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有多高?
杨斌
幼儿可以自我构建理论,这种意味着教师认为幼儿是真正的学习者、研究者,幼儿能够为“为什么”寻求答案并创建自己的理论。
秋天到了,幼儿园准备往花坛里移植一些菊花。大班小朋友们对此议论纷纷。“花坛里要移植多少株菊花?”“菊花要怎样移植?”……一系列的问题蜂拥而出,其中,“量一量菊花有多高”,成了孩子们关注的焦点。于是,趁着孩子兴趣正浓,教师带着孩子踏上了测量菊花之旅。下面就是某一个学习小组测量菊花的活动观察和解读分析。
观察描述
幼儿找来一切可以用来比量的材料,如小木片、圆筒、魔尺、叠叠杯、雪花片……开始测量菊花。
明明选择了一株菊花,在旁边将2个拼图筒垒高进行比较。他说:“我的菊花有2个圆筒高。”(见图1)
小美在自己选择的菊花旁边,把小木片叠加起来,不断调整木片的数量,最后调整到和菊花一样高。她说:“我的菊花和3个木片一样高。”(见图2)
帅帅选择了叠叠杯,用正反相接的垒高方法测量一株菊花的高度。他说:“我的菊花差不多有8个叠叠杯高。”(见图3)
甜甜选择了1根长长的魔尺。她将魔尺拉直后与一株菊花进行比较,找到一样高的位置后,开始点数魔尺上的一个个模块。她说:“魔尺的24节就是我的菊花高。”(见图4)
幼儿分享自己的第一次测量结果后,老师提出新问题:“我们用任意物品来测量同一株菊花,会有什么发现呢?”亮亮找来了6个插塑玩具塑料小人,牛牛选择了8个小木片,甜甜选择了1根长魔尺。幼儿完成了测量并将物品依次排列,进行比较。
老师:大家发现测量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吗?
甜甜:大家用的东西不一样,但是测量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老师:24节魔尺和8个木片一样长。为什么魔尺要24节这么多而木片就只有8片呢?
亮亮:魔尺上的模塊儿太小了。
小帅:木片大点,比魔尺上的模块儿大。
牛牛:魔尺上的块儿小,用得就多。
幼儿通过观察和比较后发现:同一株菊花,用不同的物品测量,长度虽然相同,但所用物品的数量有多有少。魔尺上的模块小,用的模块就多;彩色木片大,用的木片就少。
在测量过程中,老师发现两个孩子都在用叠叠杯测量同一株菊花:瑞瑞把叠叠杯一个一个套在一起垒高,一共用了21个;悦悦把叠叠杯正反相接垒高,一共用了8个,不同的垒高方式出现了不同的测量结果。
老师提出了新问题:同样一株菊花,用了同样的叠叠杯测量,为什么叠叠杯的数量不一样呢?为什么?
俊俊:他们叠叠杯的搭法不一样。
老师:哪里不一样?
俊俊:瑞瑞的是一个套一个,悦悦的是一个接一个。
老师:哪种测量方法更准确呢?
小美:不能把杯子套起来,套起来有的杯子是被挡住的,量出来就不准啦。
帅帅:悦悦的更准确。
经过讨论,幼儿一致认为测量的正确方法应该是不间断的、没有重叠的、首尾相接的。
活动分析
1.幼儿已有的直接测量经验
幼儿在测量初始阶段的逻辑思维,首先是把整体划分为若干个小单元,知道整体是由若干个部分组成。如何测量一株菊花的高度?有的孩子选择用3个小木片,有的孩子选择用8个叠叠杯……总之,若干个小单元进行逻辑相加,即把每次测量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连接起来,从而建立测量单位体系。如:3个小木片合起来的长度是一株菊花的高度,8个叠叠杯的长度是一株菊花的高度,等等。
2.幼儿自我构建测量的认知理论
幼儿在老师的三个有效问题的引领下,开始自我建构关于测量新知识。
(1)长度守恒的概念。如:24节魔尺等于8个小木片。
(2)计量单位的大小与测量出的单位数量之间是反比关系,即计量单位越小时,测量的物体中包含的单位数量就越多。如:魔尺的模块小,测量时用的数量就多;木片大,测量时用的数量就少。
(3)正确的测量方法:必须是不间断且没有重叠的。
支持策略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信息意义建构者。教师将幼儿视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并相信幼儿具有参与学习并自我成长的能力,使其有机会通过独立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和创造来达成学习目标,从而在主动探究性学习中构建自己的认知理论。
在测量菊花有多高的学习活动中,教师使用相应策略帮助幼儿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在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中思考探寻问题的答案,支持幼儿自主构建关于测量的核心经验。
1.利用生活真实情境
幼儿的学习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在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开展活动,幼儿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知识,获得技能,并将经验同化为自己的认知理论,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活动中,教师抓住幼儿对移植菊花的兴趣,借此开展测量菊花的活动。在与真实的生活情境相联系的背景下,避免了传统测量活动的枯燥,调动了幼儿测量活动的兴趣,提升了活动参与度及有效性。
2.运用启发式提问
启发式提问能够在问题情境中有效地引导幼儿深度思考,提升幼儿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把思维的主动权交给幼儿,使幼儿展开想象,自由思考与创造,在操作、思考中构建自己的认知理论。教师通过观察和倾听幼儿,识别出幼儿关于测量的原有经验和现阶段发展水平。为进一步推动幼儿有效学习、获得新经验,教师提出了三个启发性问题:“我们用任意物品来测量同一株菊花,会有什么发现呢?”“24节魔尺和8个木片一样长。为什么魔尺24节这么多而木片就只要8个呢?”“同样一株菊花,用了同样的叠叠杯测量,为什么叠叠杯的数量不一样呢?”当幼儿思考这三个“为什么”的时候,就开始了寻求答案并整合知识的过程,构建认知理论,并为未来的学习积累了经验。
3.提供低结构材料
低结构材料具有结构简单、获取方便、可塑性强等特点,在幼儿自主性的探究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低结构材料,帮助幼儿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幼儿在选择多样的低结构材料进行测量的过程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测量,反复尝试和体验,从而提升以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4.鼓励自由地表达
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幼儿的思维成果以语言表达的方式呈现出来,并在自由地表达交流过程中传递与积淀。同时,幼儿是真正的学习者、研究者,教师为幼儿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鼓励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回顾自己学习的过程中总结新经验,获取新知识,构建自己的认知理论。
回顾反思
此学习案例中,教师能够抓住教育契机,创设学习活动,积极引导幼儿开展相关测量的学习。为了推动幼儿深入学习,教师运用了关键提问的方法,并注重引导帮助幼儿通过理解测量工具和测量物体之间的抽象关系,建立测量经验,理解测量单位的选择。
对于教师来说,在这里没有急于为幼儿概括小结,直接端出测量核心经验的结论性要点,因为教师深知,没有基于幼儿自己真实而有意义的思考和顿悟,而只是语言性的归纳和概括,对幼儿而言是无意义的。幼儿可以自我构建理论,这种态度意味着教师认为幼儿是真正的学习者、研究者,幼儿能够为“为什么”寻求答案并创建自己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