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庭结构变化的老年人代步工具设计

    谭玉珍 张家祺 张荣

    

    

    

    摘要:

    从我国现阶段家庭结构的突出变化和老年人所承担的新的角色分析入手,根据老年人在“四二一”家庭中的作用和地位为老年人的出行设计一款代步工具,在功能上满足老年人的主要出行的需求,在造型上通过分析老年人的生活形态确定老年人的造型意象需求,最终完成老年人代步车的设计。

    关键词:

    家庭结构 老年人 代步工具

    引言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增快,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的80后的已步入社会工作岗位,并生儿育女成为家庭的主干。“四二一”模式家庭结构已经渐成为我国家庭的主要组织形式。由于80后这一群体的进入城市、大城市后,父母随迁已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爷爷、奶奶等发挥余热承担起家庭生活或照顾孙子辈已经成为这些随迁老人在城市生活的又-项主要工作。在老年人的所有活动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出行,因此为了实现老年人出行的各种需求,为老年人设计一款便捷舒适的出行工具就显得尤其重要。

    1.设计背景分析

    1.1家庭结构、功能的新变化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构成单位之一,每个家庭都是由不同的家庭成员所组成的。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之问的组合状况,包括了家庭的人要素和规模要素以及长期形成的家庭的模式。自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的独生子女数量迅速增加,据统计独生子女人数已超过1亿人,占总人口的8%左右。经过30多年的努力己经改变了过去以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为主的家庭结构,取而代之的是以核心家庭为主的家庭结构,并且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核心家庭具体表现形式是“四二一”模式即四个老人、两个中年人和一个孩子。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小型化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对家庭成员在家庭中人际关系的疏密和在家庭成员心目中的地位产生影响,因为家庭成员人数变少,家庭成员彼此之间可以受到更多的精神、物质的关注和关爱。

    1.2新的家庭结构中老年人日常事务

    在《城市住宅问题》一书中,北京市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对西城区厂桥街道306个家庭的调查表明:如图1所示93.8%的被调查家庭还是表明愿意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主要是因为是照顾父母方便,同时父母可以帮忙照看孩子。而70.2%的被调查老人愿意与子女同住,主要是因为有意愿帮助子女照看孙辈可以使精神不孤独、有乐趣。根据上述长辈与晚辈都有意愿同住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父母与子女之间是互相需要的。

    对于结婚的独生子女而言,就算是他们有着独立的能力,仍然需要父母在家事上的帮助。因为两个原因:一是社会、工作的竞争过于激烈,独生子女们只能关注工作。他们的生活由父辈庇护到独当一面,需要一个过程,这需要父母在家事上给与帮助。二是对于父母的关心,老年人离开社会生活之后,会有孤单感、自我价值的不认可,这个时候,繁忙的子女并不能在他们身边安慰,所以适度地将家事托付给他们,会让他们忙碌起来,而不会陷入不好的思想情绪中。再加上父母都有儿孙绕膝的晚年渴望,已经降生的孙辈成为了他们晚年生活的最大快乐。

    在相互需要的家庭中老年人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的任务,在新的家庭结构里老年人承担了帮助儿女照顾孙辈,买菜、做饭等工作如图2,这一方面使他们他们的生活繁重,另一方面增加了很多欢乐。

    1.3老年人产品设计发展前景

    根据2011年最新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已达13.39亿,其中60岁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是世界上老龄化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国家。而且老年人作为社会上的特殊群体,国家和社会都足够重视,制定了很多优惠的政策,不仅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基本保险,还有各种津贴,服务券和额外补贴,为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提供保障。因此老年人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而且市场上相关产品较少,因此,为老人设计将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同时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指数。

    2.设计分析

    2.1目标人群分析

    老年人在居住生活中由于年龄的增加产生不可抗拒的老化现象,在心理和生理上也与青年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在身体上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开始下降,感觉器官减退,表现在:身体身体尺寸缩小,开始出现驼背、弯腰的现象;关节活动不像以前一样灵活;胳膊、手、手腕等的力气都有强烈的减少:对室温冷热变化的感觉的衰退不敏感等。在心理上主要表现为易产生健忘、焦虑、猜疑和嫉妒的心理,内心空虚,情绪多变等方面。此外由于随着老人的下岗,其社会地位也从社会的主人翁变为了需要被照顾,社会落差的巨大,使得好多老年人在一开始无法转变。消费表现出理性、谨慎,对那些样式新颖、造型奇特、装饰繁多的产品不感兴趣,购买以实用方便、安全可靠、经济实惠为主。由于老年人在退休后经济条件下降使得其在选择物品时更加注重其实用性。

    2.2出行目的及方式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由他们组成的核心家庭中,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前面的调研发现老人的出行目的就有普遍性,一般有:购物、买菜、接送、探亲、旅行等。老人的出行目的发现老人的出行规律和特征:短途、低速、休闲、交流。老年人出行对交通方式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要求较高,这主要是受老让人身体健康状况的实际需要的影响。通过分析老年人出行交通方式的选择趋势,改进老年人的出行方式,让老人的出行变得更加便利和舒适。如表3所示为中国老年人出行选择交通工具的比例。

    2.3环境分析

    老年人出行的场所一般比较固定例如:菜市场、公园、幼儿园、超市、广场。无论是在传统小区内还是独立的菜市场,由于地面年长口久,无人修补,普遍有坑洼现象。而且在有的地段还有土路,雨后有积水,道路泥泞行走不便。老年人腿脚不灵活是老年人重要的生理特点,由于老年人疾病和体力下降,行走困难是老年人的严重障碍,特别是在手里提着拎着东西的情况下,使身体更加不容易保持平衡。因此需要工具来支撑,在使用过程中对老年人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保证老年人在路面不平时也能平稳,以防止出现跌倒等危险。

    3.设计定位

    3.1功能定位

    根据前面在家庭结构变化中老年人发挥的作用以及老年人出行的目的、环境来确定老年人代步工具的功能需求。首先为了满足老年人购物的功能,考虑到老年人的身体机能的变化,需要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可以休息且省力的推车功能;其次合理的布置出行工具的空间布置,使其在满足购物功能的同时满足接送小孩的功能。如图3所示为老年代步车的内部空间设计,将儿童置于驾驶坐的后面,这样可以减少前后排之间的距离,由于前排只有一个驾驶坐,这样后排可以有很大的空间来满足另一个成人乘坐的空间。

    3.2造型定位

    产品的造型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使用者的精神面貌,因此通过观察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可以确定老年人产品造型的意象需求。如图4所示为绘制的老年人生活形态看板,从生活形态看板上可以看出,老年人的生活态度是积极乐观的。从改革开放的春风里走出来的他们虽也面对着年纪变老给他们带来的问题,但是依然以骄傲的姿态面对生活,积极乐观,并且非常注重娱乐、养生和生态,这些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看出,比如晨练、购物,旅行、跳舞等。

    通过从生活形态看板可以确定符合老年人特色的产品造型意象的是情切和简洁,根据选定的感性意象词汇制作如图5的意象尺度图,为后面的产品的造型设计提供参考。

    4.产品设计

    4.1草图设计

    根据前面老年人代步工具的设计分析和设计定位绘制二维设计概念草图,如图6所示为设计的4个老年人代步车方案草图。

    将图6中的4个方案利用模糊评价法,并根据产品的生产工艺、制造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对草图方案进行评价,最终选取图6c作为初步方案进行深入设计。

    4.2方案及效果图设计

    根据草图推敲确定的最终方案,利用Pro/E软件建立三维模型,如图7所示为Pro/E建模过程。

    最后用渲染软件对Pro/E模型进行渲染,图8所示为老年代步车渲染图。

    功能分析:首先内部空间通过使用前后错位合理的配置内部空间。在内部空间的基础上使得车身宽度和长度减少。使得老人在接送儿童时更加方便停车和转向。在概念车的尾部放置上购物篮,这样可以满足老年人在去菜市场时由于菜市场的环境和道路使得汽车无法开入。这时老人只需要取下后面的购物车便可以轻松购物。

    造型分析:造型方面,在意向尺度图和设计主题的参考下,造型的整体体现出简约和温馨的感觉。体现出设计师对老年人的关怀。为从色彩上体现出简洁、生机的感觉,选取绿色作为车身的主题色。绿色给人生机盎然、蓬勃发展的感觉。虽然老人的生活已步入晚年,但依然乐意追求美好的生活,依然向往年轻、积极乐观。

    结语

    通过从家庭结构的变化对老年人的影响入手,通过访谈和观察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发现老年人在出行方面的各种需要。根据老年人的生活形态通过意象尺度分析确定老年人出行工具的造型需求,为老年人设计了一款方便老年人购物和接送孙辈的概念车,进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

相关文章!
  • 融合正向建模与反求计算的车用

    崔庆佳 周兵 吴晓建 李宁 曾凡沂<br />
    摘 要:针对减振器调试过程中工程师凭借经验调试耗时耗力等局限性,引入反求的思想,开展了

  • 浅谈高校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

    聂森摘要: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教育领域改革之中也逐渐引用了先进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很

  • 卫星天线过顶盲区时机分析

    晁宁+罗晓英+杨新龙<br />
    摘 要: 分析直角坐标框架结构平台和极坐标框架平台结构星载天线在各自盲区状态区域附近的发散问题。通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