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之间

    Opal

    

    

    

    不同于许多科班出身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法国著名首饰艺术家、欧洲顶级金工大师让·马克·瓦扎克(JEAN-MARCWASZACK)有着非常丰富的工作和创作经历。他从艺术刀具入手接触手工艺,并逐渐在高级珠宝和当代首饰领域声名鹊起,其作品简洁、凝练,意象流转之间流露着艺术家独特的浪漫气质,以及其对个人情感的诗意表述。

    让·马克·瓦扎克将早年从事机械工作的设计要求融入其艺术创作,形成了自身对于工艺几近严苛的标准。他秉持着高级珠宝的品质追求和服务精神,运用纯手工打磨的顶级工艺,将首饰创作与人文情怀相结合,借助作品表彰自己对材料、对设计的独特追求,及其超越物质性的纯粹艺术理想。

    尽管缺少系统的绘画训练,马克却有着出众的立体思维和动手能力,早在巴黎首饰学校进修期间就已小有名气。在其十余年的高级珠宝设计生涯中,曾为多国皇室和诸多奢侈品牌的VIP客户量身定做各种首饰,尽管在这一领域中取得了做人的成绩,马克却始终认为高级珠宝只是实现个人艺术追求的必要途径。他向往一种对于自我更为自由的表达方式,“在首饰创作过程中我有许多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希望能够投入更多的时间来做自己想做的作品”,并致力于寻找一种突破程式枷锁的创作形式,作为一名艺术家而非设计师获得更多创作的空间。

    首饰作为其与外界进行沟通的媒介,马克借助丰富的造型语言通过作品表达自己对于艺术和生活的理解。以情感为触媒和创作原点,在他眼中材料的意义不单单只在于价值,更多的体现在其所能承载的情感内涵和文化信息,他在作品中喜欢保留材料最本质、最原始的形态,追求对个人设计理想的极简表述,反对为设计而设计的刻意修饰,他认为“通过双手所产生的转变和演化的过程是首饰设计最吸引我的地方”。在马克的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其对珍珠的巧妙运用,珍珠作为一种有机宝石本身散发着一种源于生命的温度,其独一无二的特性和质感为他的创作注入了无限的灵感,“对于珍珠而言,尽管数量上不计其数,却没有两颗珍珠是完全一样的,这种独一无二的感觉,以及其作为一种生物体存在的价值是我所青睐的。”此外,钛合金也是其在创作中常用的材料之一,借助钛合金深邃的颜色和坚硬的质地,马克将碳纤维、玳瑁、珍珠、棉线与之相结合,不同材料在颜色、质地等层面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仿佛一次传统与现代、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对话,增强了作品的故事性。

    谈及其作品中浓郁的中国文化色彩,马克说:“因为我和中国女孩一起生活,自然会出现一种文化间的渗透,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最近十几年间我经常会到北京生活一段时间,尽管我不会说中文,但也有自己观察的方式并在逐渐融入这里的生活。可能正是因为无法直接通过语言与人进行交流,所以我会更加努力地观察和感受中国的社会与生活,而这种感受很自然地会在作品中得到体现。”

    《设计》:请介绍一您的艺术经历。

    马克:年轻时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从事与机械相关的工作,后来由于健康原因才考虑转行。从做刀开始进入工艺行业,之后逐渐开始学习首饰制作。

    我从事首饰设计的初衷是为了能够更加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但我很清楚想要更好地运用首饰设计语言自己还有许多基础的东西需要学习,于是我选择进入高级珠宝领域为自己打下工艺方面的基础,提升制作细节和结构等方面的能力。

    《设计》:您在高级珠宝业内有着非常高的声望,为何最终选择离开该领域?

    马克:高级珠宝的制作等级在法国有一套既定的评定标准,不仅对个人能力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够逐渐提升自己的等级,通常情况下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慢慢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但是,在高级珠宝行业中设计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设计师与艺术家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

    尽管在高级珠宝领域工作了大约十几年,但是高级珠宝的材料和内容却不是我所喜欢的,千篇一律的作品对我个人而言没有任何吸引力。在高级珠宝领域每天面对着各种顶级的宝石,虽然每一件都光彩夺目,但我心中很清楚地知道这一切都只是一个过程,最终我还是需要借助这些工艺进行自己的创作。因为在首饰创作过程中我有许多自己想表达的东西,希望能够投入更多的时间来做自己想做的作品,所以决定离开高级珠宝转而从事艺术首饰的创作。

    《设计》:在高级珠宝领域自己的创作诉求得不到满足,那么您最终希望通过作品传达怎样的信息?

    马克:对我而言,首饰是一种语言。由于我本人并不是一个特别善于表达自己的人,所以首饰就成为了我与外界进行沟通、表达自己情感、描述生活的媒介。

    我所感兴趣的是制作过程中材料所产生的变化,材料在开始时看上去是一个样子,经过雕琢最终会变成另一种完全不同的面貌,通过双手所产生的转变和演化的过程是首饰设计最吸引我的地方。

    《设计》:请简单介绍一下您的创作过程。

    马克:在创作之初我会画许多草图,也许这些草图在外人看来并不完善,但是这些草图是画给我自己的所以不需要涉及具体的细节。草图中所展现的内容可能只是整体之中的10%,而剩下90%的内容我会在脑中,快速地建起一个模型和结构。这可能是我与大部分设计师、艺术家不同的地方。

    《设计》:您在工艺层面上有着十分严苛要求,是否受到了早年工作经历的影响?

    马克:的确,在我的几乎每一件作品在工艺方面都有着从事机械工作的印记,此外还有自己做刀的影子。我在制作过程中经常使用螺丝,并且会运用多层叠加的技法将不同结构用机械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尽管这种组合方式在我的制作过程中十分重要,但我不希望大家能够一眼看出来它究竟是如何制作的。所以在作品中螺丝一般都会被隐藏起来,只有把作品翻过来才能看出各种细节是怎样组合在一起的。

    《设计》:创作过程中哪些材料是您个人比较偏好的?原因是什么?

    马克:目前而言,我比较喜欢用钛、碳纤维,除此之外珍珠和牛角也是我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材料。之所以喜欢珍珠,其中很大的原因在于它是一种生物演变的产物,我认为它们同金属一样都是大自然的礼物,但是金属经过提炼削弱了这种感觉。对于珍珠而言,尽管数量上不计其数,却始终没有两颗珍珠是完全一样的,这种独一无二的感觉,以及其作为一种生物体存在的价值我所青睐的。

    高级珠宝中的各种宝石,以及中国传统的玉石、翡翠等材料都有一种共性,具体体现在人们一旦看到它们就会被材料本身所吸引,而忽略了设计之美。而我之所以会被自己所使用的材料吸引,是因为在创作过程中能够体会到材料借助人手所产生的转化。当我拿到一块钛或者碳纤维的时候,并不会因为拿到这种材料就高兴地手舞足蹈,但是之后的重构过程之中所有创作的快乐与满足感都会得到升华,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幸福的过程。

    《设计》:您的作品非常简洁凝练,耐人寻味,其中蕴含了您怎样的创作诉求?

    马克:我本身的性格就非常简单,不喜欢太多装饰性的东西。对于材料来说,我觉得人为的强加给材料一种外在的美,相对而言是一种比较容易的事情;而体会材料本身的性格、材料的张力,相对而言是更为困难的事情。既然选择使用一种材料,必然需要去尊重它。

    《设计》:在您的作品中经常会运用许多不同的材质,您希望借助这用材料上的对比和融合表达怎样的理念?

    马克: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两面性,既有柔软的一面,也有坚硬的一面,有冷的一面,也有热的一面。我喜欢这种碰撞和对比所表现出的视觉和触觉冲击,这样的对比能够使作品表达的东西更为丰富。

    前段时间我在北京展出的作品,作品上半部分是丝质的绒花,下半部分是用钛和碳纤维做成的花瓶。如果分开来看材质的个人语言都很清晰:一个是冷的,一个是暖的;一个是柔软的,一个是坚硬的。但是,二者放在一起却也可以寻找到一种方式让它们融为一体,不再是单独的两种材料,丝质的东西总给人一种纤弱、小心翼翼的感觉,而碳纤维则更为坚硬,甚至有一点豪放,质地上所形成的强烈落差其中也包含着传统与现代的对比,这种对话很有趣味。

    《设计》:您如何概括自己的设计风格?

    马克: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认为自己没有风格。我之所以离开高级珠宝领域转而选择创作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就是希望能够作为一名艺术家寻找到表达上的自由。在我看来,对风格的归类对于艺术家而言是一种制约和束缚,我个人所希望寻找的是一种自由地表达,我所要探索、想要寻找的是一种作为人自由存在的感觉。

    或许有些艺术家会习惯归属于某一种风格、协会或者组织,而我却不会这样。并不是说自己不合群,而是由衷地想要拥有更加自由、独立的空间,不希望限定自己、界定自己。风格应该是别人通过我的作品所能够感觉到的东西。

    《设计》:就目前而言,您比较满意的作品是哪一件?

    马克:下一件。作为创作者而言总会认为已经完成的作品是不完美的,正是因为期待自己的下一件作品才能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创作状态当中。就像是一段邂逅,我总在期待下一次的相遇,尽管并不知道会在什么地点,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也正是因为未知,才会时常抱有一种期待。

    《设计》:您如何看待首饰创作与佩戴之问的二元关系?

    马克:在当代首饰领域,设计和佩戴是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成为了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对于很多概念性的作品而言,即便它做成一个首饰的形状也不会太多地考虑佩戴问题。但是对我来说,首饰首先是用来佩戴的。也许有些艺术家会认为自己的作品被某些博物馆收藏是一种荣誉的象征,但在我看来一件进入博物馆的首饰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首饰不是一件纯粹的装饰品,它必须在佩戴的过程中与人的身体产生关系,需要经历一些过程、产生一些故事才能够变得完整,也只有在佩戴的过程中它才是“活”的。

    《设计》:生活中的哪些事物最能激发您的创作灵感?

    马克:所有的事情,甚至在别人看来很不起眼、很愚蠢的事情。我是一个比较感性、比较敏感的人,我的灵感可以来源于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可能是看到的一辆摩托车,吃过的一道菜,或者遇到的一个人。所以生活中任何一个平凡无奇的细节都可以是灵感的来源,从中可以挖掘到许多有意思的点,而我所做的就是用一种艺术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正是因为没有限制自己灵感的来源,而确实灵感却可以在生活的任何一个事物中产生,才导致我没有固定的创作风格,不会给自己设限。但这仅仅是指在设计上没有一种限定,在制作工艺上我有着自己的标准。

相关文章!
  • 融合正向建模与反求计算的车用

    崔庆佳 周兵 吴晓建 李宁 曾凡沂<br />
    摘 要:针对减振器调试过程中工程师凭借经验调试耗时耗力等局限性,引入反求的思想,开展了

  • 浅谈高校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应用

    聂森摘要: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教育领域改革之中也逐渐引用了先进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很

  • 卫星天线过顶盲区时机分析

    晁宁+罗晓英+杨新龙<br />
    摘 要: 分析直角坐标框架结构平台和极坐标框架平台结构星载天线在各自盲区状态区域附近的发散问题。通过建