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多元、立体、开放”的考试模式
龚红仿+李应求+胡杨利
[摘 要]考试是高校检验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主要方式,科学合理的测验方法和测验模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当前高校考试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探索构建“多元、立体、开放”的测试模式,对建立良好的考风与学风、确保考试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考试管理;考试模式;考试内容;考试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4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1-0009-03
教学质量的优劣一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关注的问题。科学合理的考试模式和考试方法则是保证教学效果的主要措施。高校所设置的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它既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态度,又可以及时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而评价和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促进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1]然而,目前许多高校在进行考试时,在考试性质、考试方式、考试测量功能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2],导致固有的、长期不变的考试模式和考试方法不适应当今教育理念与人才质量的培养。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就构建高校新的考试模式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当前高校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应把建设规范的、科学的考试机制作为高校提升自身品牌、完善激励机制的主要内容。[3]在对各种考试方法和考试制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考试管理缺乏科学性、教师缺乏责任心、学生对考试缺乏正确认识等问题,导致考试失去了严格性、真实性和公正性,从而影响了考试质量。
(一)考试管理缺乏科学性是影响考试质量的主要原因
考试管理缺乏科学性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考试命题缺乏科学性,考试形式单一,只注重对书本知识的考核。考试一般都是由任课教师对考试进行命题,但大部分教师都不依据考试大纲进行命题,致使考试内容缺乏严密性和科学性。由于考试形式多为闭卷笔试,而且时间大都集中在期末,这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压力,而能够体现能力的口试、答辩、技能操作、论文等考试形式比较少。二是测试的目的性出现偏差。三是考试管理过程缺乏科学性,只看重分数,忽略了对考试的分析。整个考试过程是学校组织,教师阅卷评分,最后将分数录入学生成绩档案。教师命题没有实行“教、考、评、登、监”的分离,有些教师命题随意,阅卷只看重分数,监考教师管而不严,致使考试过程流于形式。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只看重考试分数,对试卷和考试结果的分析很少关注,这都会影响考风建设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师缺乏责任心是影响考试质量的外部因素
教师缺乏责任心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教师不育人只教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只重视对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教与学没有任何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缺乏吸引力,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二是监考教师责任心不强。监考是否公平,是否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对学生是否会产生作弊动机有重要的影响。有的监考教师在监考时不认真,没有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这就给一部分学生提供了作弊的机会。有的监考教师看见学生作弊不敢管,也不愿意管,担心对作弊学生的处分会影响学生的前途。还有一部分监考教师虽然发现有的学生在作弊,但是并没有及时向上级部门通报,这其实也是在纵容学生的作弊行为。这些使考试失去了公正性,不利于发挥考试的实际效用。
(三)学生缺乏正确的认识是影响考试质量的内在因素
学生缺乏对学习和考试的正确认识会直接影响到考风建设。学生考试作弊分两种。一是主动作弊。有些学校取消了补考制实行重修制,学习投入不足的学生担心自己因为不能通过考试而需要在下一学期进行重修,从而滋生作弊的念头。二是被动作弊。这类学生的学习成绩比较好,但在考试过程中碍于“面子”,他们会给好朋友提供“帮助”,从而导致作弊。
二、构建“多元、立体、开放”的考试模式
在新的形势下,构建新的考试模式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考风和学风、确保考试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同时也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必由之路。
(一)建立多元化的考试方式,改变传统的考试形式
考试方式是反映高等院校教学水平、教学氛围和教育思想的主要方面,指引着教学管理的方向。[3]合理科学的考试方式对学生能力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僵化单一的考试形式,不能形成对学生学、识、才、体等多方面的考核。所以,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课程考试改革,建立多元化的考试模式,综合各种的考试方式,使考试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一是减少传统的闭卷笔试,重能力考核。可以根据课程特点确定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考试方法包括闭卷、开卷、口试、操作考试、课程论文、小设计等。[4]除了本专业的基础知识课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以外,其他学科的考试形式可由本学科的授课教师根据本学科的教学要求和性质特点进行确定并上报申请批准,其主要目的是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可以对学生了解知识的深度、广度以及对知识的运用程度进行全面考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采取补考和重修考试相结合的方式。由于对补考缺乏正确的认识,许多学生都容易产生侥幸心理,这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以重修考试为主,常规补考为辅的考试方式,能够促使学生有效利用学习时间,切实实现考试和修课的意义。三是取消百分制,建立分级记分制或“平均学分绩点”制。目前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是百分制,对学生的综合测试成绩进行计算排名,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是否能获得奖学金、是否被报送读研、是否能够出国深造等,这造成了许多学生过分看重考试分数的不良现象。要改变这一现象,一方面可以在考核成绩时结合各种能力的评价因素,实施分级记分制,这对缩小分数之间的差距有重要的意义,能降低学生对考试分数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在对学生的综合成绩进行评定时,可采用“平均学分绩点”的方法[5],这可以使对学生的评价更加科学合理化,改变对分数过分计较的现实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减少作弊行为的出现。
(二)推进考试内容的综合化改革,构建“立体”的考核方式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考试,也必须改革自身的内容结构,由单一化走向立体化。“立体”式考核是指构建“课堂教学考核+课外活动考核+实践能力考核”的三位一体的考试方式,它能充分发挥实验操作、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科研活动等实践环节的功能,拓展考试的空间与途径,使考试内容立体化。现在大部分考试是分学科对科目进行测验,突出了各学科基础知识的严密性和独立性,但都忽略了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改革这种分学科的考试形式,强调学科和社会生活的联系以及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此外,它还能实现考试要素的立体化。目前的考试方式主要以考核课堂教学为主,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培养出来的人才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需求。因此,课程考试应该把实践能力考核放在第一位,课外活动考核放在第二位,课堂教学考核放在第三位。这样有利于考核学生的实际能力、实用技术以及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有利于考试向人的体质、品德、心理素质等方面扩展,从而逐步形成考核内容由对专业知识的考核转变为对综合知识的考核,形成重视能力考核的考试理念,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考核。
(三)改革考试的形成性,实现考试方式的开放性
考核的形成性,指的是全面检测学生的学习过程,分阶段地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成果进行考核,进而检验学生学习目标是否完成,它是课程考核的主要组成部分。[6]形成性考核有利于促进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但是,绝大多数教师将形成性考核简单理解为平时成绩,主要由平时作业、实验、到课率等组成。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即总结性考核成绩)的比例不尽相同,一般占课程总成绩的20%~40%,期末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60%~80%。从各高校的实行现状可以看出,最终的总结性考核成绩决定着学生该专业课是否能够及格。这样,实际上弱化了形成性考核的地位和作用。
应淡化形成性考核与总结性考核的界定,构建“开放”的考核方式。高校考试不能只考记忆,而要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学习形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方面。
三、“多元、立体、开放”的考试方式
(一)改革计分方式,构建主导型考核模式
应改变以往常用的以总结性考核为主的课程考核计分方式,采用“累积计分”的方式,增加形成性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比例,将形成性考核的分数合理地分配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既重视考试前的复习,又重视平时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既重视学习理论知识,又重视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
(二)无卷考试的考核
这种考核方式主要是由学生提交课程论文或者调查报告,然后分小组答辩。教师在第一堂课就公布本课程的多个论文题目,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任选一个题目完成。每组成员分工负责,拟定研究或调查的计划,根据计划完成几千字以上的论文或调查报告。答辩时,学生也参与到“答辩委员会”中提问、打分、评析。教师依据论文或报告完成的情况以及答辩情况进行评分。
(三)无标准答案的考核
这种考核方式又称为“闭卷考活题”,是由任课教师出几道没有答案的题目来考查学生,这种考核既可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也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及创新能力。需要注重的是,教师在阅卷时对那些不正确但有创造性的答案要给予肯定。
(四)“一页小抄进考场”的考核
这种考核方式主要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归纳能力。教师在考试前一周给学生统一发放加盖公章并写有学号的一页“小抄”,允许学生在考试时带进考场,要求学生在“小抄”上整理与考试内容有关的知识,内容不加限制,并要求学生只能手写,不能复印,考试结束后立即与试卷一起收回。“小抄”上的记录内容也可以考虑占总成绩10%~20%的分值。
(五)免考
学生提交免考申请后,学院根据学生的平时成绩审查学生的免考资格。获得免考资格的方式多样,可以采取抽题面试、口试、操作考试、发明创造、公开发表与本课程相关的论文、获得较高级别的竞赛奖等方式获得免考资格。
构建“多元、立体、开放”的考试模式,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我们需要紧跟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深层次剖析高校考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更新考试观念[6],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考试方式改革对优良学风形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探索考试方式的有效性与可行性,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服务。
[ 参 考 文 献 ]
[1] 曹晓明,张美安,方方,等.关于加强考试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2003(3):55-56.
[2] 赵月明.高校考试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4(3):106-108.
[3] 龚克.韩国汉城国立大学的教学体制与关于学分制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3):69-74.
[4] 丁科,罗迎社.在教学中开展形成性考核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1(5):65-68.
[5] 清华进行考试改革[N].中国青年报,2004-1-27.
[6] 龚红仿,张丽,粟涓.高校考试过程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4(11):172-174.
[责任编辑:陈 明]
[摘 要]考试是高校检验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主要方式,科学合理的测验方法和测验模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当前高校考试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探索构建“多元、立体、开放”的测试模式,对建立良好的考风与学风、确保考试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考试管理;考试模式;考试内容;考试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4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1-0009-03
教学质量的优劣一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关注的问题。科学合理的考试模式和考试方法则是保证教学效果的主要措施。高校所设置的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它既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态度,又可以及时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而评价和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促进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1]然而,目前许多高校在进行考试时,在考试性质、考试方式、考试测量功能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2],导致固有的、长期不变的考试模式和考试方法不适应当今教育理念与人才质量的培养。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就构建高校新的考试模式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当前高校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应把建设规范的、科学的考试机制作为高校提升自身品牌、完善激励机制的主要内容。[3]在对各种考试方法和考试制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还存在考试管理缺乏科学性、教师缺乏责任心、学生对考试缺乏正确认识等问题,导致考试失去了严格性、真实性和公正性,从而影响了考试质量。
(一)考试管理缺乏科学性是影响考试质量的主要原因
考试管理缺乏科学性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考试命题缺乏科学性,考试形式单一,只注重对书本知识的考核。考试一般都是由任课教师对考试进行命题,但大部分教师都不依据考试大纲进行命题,致使考试内容缺乏严密性和科学性。由于考试形式多为闭卷笔试,而且时间大都集中在期末,这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压力,而能够体现能力的口试、答辩、技能操作、论文等考试形式比较少。二是测试的目的性出现偏差。三是考试管理过程缺乏科学性,只看重分数,忽略了对考试的分析。整个考试过程是学校组织,教师阅卷评分,最后将分数录入学生成绩档案。教师命题没有实行“教、考、评、登、监”的分离,有些教师命题随意,阅卷只看重分数,监考教师管而不严,致使考试过程流于形式。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只看重考试分数,对试卷和考试结果的分析很少关注,这都会影响考风建设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师缺乏责任心是影响考试质量的外部因素
教师缺乏责任心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教师不育人只教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只重视对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教与学没有任何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缺乏吸引力,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二是监考教师责任心不强。监考是否公平,是否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对学生是否会产生作弊动机有重要的影响。有的监考教师在监考时不认真,没有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这就给一部分学生提供了作弊的机会。有的监考教师看见学生作弊不敢管,也不愿意管,担心对作弊学生的处分会影响学生的前途。还有一部分监考教师虽然发现有的学生在作弊,但是并没有及时向上级部门通报,这其实也是在纵容学生的作弊行为。这些使考试失去了公正性,不利于发挥考试的实际效用。
(三)学生缺乏正确的认识是影响考试质量的内在因素
学生缺乏对学习和考试的正确认识会直接影响到考风建设。学生考试作弊分两种。一是主动作弊。有些学校取消了补考制实行重修制,学习投入不足的学生担心自己因为不能通过考试而需要在下一学期进行重修,从而滋生作弊的念头。二是被动作弊。这类学生的学习成绩比较好,但在考试过程中碍于“面子”,他们会给好朋友提供“帮助”,从而导致作弊。
二、构建“多元、立体、开放”的考试模式
在新的形势下,构建新的考试模式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考风和学风、确保考试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同时也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必由之路。
(一)建立多元化的考试方式,改变传统的考试形式
考试方式是反映高等院校教学水平、教学氛围和教育思想的主要方面,指引着教学管理的方向。[3]合理科学的考试方式对学生能力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僵化单一的考试形式,不能形成对学生学、识、才、体等多方面的考核。所以,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课程考试改革,建立多元化的考试模式,综合各种的考试方式,使考试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一是减少传统的闭卷笔试,重能力考核。可以根据课程特点确定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考试方法包括闭卷、开卷、口试、操作考试、课程论文、小设计等。[4]除了本专业的基础知识课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以外,其他学科的考试形式可由本学科的授课教师根据本学科的教学要求和性质特点进行确定并上报申请批准,其主要目的是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可以对学生了解知识的深度、广度以及对知识的运用程度进行全面考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采取补考和重修考试相结合的方式。由于对补考缺乏正确的认识,许多学生都容易产生侥幸心理,这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以重修考试为主,常规补考为辅的考试方式,能够促使学生有效利用学习时间,切实实现考试和修课的意义。三是取消百分制,建立分级记分制或“平均学分绩点”制。目前大部分高校采用的是百分制,对学生的综合测试成绩进行计算排名,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是否能获得奖学金、是否被报送读研、是否能够出国深造等,这造成了许多学生过分看重考试分数的不良现象。要改变这一现象,一方面可以在考核成绩时结合各种能力的评价因素,实施分级记分制,这对缩小分数之间的差距有重要的意义,能降低学生对考试分数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在对学生的综合成绩进行评定时,可采用“平均学分绩点”的方法[5],这可以使对学生的评价更加科学合理化,改变对分数过分计较的现实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减少作弊行为的出现。
(二)推进考试内容的综合化改革,构建“立体”的考核方式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考试,也必须改革自身的内容结构,由单一化走向立体化。“立体”式考核是指构建“课堂教学考核+课外活动考核+实践能力考核”的三位一体的考试方式,它能充分发挥实验操作、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科研活动等实践环节的功能,拓展考试的空间与途径,使考试内容立体化。现在大部分考试是分学科对科目进行测验,突出了各学科基础知识的严密性和独立性,但都忽略了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改革这种分学科的考试形式,强调学科和社会生活的联系以及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此外,它还能实现考试要素的立体化。目前的考试方式主要以考核课堂教学为主,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培养出来的人才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需求。因此,课程考试应该把实践能力考核放在第一位,课外活动考核放在第二位,课堂教学考核放在第三位。这样有利于考核学生的实际能力、实用技术以及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有利于考试向人的体质、品德、心理素质等方面扩展,从而逐步形成考核内容由对专业知识的考核转变为对综合知识的考核,形成重视能力考核的考试理念,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考核。
(三)改革考试的形成性,实现考试方式的开放性
考核的形成性,指的是全面检测学生的学习过程,分阶段地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成果进行考核,进而检验学生学习目标是否完成,它是课程考核的主要组成部分。[6]形成性考核有利于促进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但是,绝大多数教师将形成性考核简单理解为平时成绩,主要由平时作业、实验、到课率等组成。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即总结性考核成绩)的比例不尽相同,一般占课程总成绩的20%~40%,期末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60%~80%。从各高校的实行现状可以看出,最终的总结性考核成绩决定着学生该专业课是否能够及格。这样,实际上弱化了形成性考核的地位和作用。
应淡化形成性考核与总结性考核的界定,构建“开放”的考核方式。高校考试不能只考记忆,而要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学习形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方面。
三、“多元、立体、开放”的考试方式
(一)改革计分方式,构建主导型考核模式
应改变以往常用的以总结性考核为主的课程考核计分方式,采用“累积计分”的方式,增加形成性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比例,将形成性考核的分数合理地分配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既重视考试前的复习,又重视平时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既重视学习理论知识,又重视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
(二)无卷考试的考核
这种考核方式主要是由学生提交课程论文或者调查报告,然后分小组答辩。教师在第一堂课就公布本课程的多个论文题目,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任选一个题目完成。每组成员分工负责,拟定研究或调查的计划,根据计划完成几千字以上的论文或调查报告。答辩时,学生也参与到“答辩委员会”中提问、打分、评析。教师依据论文或报告完成的情况以及答辩情况进行评分。
(三)无标准答案的考核
这种考核方式又称为“闭卷考活题”,是由任课教师出几道没有答案的题目来考查学生,这种考核既可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也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及创新能力。需要注重的是,教师在阅卷时对那些不正确但有创造性的答案要给予肯定。
(四)“一页小抄进考场”的考核
这种考核方式主要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归纳能力。教师在考试前一周给学生统一发放加盖公章并写有学号的一页“小抄”,允许学生在考试时带进考场,要求学生在“小抄”上整理与考试内容有关的知识,内容不加限制,并要求学生只能手写,不能复印,考试结束后立即与试卷一起收回。“小抄”上的记录内容也可以考虑占总成绩10%~20%的分值。
(五)免考
学生提交免考申请后,学院根据学生的平时成绩审查学生的免考资格。获得免考资格的方式多样,可以采取抽题面试、口试、操作考试、发明创造、公开发表与本课程相关的论文、获得较高级别的竞赛奖等方式获得免考资格。
构建“多元、立体、开放”的考试模式,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我们需要紧跟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深层次剖析高校考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更新考试观念[6],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考试方式改革对优良学风形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探索考试方式的有效性与可行性,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服务。
[ 参 考 文 献 ]
[1] 曹晓明,张美安,方方,等.关于加强考试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探讨[J].辽宁教育研究,2003(3):55-56.
[2] 赵月明.高校考试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4(3):106-108.
[3] 龚克.韩国汉城国立大学的教学体制与关于学分制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3):69-74.
[4] 丁科,罗迎社.在教学中开展形成性考核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1(5):65-68.
[5] 清华进行考试改革[N].中国青年报,2004-1-27.
[6] 龚红仿,张丽,粟涓.高校考试过程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4(11):172-174.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