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置性作业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崔杭
减压降负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但需要明确的是,减压降负并不等于直接意义上的减少作业,而是说在减少作业的同时提高作业的质量.如今大部分学生放学之后还有各种补习班等着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各样的作业就使得學生面对非常大的学习压力,不仅容易使学生对课程学习产生疲态消极情绪,不科学的作业安排还会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任务.实际上,作业作为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后,前置性作业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征,更有利于初中化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承前启后,巧妙布置前置性作业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是很多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根本,主要还是因为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每个章节都会单独提炼出一个化学知识原理,但不容忽视的是,每个知识点之间也有一定的关联.这就是一些学生出现第一次一个知识点没听懂到最后演变成整个学科知识点都无法听懂的原因.因此,在开展化学课堂教学时,充分发挥前置性作业的重要作用,就需要根据承前启后的基本原则,根据化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巧妙布置前置性作业,促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于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酸和碱的反应》的教学中,本单元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分别为“溶液的酸碱性”、“常见的酸和碱”、“酸和碱的反应”以及“酸、碱、盐的应用”.在开展章节教学之前,学生已经学习和了解了前两个章节“溶液的酸碱性”和“常见的酸和碱”,且从内容来看,各个章节之间也是紧密联系的.基于此,以布置前置性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迅速进入到章节学习当中,就可以铺垫之前学习过的内容.教师可以设置问题:你认为NaOH,H2SO4以及Ca(OH)2,H2SO4这些酸碱之间是否能够发生反应?所设置的问题既和所学知识联系密切,同时又附加了课堂教学内容的特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思考,同时对课本教材进行透彻预习,自然而然地就为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布置前置性作业的方式导入课堂教学,需要遵循承前启后的基本原则,通过回顾过往所学知识,可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二、难度适宜,前置性作业重在启发
课后作业重在梳理课堂知识,促使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与课后作业不同,前置性作业是在课堂教学活动前的学习任务.由于学生尚未接触所学内容,难度过大的作业任务就难以发挥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难度适宜的前置性作业才能促使学生对课堂学习充满热情,才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
再以《酸和碱的反应》教学为例,从章节学习中学生已经明白了酸和碱的化学性质,该章节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酸和碱之间的化学反应,并了解化学公式的写法.基于此,布置难度适宜的前置性作业,例如从日常生活经验可知,在酸性土壤中撒入熟石灰可以改变土壤的酸碱性,那么它的化学反应是怎样的呢?像这样的前置性作业难度不大,一方面是来源于所学的化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考察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这样学生才有能力根据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对课本教材的预览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布置前置性作业,还需要对作业难度进行把控,结合化学知识内容教学要求和学生学习能力巧妙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从学习中有所收获,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实现化学课堂教学目标.
三、自主实践,提高学生学习参与感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布置前置性学习任务,还需要根据化学学科教学特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合理布置前置性作业,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当中,从而真正实现化学课堂教学中布置前置性作业的重要目标.
还以《酸和碱的反应》教学为例,章节教学是以“酚酞溶液变色”来论证酸和碱的化学反应.在课前布置学习任务的时候,可以布置与化学实验类似的小实验,让学生完全自主地参与到化学实验中,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促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其中,酸和碱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这就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化学实验参与的乐趣,为后续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充分的保障.
由此可见,“作业”可以体现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从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感,才能在减压的同时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从而为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充分的保障.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