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把控三“境” 引导深度解读
“悦读”,顾名思义就是愉悦地读书,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读书,沉醉其中,乐此不疲,流连忘返。在具体的实施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入、创设或让学生自主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情境、意境和心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以形成自己独特的体验,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流连忘返,始可深入,深入后,如受春风化雨之赐,欣欣向荣,学业大进”的理想境界。
一、情境营造,开展有效“悦读”的前提
一堂课有许多教学环节,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衔接也应讲究首尾圆合,一堂好的语文课本身就应该是一篇富有情境的优美散文。
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课堂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迅速走进作品,与人物对话。比如小说中要理解人物形象,必须走进人物的内心,想人物所想,思人物所思,感人物所感,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到位地理解人物的感情、性格。我们一位老师在上《窗》这篇小说时,情境语的设计对于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深入理解两个病人的形象起了很大的作用。
比如导语。“房间因为有了窗口才透进阳光,心灵因为有了窗口才看到希望。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有形、无形的窗口。”一句话暗示了本文的“窗”,既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时候,指向明确地去思考“窗”的含义,透进的人物的内心。
比如过渡语。“让我们闭上眼睛,把自己想象成那位远离窗口的病人。用心聆听近窗病人为他编造讲述窗外生动、美丽、丰富的公园美景。”学生在闭目聆听的过程中,眼前出现了生活中美好幸福的一幅幅画面。那位近窗病人想要通过美好的景物让人、让自己对生命产生留恋之情,用激烈的运动比赛让人、让自己产生与病痛作斗争的勇气。体会到那位近窗病人的良苦用心之后,对他的心地善良、积极乐观的高尚品德就有了充分深刻的认识。
“那位费尽心机挪到窗口的病人,费力地从床单下拿出照片,两行泪潸然而下:‘兄弟啊,我好悔啊……”这样的引导,犹如打开学生感情的闸门,和那位远窗病人一起进行心灵的忏悔和洗礼,在心中种下善良的种子,从而打开一扇爱的心窗,把美丽的风景送给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在整堂课中,教师的语言并不多,但就这几句首尾贯穿的句子,它犹如一条串起一个个珍珠的彩线,使得整堂课“形散而神不散”,令人回味无穷。学生在此情境下进行有效“悦读”,可谓已经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融合意境,实施有效“悦读”的注脚
《文学概论》告诉我们,主体的“意”和客体的“境”本无美丑优劣之分,只有借形象表现心境,寓心境于形象,方能达成审美的效果。我们“悦读”就是要完成“意”和“境”的有效有机结合。
以执教《寻梦瘦西湖》为例。
一幅幅绝美的画面《瘦西湖印象》伴着悠扬的乐曲声,师生们走进了烟雨江南般的瘦西湖,一起乘一叶小舟,徜徉于瘦西湖上,灯火、桨声、梵音静静流淌,让心灵澄澈而宁静,宛如置身仙境。(自然景观)一起造访刻录古人萍踪的胜迹,体会诗人千年前的那番月夜心境。(人文积淀)
在学生完成了这两大块的赏析之后,老师情不自禁地吟诵:是呀,为了浸润在心田太久的那份梦幻和诗情,作者一路追寻一路沉醉。此时,此刻,这梦幻化成瘦西湖的山光、水色、冷月、暗香,更幻化成无数文人墨客的低吟浅唱。恬静动人的自然景观,加上如此丰厚的文化积淀,怎能不让作者流连忘返?又怎能不让我们为这美好的意境如痴如醉呢?
这样的诗意的语言、深沉的赞美,如那仙境中的梵音不可抗拒地渗透进每一个学生的灵魂。
这节课的最后,伴随着抒情动听的音乐,教者深情诉说衷情:“瘦西湖,如果说,我只是在梦中,在明月下,在歌女的箫音中寻觅而来,那么,在我告别的此刻,我将自己交付给你,接受你花草树木每一缕流水的洗礼,再把自己的灵魂交付给你,让你怀抱里的每一处楼台亭阁托起我赞美的诗篇!”继而,伴随着“自然景观 文化积淀”的板书,一个大写的“美”的图形在这堂课接近尾声时闪亮登场!音、诗、画组合成了优美、和谐的意境。在这堂课中,教师创设的富于感情色彩的情境使学生情不自禁受到情感的震撼、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有了这样的“悦读”体验,让他不喜欢语文都难。
三、交融心境,推进有效“悦读”的抓手
透过字里行间,洞察作者心境,让学生进入作者所营造的静脉,让读者、作者和主人公的心境在穿越中交流,在交流中融合,这就是推进“悦读”教学的最终落脚点。
以小说《台阶》的设计为例。
“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的父亲想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学生用这样的“独白”展示父亲的内心:
唉,我们家的台阶低啊!看看别人家的台阶,高的有七八级,甚至十多级,多壮观,多气派啊!我一年到头七个月在种田,四个月砍柴,还有半个月要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我这么辛苦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建造那高高的台阶吗?到时候,我就不用谦卑地,低眉顺眼地过日子了,到时候,我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到时候,“你们家的台阶高!”就不再是戲言了。
准备了大半辈子的父亲终于建成了高高的台阶,第一次坐在台阶上的父亲却是这样的不知所措,学生用“旁白”这样配的画外音:
我就这样看着他,看着他从高高的台阶上,一点点挪下去,我看见他脸上原本灿烂的笑容一点点融化在了风里。他的动作很小很轻,似乎怕被人看见,只是轻微地挪动着,那条灰色的裤子和台阶摩挲出沙沙的声响,挪到边缘再稳当地坐下,笑容又如流散的沙重新聚集到父亲的嘴角,可还没几秒,那些笑又如被潮水卷走似的,消失了,不见了,没有了,于是,小小的,卑微的摩擦声又响起了。我可以感受到心中的忐忑与不安,我可以感受到他心中萌发出小小的呼唤:“要不,再低点吧,再低点……”他一次次以为也许挪到这里就可以了吧,可那如魅影般的自卑感却一直纠缠,如无处不生的杂草,似危机四伏的暗道,催促着他:“再去点,再下去点。”于是,父亲妥协了,一次又一次妥协了。
文章最后写道: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此时的父亲心里在想些什么呢?学生这样“解说”父亲的内心:
父亲他那颗很倔的头深深地埋在膝盖里,心里大概是什么都没有想,只是一片茫然吧。曾经的奋斗,曾经的辛劳,甚至昨日的意气风发,终于好像是用光了所有的气力,人生的发条在到达终点后松弛了下来。用了一生时间,辛劳了一辈子,只为给自己卑微的心标上一个标签,一个可以让人尊重的人,却不想自卑在心中已是根深蒂固了,得到了可以让人尊重的盔甲,自己的心却永远无法改变,用尽一生,却仿佛虚度一生,以為建高了台阶就挺直自己的腰;以为重建了屋,就可得他人尊重,依着自己所想的路去走,实现心中的梦,却在最后关头发现,事实却并没有发生什么改变,想重头再来,却已不行。一辈子的时光,一辈子的生命,一辈子的辛劳,行至终点,才发现如泡沫般脆弱,一触即散,何等悲哀!
对于父亲的渴望尊重、蕴在骨子里的谦卑等等复杂心理的理解简直深透到了骨子里!
四、精准引导,深化有效“悦读”的必由之路
精彩的课堂不排斥教师的讲,关键要讲得适时适度。教师精当的点拨在于引领学生进入阅读理解的新高度。
比如《天上的街市》,学生借助“天上的街市好美啊,美就美在? ? ,你看? ? ? ”的句式,自选一段根据课文展开合理的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天上街市的美好景象。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略带夸张的表演将诗歌的魅力以及生命的活力演绎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课堂达到一个小高潮。此时,老师说:“民间传说中的悲惨结局到了诗人的笔下为什么竟是如此美好呢?(学生沉思片刻后)还是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代和他的心灵世界吧。”伴随着课件上的一幅幅背景画面,一个浑厚的男中音(课件)随之响起(介绍背景):
(画外音)《天上的街市》写于上世纪20年代初期。当时,如火如荼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刚刚过去,大革命的时代尚未到来,苦难深重的中国依旧被帝国主义列强和他们豢养的各派军阀统治着。一方面是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旱灾、地震等造成了数十万人的死亡和背井离乡;另一方面是军阀混战,炮火连天,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国家的前途在哪里?民族的希望在哪里?无数的仁人志士在思考,在寻觅,在苦苦地探求着……就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青年诗人郭沫若处于深深苦闷和彷徨中,他不满现实,热烈地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无限浪漫色彩的抒情短诗——《天上的街市》。
课堂上一片宁静,全班学生都处于深沉思考中。一会儿,老师接着发问:同学们,诗以言志,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作者最真实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那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对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坚定的信心等词语从学生口里脱口而出。在这里,情境的创设和巧妙的点拨帮助学生实现与作者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使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情感熏陶与审美体验。
作为语文教师,如果要努力同学生一起去探寻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精神世界,感受一次又一次灵魂的震撼,经历一段又一段成长的历程,同学生一起成长,同语文一起成长。
葛红,江苏省如皋市如皋初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