学冠名的,这所大学又是学报的主办单位,因此决定了学报的立足点应该是大学本身,服务对象首先应该是本校的教职工,其次才是兄弟院校及社会各方面,稿件主要来源是本校教职工乃至研究生。准确地讲,学报的发展必须依托所属高校。这方面核心期刊因为受教师考核晋级的利好影响,选择余地大,但在同等条件下,本校的作者依然占比高。同时由于目前我国大学发展的趋向越来越综合,即使一些过去专业特色很强的高校,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涵盖的学科领域也开始趋于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当前学报小而全或大而全、栏目雷同、内容近似的现实情况。前一问题得不到解决,后一问题就难以有根本性改变。规模大且实力雄厚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的专业设置同时办几张学报,相对提高自身的学科集中度,有利于质量的提高,但这实际上是把一个栏目办成了一张学报。对于各高校而言,学报所涉及的内容涵盖面依然彼此交叉、重叠,而且大多数学报依然还会延续综合性刊物的面貌,栏目涵盖面广的情况依然会存在。
2.受高校教师的考评体系影响,学报稿件质量难以保障。自从出现诸如中文核心期刊等评价体系以来,学校在教师考评时把发表在这类刊物上的文章给以很大的政策优惠,一般是普通期刊上发表文章的2倍到5倍的积分,职称评定更是以是否有核心期刊论文为评价标准,导致教师在论文发表时宁愿花钱也会选择核心期刊。由此受利益的驱使,不少核心期刊都设有不菲的版面费,交版面费的高低甚至决定文章发表的先后顺序,质量自然难以保障。有的学校还会对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给以奖励或报销版面费。结果自然是作者们对核心期刊趋之若骛,而多数非核心期刊稿源受到影响,以至研究生稿件成了不少学报的主要内容,反过来又从另一个方面制约了这些期刊进入核心期刊阵容的脚步。而且,高校考评体系同时也在影响着教师对科学研究的态度,重数量、轻质量现象普遍存在。这也是我国为什么早已成为世界学术论文发表数量的大国,而迟迟进不了学术论文水平强国行列的重要原因之一。
事实上,将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作为考评教师学术水平的依据,是当初核心期刊产生时人们未曾想到的,远远超出了其本意。核心期刊最早是某图书馆为订阅检索服务而从期刊专业涵盖面的角度选取的,只是为了方便图书馆订阅杂志,并没有严格的评价体系,更不是针对期刊学术水平而言的。基本是一个学科领域有一本可进入核心期刊,期刊内容越集中,专业性越强,进入核心期刊的可能性越大。如果4年后重新评选,也多是同学科的期刊彼此竞争,你出我进。一旦进入,出列的很少。而这些进核心期刊的杂志,必须具备的一个首要条件是期刊的学科性强,当然综合类杂志可能是每个栏目都不错,但无法归入哪个学科门类,许多指标分散,就难以进入核心期刊的阵营。如,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先后获得北京市第二届优秀期刊奖、北方十省市优秀期刊奖,年度审读中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但是在申请核心期刊中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必须划归到某学科领域,否则,各项指标都进不到初选的行列。正因为如今发表论文是否属于核心期刊已成为教师职称评定及晋级的主要标准之一,致使多数没被冠以核心二字的其他期刊,在约稿上受到严重影响。
在对教师的考核方面,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的做法,不但要看其是否有独立的科研、在高水平的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情况,还必须由同行教授匿名进行客观考评,仔细衡量科研的实际贡献,同时还需要有学生的评语,这样才更全面、更客观。
3.编辑过度注重学报的规范化,忽视了自己在学科专业上应有的作为。多数编辑把精力几乎全部用在了编辑、校对的规范上,对稿件的文字、图表、公式、量、单位名称等方面的编校都倾注了过多的心血,而对文章的学术性、前瞻性、实用性、理论性、创新性等方面关注甚少。稿件多以自然投稿为主,包括核心期刊也多如此,主要由审稿专家决定文章的取舍。学报由来稿、送审、编校到发行全过程,多数情况下编辑都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很少有主动出击或追踪一些知名学者约稿,这非常不利于学报学术质量的提高。因为审稿专家多是兼职性的,要用业余时间审核,时间上不能保证,精力上也不可能给予更多的关注。实际上,一份有学术价值、高质量的学报,每期的主题、文章的重点,都需要编辑策划和落实,这是当前学报最需重视和加强的地方。多数科技类学报的编辑本身是有一定学术背景的,但做编辑久了,就渐渐疏远了自己曾经从事的学科专业,把自己当成了一个纯粹的文字工匠,被动地做着编辑校对的工作,没有在论文的学科专业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而这正是自然科学类学报编辑应该区别于其他书刊报纸编辑的最重要的方面。
二、对高校自然科学类学报的重新认识
学报应该是高校学术研究的前沿阵地,是展示学校科研与学术成果的载体,是学校科研及学术成果对外交流的窗口,是学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
1.学报是展示学校科研与学术成果的载体。从学报自身的命名来说,某某学报是以学校冠名的,显然应该以及时反映该校的学术成果为己任。可以说,学报从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学校科研成果的宣传与对外交流的作用,这是学报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学校科研成果是学报提升和发展的沃土。学报学术水平的高低是与学校的科研学术水平紧密相连的,学报的栏目设置必然要与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方向相一致,核心栏目和特色栏目都应代表学校的优势专业,各学校的专业特色及学术水平应该是学报重点反映的内容。只有这样各学报才会在栏目可能大同的情况下办出特色。应该说,学报的生命力和学校的学术成果、学科建设、办学特色是分不开的。学报要在做好人无我有的前提下,在人有我特、人特我优上下足功夫,办出特色。
3.学报应成为学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目前,多数学报的读者定位是各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发行对象主要是各学校的图书馆,还有各学报彼此之间的交换。应该说这没能使学报的功能最大化。科技类学报的大部分论文源于学校的科研项目,尤其是许多立了项的课题,其研究目的都是力求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工作在生产一线的工艺、设计等技术人员可能作用会更大,这也是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最直接的途径。因此学报应该在此方面努力,争取把学报发行到中小企业的工艺、设计等技术部门,真正使学报成为学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
4.办好学报是读者、作者、编者及学校和社会共赢的一件事,需要多方共同协作。一份高质量的学报不仅需要编辑在编校和组稿方面下功夫,需要审稿专家的严格把关,而且还需要学校上下各方面的支持,尤其是领导和一线教师在稿件方面的大力举荐。只有大家达成共识,共同努力,学报才能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优。同时,学报质量的提升,可以进一步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教师的科研和学术成果也可以得到及时传播,更好地服务社会。
三、多渠道协同,提升高校自然科学类学报的质量
目前,由于高校对教师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考核时在分值上较普通期刊要高几倍,导致非核心期刊几乎成了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领地,这是目前制约学报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虽然这些年各学校的学报开始刊登一些校外稿以提高质量,但毕竟本校稿源依然是每个学报的重头,所以提高本校稿源质量是学报提升水平的关键,而学校在政策上的支持,争取院(系)领导和学科带头人及广大教师在稿源方面的举荐和鼎力协助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学校应出台鼓励本校教师优秀论文投向本校学报的积极政策,培养好的作者群。学报作为学校科研学术成果展示和交流的窗口,要靠全校上下方方面面协同努力,共同打造,以树立自己独特的品牌和形象。学报要做到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其中的“优”和“特”是与学校的办学方向、学科建设、专业特色紧密相连的。在编辑主动出击组稿的同时,要鼓励教师多投稿、投好稿,需要学校有倾斜政策。比如,鼓励一些基金项目和专项研究课题成果发表在本校学报,在考核时分值视同发表于核心期刊,这不仅会大大提高学报稿源的质量,而且有利于教师及时对外公布自己的科研成果,让同行和企业能够随时了解课题的进展情况,为科研成果的及时转化提供更多的机会。这样最大的好处是学报可以连续跟踪科研的每个闪光点,系列刊登科研的阶段性成果,便于读者及时全面系统地了解科研成果的全貌。这是论文发表在其他期刊上难以做到的,却可以成为不同学报的特色体现。
2.学报编辑要与所负责栏目对应院(系)领导及相关教师建立互动机制,做有学科专业技术特长的专家型编辑。编辑必须主动了解学校每年的科研规划、科研课题的申报结果及每个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争取把学校主要的研究项目阶段性的成果及时刊登出来,形成系列,便于读者系统地了解课题的全貌,为科研成果的及时转化和推广应用提供平台。这是办出学报特色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报学术质量的前提和保障。编辑需要主动列席课题的讨论、成果的鉴定,据此进行策划,改变目前多数学报基本以自然来稿决定每期的内容,缺乏主题的现状。编辑要与专家学者交朋友,真正参与到他们的课题中,借专家对学术领域前沿水平的把握,规划每期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做好自然科学类学报的编辑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点是,编辑不但要精通编辑出版业务,而且要努力成为所负责栏目科技领域的一个学者,要在该领域有所研究,及时了解其学术前沿及学术动态,“精通出版又深入掌握一门学科知识的编辑,是最终的赢家”。只有具有学科专业背景的专家型编辑,才能在作者和专家中顺利沟通,及时了解学术动态,组到真正有价值并具有学术前瞻性的稿件。但是,现在多数编辑已经放弃了自己的学科专业研究,把自己局限于纯粹的文字加工和校对中,这正是学报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其潜力挖掘的所在。
3.积极吸收相关院校及科研院所的投稿,建立互动平台。学报作为高校的一个窗口,要办出特色既要依靠本校师生的支持,又必须力争同行专家的支持,敞开大门,吸引高质量的稿件,开辟多元化的来稿渠道,建立多元化的学术平台,对同一学术命题,争取有来自不同方面的学术观点和声音,相互启发碰撞,把一篇看似孤立的论文发展成为一个共同的研究课题,使这一研究成果更加全面、深入、系统、富有成效。这样既提升了学术论文研究的实际价值,也提升了学报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一举多得。
4.全力以赴,建设学报自己的重点特色栏目。基于第一部分的分析可知,多数学报现有的综合性特点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依然是客观存在,尽管这些刊物的栏目可能相近或雷同,但其侧重点完全可以不同。在众多雷同的刊物中展示自己的优势特色,需要在栏目中选准目标,重点建设,做到主辅相承,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就要求编辑要熟悉学校的历史沿革、办学特色、发展重点,在广泛征求学校及院(系)有关领导和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精心打造能够代表学校特色的栏目,无论是稿件来源、版面编排上都要重点保障,做好栏目的选题、约稿和文章的配发,每期的主题要突出,各期同一栏目又要有延展,彼此有呼应。
5.严格控制编校质量,把好出版前各工序的质量关。编校质量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每年的专家审读中依然会发现不少问题,需要高度关注。除了一些规范和标准不符合要求外,计算机时代的编校重点发生重大变化,如用五笔输入法打印的原稿可能有形近字的错误,用拼音输入法打印的原稿有可能出现同音字的错误,这些有时很难发现,包括作者本人有时都不容易发现;再如,在排版时文章的转换过程中,公式、图表往往会丢失一些信息,不对照原文很难发现,而校对一般以为给的是电子版,不需要再对照原稿,这些都需要引起编辑高度重视。
总之,提升高校自然科学类学报的质量需要各方面的支持,更需要编辑全方位的努力,编辑要做有心人、细心人、不断开拓的人。■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
[责任编辑:王 成]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