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框架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组讨论教学模式创新探讨

摘 要:协同创新理论强调系统内部各要素、各子系统之间在共同的目标下互相协同,实现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以达到各要素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样可以借鉴和引入协同创新理论。在“毛中特概论”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了协同创新分组讨论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课堂教学系统各主体、各要素的协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创新;分组讨论;教学模式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3.017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3-0088-04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各级教学主管部门也更加重视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任着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任务,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青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很大的困惑甚至迷茫,以至他们在学习上的不在状态,学习效果不理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协同创新的框架下逐步地处理好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各种要素、各种资源协同创新,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教学模式犹如一座桥梁或纽带,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作为一种教学活动操作范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既是一定教学理论的应用和反映,又具有教学方法的意义。[1]在此,我们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毛中特概论”)课程为例,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总结和分析协同创新分组讨论教学模式创新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一、协同创新理论简述
协同创新的概念是在创新理论和协同理论的基础上,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提出来。创新理论首先是由熊彼特提出的。在《经济发展理论》中,熊彼特以创新理论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征。他把创新看成是实现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生产函数,以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的职能就是通过“创新”引进“新组合”;而一旦这种“新组合”不断得到实现时,也就实现了“经济发展”,换言之,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就是这种不断创新的结果。[2]
熊彼特创新理论强调在技术和制度层面通过不断革新以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这种“新组合”实际就是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协同创新。这种在协同基础上的创新已日益成为当今科技创新的新动向,也是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方式。
所谓“协同”,从通常意义上讲,指的是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意思。而作为一个学术概念使用,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学者哈肯(H.Haken)在系统论中首先提出。哈肯把协同界定为关于各类系统的各部分之间互相协作,最终使整个系统形成微观个体所不具有的新结构与新特征。[3]由此,在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相互协调、合作,共同作用,产生了“1+1>2”的协同效应。
建立在协同基础上的协同创新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主体性。参与协同创新的主体包括单位、经济组织、部门或个人等微观主体,协同创新强调这些微观主体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没有相关微观主体的参与,协同创新便难以发生。第二,整合性。协同创新由各方主体参与协同完成,这就需要各个微观主体协同配合,这种配合使各个主体在共同的目标下使实现各个要素的有效组合,从而在创新的基础上优化资源配置。第三,互动性。协同创新由于是多元化主体的参与及各要素整合,因此,具有显著的互动性。没有互动性,也就无所谓协同;反过来,协同就需要互动。只有有效的互动,才能使系统内各主体、各要素的协同成为可能,行动同步性得到改进,系统匹配度得以提高,从而形成实质意义上的协同创新模式。第四,动态性。协同创新是系统内各主体、各要素协同互动式参与,因而呈现出鲜明的动态性。它保证了系统内部各构成部分能够在协同的作用下实现自我调适、自我调协,优化和健全系统的运作机制,使系统能更好地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资源的交流,实现系统创新呈现动态性。[4]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创新教学模式探索
协同创新理论的提出虽然首先是用以解决企业管理领域的相关问题,然而在实际中这一理论早已不再局限于此,而是在各行各业及各个领域中被广泛地应用。高校自然也不例外。协同创新已成为各高校全面深化改革和实现创新强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1.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引入协同创新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系统由一系列相关的主体和要素构成,它包括教师、学生、学校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家庭、社会等各个主体,以及学校办学的客观条件、信息、资源等各种要素,可以说,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也是一个微观系统。就主体性而言,在协同创新教学模式下,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要调动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就整合性而言,在协同创新教学模式下,强调整合各要素、各主体所掌握的各种资源、知识信息等要素,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就互动性而言,强调和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成为协同创新模式的基本要求,也是一般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就动态性而言,在协同创新模式下,教学活动突破传统的模式,实现系统内教与学在动态中的自我优化。
在协同创新模式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打破了自身的局限,从传统的单纯的“灌输式”教学活动转向师生协同与合作。这同时也契合了“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特点。对于这一代青年学生而言,简单的“服从”在他们身上已基本上看不见了,“合作”已成为他们的行为特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通过协同创新模式,充分调动各个主体和各种因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建立平等的协作、合作机制,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尤其如此。只有实现协同创新,尤其是实现课堂教学主体的协同与合作,才能产生某一个或某几个教学因素简单相加所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各种资源,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绩效。
2.协同创新分组讨论教学模式探索
根据协同创新理论的相关原理,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进行了相应的设计,以应对当前青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困境。我们认为,虽然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缺乏理性,学习动力不足,但绝不意味着学生的这些认识不能改变。因此,如何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显得尤为关键。
在“毛中特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同样面临着学生对课程认识存在偏差、学习动力不足的困境。为了克服这一困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年来我们在 “毛中特概论”课程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逐步形成了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的协同创新分组讨论教学模式。[5]
(1)协同创新分组讨论教学模式出发点 协同创新的目标就是实现资源、要素、各参与者的新组合,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对于教学活动而言,其“利润最大化”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根据“教高[2012]4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关于推进协同创新的精神,在“毛中特概论”课程教学中,我们探索采取协同创新分组讨论教学模式,主要是基于以下的教学理念:第一,采取协同创新分组讨论教学模式,是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在协同创新分组讨论教学模式中,每个组、每个同学都分配到相应的学习任务,并在课后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在学习任务下达后,我们根据教学进度,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向师生展示其在学习过程中所制作的课件笔记。采用这种方式促使每个同学在课后抽出一定的时间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并通过课堂展示的形式,使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第二,采取协同创新分组讨论教学模式,是为了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在教学中,同学们通过分组学习讨论的形式,互相分享与讨论彼此通过查阅文献而得到的相关知識信息资源,不仅使各个主体通过分享而获得的信息在“量”上大大增多,而且通过彼此讨论,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所获得的信息在“质”上也大大优化,从而在教学活动中实现“1+1>2”的教学效果。第三,采取协同创新分组讨论教学模式,是为了更好地增强学生学习的团队协作精神。
(2)分组讨论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 协同创新要求系统内各主体与各要素资源实现优化配置,而协同创新平台的搭建无疑是有效执行的关键[6]。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毛中特概论”课程的积极性,在教学中以组为单位明确学习任务,把个人分散学习和小组集体讨论协同统一起来是具有可行性的。
在学习创新小组确定以后,以组为单位明确各组的学习任务。每一小组的学习任务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确定,每一小组都要承担其中某一节学习任务。各个小组在协同学习过程中,要形成以下三个方面的学习成果:第一,所承担章节内容的课件;第二,与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或史料;第三,进行演示或讲解。
(3)教师主讲相应教学内容 在小组展示和讨论完毕后,任课教师一方面对学生讲解和展示的内容进行讲评,特别是对知识性、学理性的问题进行纠正和补充;另一方面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课件对内容进行讲授,其中尤其是针对学生展示过程出现问题、认识不到位等问题进行重点阐述,对难以把握的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精讲。
3.协同创新分组教学模式的运行特点
按照协同创新理论开展的协同创新分组讨论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的特点:
(1)教学组织系统的开放性 协同创新的核心思想就是充分调动各个主体的积极性。根据协同创新分组讨论教学模式的理念,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是使教学活动系统内各个主体要素之间,即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存在着能够使一定的信息、资源能够顺畅交流的机制。只有在开放性的系统中才能实现各主体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在教学实践中,分组讨论的教学模式是一个开放式的系统,在课堂平等、民主的讨论中,教师和学生实现了知识、信息资源的交互沟通,同时,学生之间也实现了知识、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从而打破了教师灌输式的单向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在协同中得以开展。
(2)教学组织系统的自组织性 按照协同创新的原理,系统各要素之所以形成有序结构,源自于系统内部的自组织。在协调创新框架下,自组织内各个要素或子系统之间的协同、竞争是系统得以有效运行的基础。在分组讨论教学活动中,整个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各个学习小组则构成其中的子系统,教学主体则是其主体要素。课堂教学系统的有序运行,正是因为各个子系统的有序参与,而在课堂参与中,各个主体要素、子系统通过课堂讨论和信息交流,进一步强化了学习小组的组织功能,在协同中有竞争,在竞争有协同。
(3)教学组织系统的一致性 协同创新理论认为,系统中各个主体要素、子系统的目标是一致的。在分组教学活动中,表面上各个组承担着不同的学习任务,但是他们都是协同中完成整个课堂教学系统的学习任务。各个主体要素任务的完成及整合构成学习小组,即子系统的任务,各个子系统的任务进一步整合为整个课堂教学系统的任务。同样地,各个主体所获得的知识、信息资源,通过在子系统和系统内部的不断交流整合,成为整个系统的信息资源。正是如此,分组教学活动组织系统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三、协同创新分组讨论教学模式的绩效评估
在“毛中特概论”中采取协同创新分组讨论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微观教学系统内部各主体的互相协同与配合,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整合性、互动性及动态性,使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1.提高了课堂的“抬头率”
在传统的教师演讲式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常常沦为“独角戏”。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教师讲的无论怎样精彩,也不会比现代智能手机中游戏、电影、韩剧、明星桃色新闻更有吸引力。于是,“低头一族”成为当下大学课堂一道独特而又令管理者和教学一线的教师头疼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对“毛中特概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本身就有成见的青年学子而言,更是如此。
在分组讨论教学模式下,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观。由于每个学生以组为单位直接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使得课堂教学真正地与他们有关。每个组、每个成员都会轮值到展示和讲解所承担的学习任务或教学内容,当由其上台主讲时,他就直接参与其中;当其他组的成员上台讲时,他们多少会被其他同学的表现所吸引,而不管对方讲得怎么样,他们都会关注。而当轮到教师进行点评和讲授时,同样的内容同样的知识点,教师和学生的课件形式、资料、讲解等等,都会在每一个同学心中形成一个鲜明的对照,使得大多数的同学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比较。而这样的心理活动或学习行为,意味着他们已经在听课或在思考。
2.“被迫”阅读和思考
在当今,读书或阅读、思考似乎已不再是青年大学生的主要课目,尤其是缺乏具有一定深度的阅读。每个学期期末阅卷时,我们常常会发现,对于教材中基本的知识点,相当一部分学生答不上来,甚至对一些基本的历史常识都没掌握。有些学生虽然也回答了问题,但常常是文不对题,不知所云。有感于此,因此,在教学中触发了我们“逼迫”学生去看书、阅读的想法。
在分组讨论教学模式下,我们把一定的学习任务分配给学生,目的正是促使他们去看书、阅读和真正的思考、学习。当我们给每一组的成员分配任务后,就使他们有了明确的外在任务和压力,而这些学习任务是需要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的,这就促使或迫使他们去看书、学习从而完成指定的任务。尽管可能是被迫的,但是他们已经在看书、阅读和思考了,而且还能把具有一定质量的学习成果在课堂上展示。对于本科教育而言,我们认为,学校的教学不仅是教会学生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更重要的是使广大学生通过学习训练,形成具有一定潜质的人才。
3.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分组讨论教学模式下,同学们在小组内一起阅读教材、讨论、查阅资料、制作课件,熟悉了教材的基本内容,掌握了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原理,而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经典文献,拓宽了视野,提高了理论水平。同时,通过具体的学习,改变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些偏见,端正了学习态度。总而言之,教学效果有了相应的提高。
总之,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综合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任课教师而言,有些因素是外在的客观的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有些因素则是可控的。因此,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进行探索。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从实际出发,在既有的教学条件下,初步探索和总结了协同创新分组讨论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支持和配合,并在教学中改善了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边和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探索与理性反思[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5):64-67.
[2] [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64-105.
[3] [德]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13.
[4] 赵效萍.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159-161.
[5] 刘荣材.当代青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状况及其对策分析——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J].科教文汇,2016(6):1-3.
[6] 陈劲,阳银娟.協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2):161-164.
[责任编辑:张学玲] 技术文
相关文章!
  • 政府动员、乡贤返场与嵌入性治

    李传喜+张红阳〔摘要〕乡村社会的困境为“乡贤回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但是“新乡贤”的回归有着独特的行动逻辑:政府动员是其动力逻辑,“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东文选》首篇诗作《织锦献唐高

    [摘要]《东文选》收录的第一首诗作题为无名氏的《织锦献唐高宗》,据现存收录此诗的其余十五种中、韩古代文献,可知其为唐高宗永徽元年(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