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校共育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几点思考

    彭文秀

    【摘 要】 好习惯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学校和家庭又是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的两个主要阵地,怎样最大限度的发挥家校共育的作用,促使孩子好习惯的快速养成,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 家校合作;培养;良好习惯;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3-0-01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过去把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作为自己教育和教学追求的目标,而对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不闻不问;一些家长只管子女的学习,让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影响了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这些教育观念都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人的均衡、和谐、全面的发展,培养造就健全的人。在全国深化教育改革,努力推进情商教育的形势下,我们提出了家校合作养成孩子良好习惯的研究和实践,对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终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是我对家校共育提出的几点思考。

    一、应重视家校共育,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如何处理家校共育关系首先要考虑这个问题。两者在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学校教育是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塑造人格的主阵地。它所具备的场所特殊性、教育者和教材的规范性,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主导的作用。然而,孩子的成长过程又离不开家庭的特殊影响,缺乏家庭教育的有机配合,学校的教育目标是难以实现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具有学校教育所不具备的不可替代性,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延伸和补充。家庭教育固然有着亲缘感情上的优势,但它毕竟受到家庭文化背景、家长素质、情感交流程度、居住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不同于学校的规范化和专门化教育。

    本着求同存异的目标一致原则,可以在学校与家庭教育之间寻求契合点,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交流,在共同教育方面形成共识和默契,互相补合,力求增强家校共育的整体合力效应。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家校共育中贯彻目标一致原则的重要性,切实保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步调一致,共同营造良好和谐的教育环境。

    二、及时联系是家校合作的关键

    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道德品格、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其心理、生理发展变化很快,因此,在家校共育过程中,应贯彻教育及时性原则。孩子的内心活动特点,往往在日常的行为与语言文字中表露出来。老师和家长应观颜察色,细心观察、分析和判断,及时发现苗头,加强教育,正确引导。家校之间要及时沟通信息,交流看法,确定教育策略。贯彻教育及时性原则,即可以防范于未然,将孩子的不良因素及时消除,又可以适时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挖掘其积极因素,引导其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在贯彻教育及时原则的同时,还要保持教育持续性。少年儿童易受外界影响,可塑性强,其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都在不断发生变化。我们要不断追踪这些变化,在家校共育中始终保持教育的持续性,研究和掌握教育对象的发展变化规律性,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在做到教育及时又持续的时候,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系统的培训,同时利用家长座谈会、家访、电话书信联系等方式,沟通思想,交流信息,共同制定具体教育方案。针对孩子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和学校的具体目标要求,调整家校共育策略,在长期的协作配合中体现“合力效应”,促使教育效果立竿见影。

    三、家校共育要讲究艺术技巧

    家校共育要讲究艺术性,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效果。讲究艺术就是要求家庭、学校在教育孩子时要讲究策略,使教育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就是要求学校和家庭在教育过程中,突出自然的因素,真正做到以孩子为本,一切教育都应该从孩子自身出发,让他们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在这样的前提下,为师者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多想想,为人父母者倒不妨多向孩子们学习,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学习的过程也是教育的过程,切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抱着恨铁不成钢,功利色彩过浓的心态,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孩子的“主人”意识,教育手段显得更轻松,教育效果也会更明显。

    四、家校共育要循序渐进、反复磨练

    任何好习惯的养成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凡事“欲速则不达”,必须有一个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充分估计培养良好习惯的复杂性、艰巨性,重视逐步培养良好习惯的操作过程,针对学生实际制定阶段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切不可操之过急。良好习惯的养成,一是要让学生得其道,二是要学生平时反复磨练。如果没有长期的磨练,不良的习惯就难以改掉,良好的习惯就不能达到彻底的自觉的境界。一定要督促学生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在不断的磨练中逐步养成良好的習惯,当然这也需要教师和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陪伴孩子成长。

    五、家校共育要严加要求,多加鼓励

    改变不良习惯与建立新的良好习惯是一个相当艰巨的斗争过程,良好习惯养成只有在严格的要求下才能完成。这种严格的要求应该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觉地与不良习惯做斗争,自觉地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养成自己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是教师跟学生商定确保养成过程正常进行的若干制度,然后付诸实施,确保每一位同学的习惯养成在严格的自律与他律的监控约束下进行。同时,我们必须牢记:“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充满朝气和未脱稚气的少年儿童,一味地指责会影响他们的热情。学生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他们的付出,他们的努力需要得到老师及时的认可,需要老师不断的鼓励。

    六、习惯养成要实现家校联评

    评比和兴趣引领是促进孩子养成好习惯的精神动力。只有说教没有评比和兴趣引领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是没有活力的教育。因此,在家校合作养成孩子良好习惯的教育过程中,必须实现家校联评,就是把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纳入到班级对学生的评价中来,这样才能使孩子做到“在家在校一个样”。同时还要进行兴趣引领,对学生的奖励除了传统的发奖品、奖状,还应该有兴趣奖励,例如:每月进行一次阶段性评比,综合学生在校在家的整体表现,对表现较好,达到规定格次的孩子进行兴趣奖励——教师带领孩子参加拔河比赛、多人多足体育比赛或者唱歌、朗诵比赛,少年儿童对这样的集体活动是非常感兴趣的,对孩子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为了能参加这样的活动,孩子自然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好习惯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快速养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好习惯是孩子成才的重要因素,教育孩子是学校和家庭共同的责任,只是真真正正发挥家校共育的作用,从内心重视习惯的养成,用足够的爱心和耐心陪伴孩子每一天,孩子才能沿着正确的情商教育轨道健康茁壮的成长。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