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建设
徐俊+许燕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是在高校这个特殊场域下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话语、教学话语等诸多话语形态构成的有机话语系统,加强其建设既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应对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各种冲击和挑战的迫切需要,也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明智之举。当前,要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必须在充分发挥高校管理机构及其相关主体责任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和整合全社会的力量,以加强学术话语研究、增强教师语言魅力、丰富语言表达载体、提升话语有效反馈、维护话语建设成果为着眼点协调推进。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3.016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3-0084-04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培养人、塑造人和成就人的价值功能”[1],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建设事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提升,也事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能否有效占据和长期巩固高校意识形态这块重要阵地。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形势异常严峻,防范风险、化解矛盾、掌控舆情、集聚正能量已成为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根本动因。鉴于此,本文拟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意蕴的理论解读以及其主要实施路径的具体探讨,助推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建设和创新,进而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赢得和强化话语主导权有所裨益。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的基本意蕴
如果越出纯粹语言学视界之外的话,话语则“并不是一种完全中性、与利益无涉的言说活动或理论体系,而是被寄予不同利益集团特殊需求的博弈的产物,其性质完全是由在利益博弈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或支配地位的言说者性质正义与否决定的。”[2] 可以说,话语的这些引申意义正是我们重视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重要落脚点。
就其内涵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是指在高校这个特殊场域下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话语、教学话语等诸多话语形态构成的有机话语系统。但从划分的本真意义上来看,则主要可归为“语言”和“言语”两大部分。其中,前者侧重于以文本为主要载体的、具有特定逻辑结构的符号形式,主要以静态性为表征;后者则侧重于作为过程的言说或运用以文本为主要符号形式的实践行为,主要以动态性为表征。与之相对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则主要是指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构成要素的加强、拓展或提升,以及对其内在逻辑关系的创设、调整或强化,最终达到互为支撑、相互规约、协调发展、有序运转的话语系统。其实质就是通过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长期占领和有效掌控,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法律道德思想等各种主流意识形态形式能够有效整合各种社会思潮,赢得对话语权场域的真理性、合法性與终极性的解释权和辩护权。
就其特点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科学性与政治性相统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符号化表征,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艰苦历程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特殊性的范畴、专业性的术语和严密的逻辑体系。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也是巩固和加强无产阶级统治地位、维护其根本利益的有力工具,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二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建设,既是对历史上人类社会尤其是中国传统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经验的批判性继承,又是对当下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生态文明化等时代背景下国内外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最新经验和有益做法的借鉴和吸收。三是主导性与交互性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尽管是由意识形态话语与非意识形态话语或教材话语与教学话语等多种形态的话语构成的有机话语系统,但这些话语之间在权重上却并不是一样的。整体而言,意识形态话语或教学话语居于整个话语体系的核心地位,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构的根本目的和成功实施的关键环节。当然,话语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对事物或真相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在言说过程中追求思想的交互作用和价值取向上的共享。
就其内容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主要包括“语言体系”建设和“言语体系”建设。一方面,语言体系建设集中体现在以文本为主体的符号系统上,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思想、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等形式。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体系的精神和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其时代内容;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思想是其价值诉求;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是其实践动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是其现实关照。另一方面,言语体系建设主要表现为叙述、表达、交流或沟通等言语行为建设,其内容涵盖了教材、教师、学生等言语体系。其中,教材言语是对教材语言的符号化,侧重于固态化和文本化;教师言语是教学言语的主体,起到传递信息、阐释道理、组织管理等作用,强调条理性、清晰性、亲和性和适当性;学生言语是教材言语的转化、教学言语的有机构成,体现的是互动性、直观性、真实性与多元性。
一言以蔽之,“语言控制权实际上是一切权力的核心基础”[3],任何一种话语体系的建设在本质上都贯穿着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力之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建设,不仅仅是一套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话语范式的构筑,更为重要是在建构一套话语体系的过程中获得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话语主导权的掌控,进而逐步达到在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们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既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应对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各种冲击和挑战的迫切需要,也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明智之举。
第一,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话语体系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抽象性,只有通过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硬度,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魅力和感召力,建构通俗易懂、情理交融的语言形态和言语形式,才能创设大学生所乐于理解和接受的话语环境,进而增进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近感和熟悉感。
第二,有助于巩固和强化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导权。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但同时高校也是各种敌对势力努力颠覆的据点,其手段就是传播各种非主流声音,主动占领师生的思想空间,模糊各种意识形态间的根本界限。处于青春懵懂期的大学生,很容易遭受各种新奇话语和声音的影响,进而无意识中会被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所俘获。然而,通过积极建构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且富有时代感、针对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将会有助于增强他们鉴别、分析和批判的思维能力,使其成为巩固和强化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的践行者。
第三,有助于引领和整合高校多元复杂的舆论环境。所谓舆论环境是指由各种话语基于特定的议题而形成的言说、沟通和交流的场域。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我国高校的舆论环境也日渐复杂化。其中,既有拥护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也有敌视甚或反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形态。这使高校这块传统上不同意识形态长期博弈和争夺的重要阵地的政治功能更加突出,也成为衡量敌我双方实力状况变化的“晴雨表”。显然,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的意义不仅仅是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在复杂多元的高校舆论环境下增进主流话语的穿透力和辐射力,提升它们进行议题设置与舆情引领的能力,继而实现一元主导下的多元并存的舆论态势。
第四,有助于增强高校师生抵御国内外不良话语侵蚀的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生活信息化的发展,国内外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蚀和干扰消解了主流思想应该占有的阵地。话语场域也是一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建设,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师生知道“说什么”的能力。其原因在于,国内外各种反动势力对高校的攻击可能包夹在话语的“糖衣炮弹”中,高校师生必须透过话语表象,看到问题的实质。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师生“怎么说”的能力。通过话语体系建设,师生能够建立自身的话语体系,在不良话语面前,能够掌握反击的武器,不仅能有效捍卫自身话语权威,也能大大增强抵御各种不良话语侵蚀的能力。
第五,有助于增进社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的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得到教育界以及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社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误解和忽视仍然较为普遍。不可否认,这种局面的产生与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泛政治化的特点有很大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唯经济化”又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各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无用性”的偏见和错誤认识。这些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认识的不足和误解,如果长期存在下去的话,必然会严重削弱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力量,危及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在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的同时,积极创设易于被社会所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使其在加深了解中逐渐提高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的认识。
第六,有助于增强中国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是国家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巩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贯彻和落实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渠道。诚如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的:“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无疑有助于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话语组织,通过话语的组织和宣传,国家形象得以塑造,中国的影响力得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升了国际地位,从而让中国话语掷地有声。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的实施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充分发挥高校管理机构及其相关主体责任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和整合全社会的力量,以加强学术话语研究、增强教师语言魅力、丰富语言表达载体、提升话语有效反馈、维护话语建设成果为着眼点协调推进。
第一,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建设,加强学术话语研究。教材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承担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具体化的重要职责,对于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然而,从根本上来说,教材理论水平的高低以及难易程度,又在很大程度取决于理论研究水平的高低。一般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术研究水平越高,其文本化的教材也更为先进,相反则较为落后。因此,在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必须以加强学术话语研究作为基础,吸收或借鉴前沿最新研究成果,采用学术性、科学性、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建构新的教材体系。
第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养建设,增强教师语言魅力。“话语是思维的表达,思想的表现”[5] ,教师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直接决定着教学语言和课堂语言的深度和生动性,而不恰当的教师用语既会影响教材语言向教学语言的转变,也会直接削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效果与教学效果,甚至还会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无法正常开展的严重后果。可以说,“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不完善的归因主要是教育者的话语霸权和话语专断。”[6] 要彻底改变这种局面,就应该通过不断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综合素养。一方面,要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根据他们不同的情况,结合具体工作实际,制定较为完善的培养方案。另一方面,要督促和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形成自主学习、自觉修养的学习氛围。可通过评选“学习标兵”“辩论能手”“最美声音”等活动,激发教师个人追求语言美的思想自觉。
第三,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建设,丰富语言表达载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教学体系是教材体系的一种转化形式,是连接教材话语与师生日常生活话语的桥梁和纽带。如果教材体系及其话语不能很好地转化为教学体系及其话语的话,那么即便是采用较为先进理念所编撰的文本形式也无济于事。作为一个有机系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建设,既要突出教师作为责任主体的主导地位,又要尊重学生作为独立和平等主体的应有地位;既要重视教案话语向口头话语的轉变,又要提高课堂话语的表达艺术;既要重视传统灌输式教学,又要综合运用专题教学、实践教学和新媒体教学。通过协调运用多种教学形式,逐步改变传统教学语言的单一性、样板化,使教学话语能够以多维的“面孔”展现出来。
第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评价机制建设,提升话语有效反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是一项挑战性极强的复杂工程,其建设能否有助于顺利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进大学生对其的认同度,只有通过建构高效完备的评价反馈机制,才能较为及时准确地把握整个话语体系运转的有效度和可信度。为此,一是要建构课堂动态监控机制,及时总结课堂话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二是要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将话语表达的艺术性、效能性作为衡量教师整体工作水平高低的重要参照指标;三是要畅通学生沟通渠道,给予他们表达自己价值诉求、展现思想动态的机会。
第五,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保障机制建设,巩固话语建设成果。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建设,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已日臻完善,但不容忽视的是作为其发展支撑作用的保障机制却时常受到各种主观人为因素的干扰,导致其保障机制缺乏制度性的刚性规约,随意性、应急性、短期性的特征极为明显。当前,为了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得到应有的重视,必须调动和整合国家、社会和个人三方的力量,共同建构科学合理、与时俱进的保障机制。首先,从国家层面来说,要加强组织领导和财力保障,确保其得到优先发展,同时拥有持续充足的经费支持。其次,从社会层面来说,要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各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同度。再次,从个人层面来说,要明确掌控话语主导权的重要性,增强理论自信和捍卫话语权的自觉性,切实提高自身的理论修为和话语艺术。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意蕴丰富、意义重大,必须以更加警醒和务实的态度,以统观全局的战略性眼光,积极调动和整合国家、社会与个体的力量,多管齐下,协调推进。
参考文献
[1] 向绪伟、谭琪红.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价值实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1):40.
[2] 徐俊、刘魁.真理彰显与话语权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客体维度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9):134.
[3] [美]罗宾·洛克夫.语言的战争[M].刘丰海,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72.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6.
[5] 王金伟.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话语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154.
[6] 敖成兵.实效性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2.
[责任编辑:张学玲]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是在高校这个特殊场域下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话语、教学话语等诸多话语形态构成的有机话语系统,加强其建设既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应对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各种冲击和挑战的迫切需要,也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明智之举。当前,要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必须在充分发挥高校管理机构及其相关主体责任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和整合全社会的力量,以加强学术话语研究、增强教师语言魅力、丰富语言表达载体、提升话语有效反馈、维护话语建设成果为着眼点协调推进。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3.016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3-0084-04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有“培养人、塑造人和成就人的价值功能”[1],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建设事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提升,也事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能否有效占据和长期巩固高校意识形态这块重要阵地。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形势异常严峻,防范风险、化解矛盾、掌控舆情、集聚正能量已成为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根本动因。鉴于此,本文拟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意蕴的理论解读以及其主要实施路径的具体探讨,助推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建设和创新,进而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赢得和强化话语主导权有所裨益。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的基本意蕴
如果越出纯粹语言学视界之外的话,话语则“并不是一种完全中性、与利益无涉的言说活动或理论体系,而是被寄予不同利益集团特殊需求的博弈的产物,其性质完全是由在利益博弈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或支配地位的言说者性质正义与否决定的。”[2] 可以说,话语的这些引申意义正是我们重视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重要落脚点。
就其内涵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是指在高校这个特殊场域下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话语、教学话语等诸多话语形态构成的有机话语系统。但从划分的本真意义上来看,则主要可归为“语言”和“言语”两大部分。其中,前者侧重于以文本为主要载体的、具有特定逻辑结构的符号形式,主要以静态性为表征;后者则侧重于作为过程的言说或运用以文本为主要符号形式的实践行为,主要以动态性为表征。与之相对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则主要是指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构成要素的加强、拓展或提升,以及对其内在逻辑关系的创设、调整或强化,最终达到互为支撑、相互规约、协调发展、有序运转的话语系统。其实质就是通过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长期占领和有效掌控,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法律道德思想等各种主流意识形态形式能够有效整合各种社会思潮,赢得对话语权场域的真理性、合法性與终极性的解释权和辩护权。
就其特点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科学性与政治性相统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符号化表征,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艰苦历程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特殊性的范畴、专业性的术语和严密的逻辑体系。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也是巩固和加强无产阶级统治地位、维护其根本利益的有力工具,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二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建设,既是对历史上人类社会尤其是中国传统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经验的批判性继承,又是对当下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生态文明化等时代背景下国内外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最新经验和有益做法的借鉴和吸收。三是主导性与交互性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尽管是由意识形态话语与非意识形态话语或教材话语与教学话语等多种形态的话语构成的有机话语系统,但这些话语之间在权重上却并不是一样的。整体而言,意识形态话语或教学话语居于整个话语体系的核心地位,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构的根本目的和成功实施的关键环节。当然,话语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对事物或真相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在言说过程中追求思想的交互作用和价值取向上的共享。
就其内容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主要包括“语言体系”建设和“言语体系”建设。一方面,语言体系建设集中体现在以文本为主体的符号系统上,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思想、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等形式。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体系的精神和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其时代内容;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思想是其价值诉求;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是其实践动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是其现实关照。另一方面,言语体系建设主要表现为叙述、表达、交流或沟通等言语行为建设,其内容涵盖了教材、教师、学生等言语体系。其中,教材言语是对教材语言的符号化,侧重于固态化和文本化;教师言语是教学言语的主体,起到传递信息、阐释道理、组织管理等作用,强调条理性、清晰性、亲和性和适当性;学生言语是教材言语的转化、教学言语的有机构成,体现的是互动性、直观性、真实性与多元性。
一言以蔽之,“语言控制权实际上是一切权力的核心基础”[3],任何一种话语体系的建设在本质上都贯穿着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力之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建设,不仅仅是一套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话语范式的构筑,更为重要是在建构一套话语体系的过程中获得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话语主导权的掌控,进而逐步达到在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们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既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应对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各种冲击和挑战的迫切需要,也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明智之举。
第一,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话语体系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抽象性,只有通过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硬度,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魅力和感召力,建构通俗易懂、情理交融的语言形态和言语形式,才能创设大学生所乐于理解和接受的话语环境,进而增进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近感和熟悉感。
第二,有助于巩固和强化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主导权。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但同时高校也是各种敌对势力努力颠覆的据点,其手段就是传播各种非主流声音,主动占领师生的思想空间,模糊各种意识形态间的根本界限。处于青春懵懂期的大学生,很容易遭受各种新奇话语和声音的影响,进而无意识中会被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所俘获。然而,通过积极建构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且富有时代感、针对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将会有助于增强他们鉴别、分析和批判的思维能力,使其成为巩固和强化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主导权的践行者。
第三,有助于引领和整合高校多元复杂的舆论环境。所谓舆论环境是指由各种话语基于特定的议题而形成的言说、沟通和交流的场域。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我国高校的舆论环境也日渐复杂化。其中,既有拥护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也有敌视甚或反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形态。这使高校这块传统上不同意识形态长期博弈和争夺的重要阵地的政治功能更加突出,也成为衡量敌我双方实力状况变化的“晴雨表”。显然,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的意义不仅仅是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在复杂多元的高校舆论环境下增进主流话语的穿透力和辐射力,提升它们进行议题设置与舆情引领的能力,继而实现一元主导下的多元并存的舆论态势。
第四,有助于增强高校师生抵御国内外不良话语侵蚀的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生活信息化的发展,国内外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侵蚀和干扰消解了主流思想应该占有的阵地。话语场域也是一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建设,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师生知道“说什么”的能力。其原因在于,国内外各种反动势力对高校的攻击可能包夹在话语的“糖衣炮弹”中,高校师生必须透过话语表象,看到问题的实质。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师生“怎么说”的能力。通过话语体系建设,师生能够建立自身的话语体系,在不良话语面前,能够掌握反击的武器,不仅能有效捍卫自身话语权威,也能大大增强抵御各种不良话语侵蚀的能力。
第五,有助于增进社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的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得到教育界以及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是社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误解和忽视仍然较为普遍。不可否认,这种局面的产生与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泛政治化的特点有很大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唯经济化”又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各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无用性”的偏见和错誤认识。这些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认识的不足和误解,如果长期存在下去的话,必然会严重削弱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力量,危及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在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的同时,积极创设易于被社会所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使其在加深了解中逐渐提高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的认识。
第六,有助于增强中国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是国家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巩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贯彻和落实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渠道。诚如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的:“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无疑有助于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话语组织,通过话语的组织和宣传,国家形象得以塑造,中国的影响力得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升了国际地位,从而让中国话语掷地有声。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的实施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充分发挥高校管理机构及其相关主体责任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和整合全社会的力量,以加强学术话语研究、增强教师语言魅力、丰富语言表达载体、提升话语有效反馈、维护话语建设成果为着眼点协调推进。
第一,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建设,加强学术话语研究。教材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承担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具体化的重要职责,对于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然而,从根本上来说,教材理论水平的高低以及难易程度,又在很大程度取决于理论研究水平的高低。一般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术研究水平越高,其文本化的教材也更为先进,相反则较为落后。因此,在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必须以加强学术话语研究作为基础,吸收或借鉴前沿最新研究成果,采用学术性、科学性、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建构新的教材体系。
第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养建设,增强教师语言魅力。“话语是思维的表达,思想的表现”[5] ,教师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直接决定着教学语言和课堂语言的深度和生动性,而不恰当的教师用语既会影响教材语言向教学语言的转变,也会直接削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效果与教学效果,甚至还会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无法正常开展的严重后果。可以说,“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不完善的归因主要是教育者的话语霸权和话语专断。”[6] 要彻底改变这种局面,就应该通过不断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综合素养。一方面,要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根据他们不同的情况,结合具体工作实际,制定较为完善的培养方案。另一方面,要督促和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形成自主学习、自觉修养的学习氛围。可通过评选“学习标兵”“辩论能手”“最美声音”等活动,激发教师个人追求语言美的思想自觉。
第三,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建设,丰富语言表达载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教学体系是教材体系的一种转化形式,是连接教材话语与师生日常生活话语的桥梁和纽带。如果教材体系及其话语不能很好地转化为教学体系及其话语的话,那么即便是采用较为先进理念所编撰的文本形式也无济于事。作为一个有机系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建设,既要突出教师作为责任主体的主导地位,又要尊重学生作为独立和平等主体的应有地位;既要重视教案话语向口头话语的轉变,又要提高课堂话语的表达艺术;既要重视传统灌输式教学,又要综合运用专题教学、实践教学和新媒体教学。通过协调运用多种教学形式,逐步改变传统教学语言的单一性、样板化,使教学话语能够以多维的“面孔”展现出来。
第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评价机制建设,提升话语有效反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是一项挑战性极强的复杂工程,其建设能否有助于顺利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进大学生对其的认同度,只有通过建构高效完备的评价反馈机制,才能较为及时准确地把握整个话语体系运转的有效度和可信度。为此,一是要建构课堂动态监控机制,及时总结课堂话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二是要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将话语表达的艺术性、效能性作为衡量教师整体工作水平高低的重要参照指标;三是要畅通学生沟通渠道,给予他们表达自己价值诉求、展现思想动态的机会。
第五,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保障机制建设,巩固话语建设成果。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建设,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已日臻完善,但不容忽视的是作为其发展支撑作用的保障机制却时常受到各种主观人为因素的干扰,导致其保障机制缺乏制度性的刚性规约,随意性、应急性、短期性的特征极为明显。当前,为了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得到应有的重视,必须调动和整合国家、社会和个人三方的力量,共同建构科学合理、与时俱进的保障机制。首先,从国家层面来说,要加强组织领导和财力保障,确保其得到优先发展,同时拥有持续充足的经费支持。其次,从社会层面来说,要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各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同度。再次,从个人层面来说,要明确掌控话语主导权的重要性,增强理论自信和捍卫话语权的自觉性,切实提高自身的理论修为和话语艺术。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意蕴丰富、意义重大,必须以更加警醒和务实的态度,以统观全局的战略性眼光,积极调动和整合国家、社会与个体的力量,多管齐下,协调推进。
参考文献
[1] 向绪伟、谭琪红.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价值实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1):40.
[2] 徐俊、刘魁.真理彰显与话语权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信仰传播客体维度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9):134.
[3] [美]罗宾·洛克夫.语言的战争[M].刘丰海,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72.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6.
[5] 王金伟.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话语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154.
[6] 敖成兵.实效性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2.
[责任编辑:张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