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种菜”成为现实
周军
20世纪70年代起,陆续有科学家和航天员尝试在国际空间站内种菜,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许多尝试都失败了。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俄罗斯航天员于2003年第一次吃到了在太空种出来的生菜;国际空间站则在2016年培育出第一朵在太空盛开的百日菊。
近年来,世界各国在国际空间站做了几百次种植实验,为开辟“太空菜园”打下了坚实基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有包括辣椒、草莓等在内的上百种植物种子,被先后送入国际空间站进行培育。这其中,辣椒是太空种植实验中最受欢迎的植物之一。辣椒的维生素C含量较高;甜椒、水果椒、菜椒等吃起来口感清新;辣椒会开花,观赏度也高,气味清爽。除此之外,辣椒也较适合在太空环境下种植。辣椒苗植株小,占空间少,枝丫较为坚挺,株型在微重力下支撑性较好。不仅如此,辣椒还比较“皮实”,抗逆性较好,容易成活。当然,除了辣椒,适合长期在太空种植的植物还有不少。
在太空培育植物,首先要计算出人类在太空中对热量、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的总体需求,再计算出哪些植物搭配在一起能够满足这些需求;其次,近地轨道空间站微重力环境下,应种植那些摘了就能吃的即食性果蔬,因为微重力条件下烹饪加工食物难度很大;此外,还要考虑植物的易栽培性、易管理性,以及单位体积、单位能耗产出率等。
具体来说,对于围绕建设月球、火星基地等开展的载人深空探测活动来说,要保证人的热量摄入,需种植如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蔬菜要多样化,以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可种植生菜、小白菜、小油菜、辣椒、茄子、西红柿等。黄瓜是爬藤类植物,很占空间,但是清脆爽口,如果种植,需牢牢固定住,防止藤蔓飘满舱;水果的话,种植草莓就不错,占空间小、挂果多。
早期的太空食物像牙膏一样,蔬果、肉类全部加工成糊状,挤出来吃。后来发展成预加工的整块食物,可以辨认出食物种类。现在,地面上的食物基本都能带上太空。不过除了新鲜水果,其他食物都是预加工的压缩食品、罐头食品、包装食品,吃之前大多要先加热。
只吃包装好的可长期储存的食物,时间久了难免乏味。对于时间更长或者距离更远的探测任务而言,携带太多的预加工食物,可能没吃完就会坏掉。这就需要另外一种生命保障系统——太空种植。
人的生命保障就是满足人对氧气、水和食物等的需求,因此在太空种植物非常重要,可以一举多得:植物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航天员日常工作、生活会产生很多废水,废水净化之后可以灌溉植物;植物的蒸腾作用将水蒸发到空气中,可以冷凝制成优质的空气冷凝水。这种水净化后自然、清新、安全,人饮用的心理接受度也更高。
太空微重力环境对植物栽培的影响非常大。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有光、温、水、气、肥料等,而在太空中给植物供水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植物缺水时才需要供水,在太空中也是一样,可是把握浇水时机却是个技术活。地面上可使用传感器检测土壤湿度,做到及时浇水。但空间站受微重力影响,水珠会附着在传感器上,导致传感器失灵——明明已经缺水,传感器却可能还显示水分充足。所以在国际空间站浇水是先把水全部抽出来,然后进行气、水分离,最后再把水打进去,定时进行这一整套循环操作。这就导致虽然植物培养箱种植面积不大,配套的水泵、阀门、管道等附属物却是一套庞大的装置。
现在,“太空种菜”已经不是什幺高难度的事了。目前最重要的是系统地研究清楚太空环境下植物生长的科学规律。以小麦为例,它在太空种植的产量跟地面上有什幺区别?在太空中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吸收二氧化碳有怎样的规律?生成物质的营养成分跟地球上有什幺差别?这些都是各国科学家迫切想要探寻的问题。B226E3E8-8BD4-4231-88ED-2D0030D9E6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