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扬个性 推陈出新
王建华 肖立文
【摘 要】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创新是其本质。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关键词】个性;创新;作文教学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创新是其本质。作文之难,难在创新;作文之贵,也贵在创新。所以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那么,怎样的作文才能决胜于高考战场呢?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怎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呢?通过多年的教学,笔者有如下几方面的体会:
一、明确作文评分标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只要高考这支指挥棒还在,分数便是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占据“半壁江山”的作文的成败决定着语文成绩的高低。
近年来,高考作文选择了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这种命题形式比过去的材料作文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考生的写作空间更大,自由发挥的余地更宽。
在作文复习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高考作文评分细则,以期在训练过程中自觉地对照衡量,有意识地去强化。作文要拿高分,就须在“发展等级”上有亮点,而“发展等级”的亮点主要体现在“创新”上。可以这样说,“发展等级”的20分,是为了拉开分数档次的。
作文的创新主要表现在立意创新、材料创新和构思创新上。立意创新主要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基本论点新鲜、别致、独到。立意创新主要有:(1)正面思维创新——立意更高更新更全面;(2)逆向思维创新——反其意而用之;(3)联想悟思创新——变换角度,出奇制胜。材料创新是文章所使用的材料是稀罕少见的,还不普遍,有表现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材料创新:(1)现实中鲜活的材料;(2)精心选择的典型材料;(3)弃旧图新的材料——旧材料,赋予新的时代精神与感受。构思创新是指作者的构想设计能打破思维定势,超越惯常思维和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构思创新:设悬念,埋伏笔、作铺垫,以小见大,欲擒故纵,先抑后扬,寓庄于谐,卒章显志。
在教学中,我们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在每次训练中,都要强化一两个创新点。在练习前,评析一篇高考优秀作文,选准一点做创新的突破口,让学生感觉到创新并不难,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这样,我们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反复强化训练,日积月累一定有所收获。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呵护学生的表现欲
高考作文评分细则中一再强调,对有特色的作文,应该大胆地给高分,不应该求全责备。因此,学生的作文只有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才能得高分。
高中生都是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人。由于生活阅历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语文素养的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很鲜明,并且反映在他们的作文上。话题作文中的“三自”方针(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为学生个性的张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目标便是:以“立人”为中心,保证每个学生的个体精神自由地发展。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作文的新意就在于个性。借助说真话、抒真情来充分流露自己的真实性格,体现自己独有的个人特色和个人风格。这样的作文别具一格,独出心裁,让人一时想不到却又在情理之中。没有两个人的性格和感情是完全相同的,作文不能亦步亦趋,人云亦云,按所谓的模式作文。
文无定法,切忌千人一面。创新学习的前提是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极大地发展学生的特长,形成自己的个性和特长。为此,在学期教学总结中,我们都要把学生的“另类”作文装订成册,鼓励学生创新,呵护他们的表现欲。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个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
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开发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的身心得以自由地发展。张扬人性,丰富个性,实话实说,不矫揉造作。只有真情才美,才能独具魅力,才能打动读者。
三、拓展学生的思路,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
在实施创新教育中,要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鼓励求异思维,拓展学生思路,写出具有创新性的作文。结合平时的教学,笔者认为可采用以下方法“创新”。
1.独辟蹊径。从心理学角度讲,顺向发挥是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逆向发挥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逆向分析,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例如,有一则材料叙述的是一只蚂蚁在接连数次爬墙失败后仍在坚持。如果按常规思维就会从“坚持就是胜利”、“恒心是成功的基石”等方面立意。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反面思考,否定蚂蚁。(1)蚂蚁为什么屡屡失败呢?因为蚂蚁本身的条件有限,或许这面墙太光滑。(2)蚂蚁这样坚持不懈地爬下去会是怎样的结局?终究无法翻越这段墙,徒劳无功,不但耗尽了体力,而且浪费了时间,失去了重新选择的机会。(3)辩证地分析:蚂蚁的精神是好的,但其做法不值得学习,缺乏自知之明,不善于采取措施改变现状。(4)从“放弃也是一种美”来立意。另外像“开卷有益”、“头悬梁,锥刺股”等都可以这样推陈出新,突破传统的思想。
写文章就应该追求立意角度的不同凡响,或反弹琵琶,或新翻杨柳,或出奇制胜,这样就能脱出窠臼。作文如果总是老生常谈,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就难以引起读者共鸣。当然,立意角度的新颖性必须以准确性为前提。
2.想象和联想。俄国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说:“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诗人艾青也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想象能把思维自由最大限度地交给学生,创造出神奇的画面。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高考作文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未来加以推测,填补作品的空白。培养的途径,一是阅读有关的科幻小说和童话作品,拓展想象的空间;二是根据小说(最好是课外的微型小说)情节和人物性格进行续写训练,删去结尾,加以补充;三是强化“假设推测”性的作文训练,如《十年后的一天》《假如......》《二零零八,中国奥运》等。
想象须善于联想。我国古代文艺批评家刘勰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文心雕龙·神思》)那么怎样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呢?我们认为,必须善于联想。
联想有同向联想、反向联想、类比联想等。主要是类比联想,由一个想到一类、一串,由古及今,由眼前景象想到视线以外的情景。
生活是想象的基础,知识是联想的桥梁。要想写好相向性的作文,就一定得有深厚的生活底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语)。
四、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养成多思善辨的习惯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文的过程,说到底就是用敏锐的眼洞察生活,用灵活的脑思考生活,用生花的笔表现生活的过程。离开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便无法作文,不能反映生活的瞎编和空想不是作文。杜甫正是由于亲身感受到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才吟唱出那发自肺腑的不朽诗句;蒲松龄正是由于有了二十余年收集整理民间传说的经历和基础才写成了闻名遐迩的《聊斋志异》;我们只有用心感受生活,深入思考生活,才能写出真情感人的作文。
教师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关注人生。一方面,要扩大学生的生活范围,改换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丰富他们的生活阅历,接触社会,认识现实;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探讨社会现实问题,养成多思善辨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